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综合统计方法预报长江上游短期强降水面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丽  王仁乔  金琪  李才媛 《气象》2003,29(3):23-26
将完全预报方法和模式输出统计方法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同时,充分考虑数值预报和经验预报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改善模式输出统计中的因子组成,建立MOS预报方程,提高了统计预报模型性能。2002年6-9月业务试用结果表明,该预报方程对强降水面雨量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登炎  李德俊  金琪 《气象》2003,29(3):20-22
假设数值预报对雨量的落区预报是准确的,用卫星云图模式识别预报的流域雨量极值,应用变分法对数值预报雨量极值进行订正,使得订正预报与未订正场之间的泛函达最小,从而求得预报场。试验证明,该方法对强降水面雨量预报的准确率较数值预报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仁芳  刘静 《气象科学》2004,24(4):483-487
利用1998~2000年3~11月长江上游六大流域逐日降水实况和MAPS、T106(T213)、欧洲中心等数值产品资料,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等级预报模型。并于2002年6~9月进行了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4.
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变化清楚,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频次分布、量级分布、极值分布、集中降水强度差异明显,相邻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降水格点为基础,采用权重方法和逐次订正法计算,然后根据统计、经验、模式等方法订正来预报单站降水,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四川省气象台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降水格点为基础,采用权重方法和逐次订正法计算,然后根据统计、经验、模式等方法订正来预报单站降水,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四川省气象台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7.
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与T213产品的天气学释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才媛  宋清翠  金琪 《气象》2003,29(3):27-30
通过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年50mm以上强降水面雨量100个个例进行天气分析,归纳总结了各流域24小时预报指标。将预报指标落实到T213产品对应时次、对应要素的预告场上,经计算机自动进行指标判别,从而作出六大流域24小时、48小时强降水面雨量预报。2002年6-10月进行了逐日业务试运行,结果表明,对强降水面雨量有较好的预报能力,T213产品的天气学释用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上游面雨量预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优化订正法,通过对MAPS数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制作长江上游六大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2002年6-10月业务试验表明,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平均的常规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19%左右,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击中率为48%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简要地就T213降水预报产品对2003年5-8月长江上游五流域的面雨量预报进行了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同时对T213在致洪降水预报中的应用作了重点讨论,初步提出了应用T213降水产品时应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才媛  顾永刚 《气象科技》2003,31(4):223-225230
文章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不同数值预报产品降水量预报的可信程度,应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了长江上游五大流域面雨量预报模型。2001年和2002年6~8月投入业务运行,24h、48h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4.5%和83.2%。  相似文献   

11.
陈忠明  缪强 《气象》2000,26(10):15-18
通过对长江上游 1 2次区域性暴雨发生前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揭示了该区域暴雨天气发生前的流场、能量场、水汽场和动力场的中尺度特征。对提高该区域暴雨天气预报质量和长江流域防洪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3,他引:42  
对1998年7月下旬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暴雨,即“二度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1)在这一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向南撤退并稳定在偏南位置,为长江流域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中纬度系统维持两脊一槽的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而夏季风在这一期间偏弱,前沿停留于长江流域,同时与中纬度的偏北气流形成一条沿长江流域东西走向的切变线;(3)在这条切变线附近不断有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其中一部分中尺度系统达到很强烈的程度,甚至引发了884mm/h的强降水;(4)对流层上层,如200hPa上的高压,其东侧的强烈的辐散区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下层系统的有利配合,对这次暴雨的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PSU/NCAR的高分辨率MM5模式,采用多物理方案构建长江上游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于2004年8月16日—9月30日进行了预报试验。降水集合预报检验表明,在25mm以上级别的降水预报中,集合预报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能力。对“9·3”暴雨过程的检验表明,降水集合预报平均对暴雨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间均有预报指示意义,特别是大于50mm的降水概率分布区域和值的大小对预报大降水的范围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水期,90年代为明显少雨期,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逐渐增长,突变点为2005年,面雨量总体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且日面雨量在50.0 mm及以上的强降水,仅7月就占了一半以上;7月和9月发生3 d以上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次显著偏高,20世纪80年代为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期,90年代频次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频次明显增多,这与汉江流域汛期面雨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另外,Hurst分形指数为0.690,表明未来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具有持久性和长效记忆效应,未来雨量虽仍存在着增加趋势,但其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GRAPES模式对长江流域天气预报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双柱  张兵  谌伟 《气象》2007,33(11):65-71
GRAPES是中国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使用GRAPES中尺度模式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检验了2005、2006年汛期发生在长江流域的11次主要降水天气过程,得到:GRAPES模式对于长江流域的预报,无论是降水、天气形势还是物理量都有比较强的预报能力;GRAPES模式对级别较大的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而不易出现空报,对于10mm以下的雨区预报比较准确,而对于大于50mm的雨区预报,尤其是大于100mm的降水中心存在较大的偏差;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比实际情况偏南、偏东;对于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Using the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and the observation rainfall data in China for the 1980-1997 period, features of sever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n sources of moisture contributing to severe rainfall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ES and WS for short) are examin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It turns out that the severe rainfall occurring locally dominates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limatological rainfall and anomalous one constitute severe rainfall, but the latter accounts much for severe rainfall. The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dominates the composite moisture transport on the occurrence day for ES region, while the zonal is equivalent to the meridional for WS reg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isture transport fluxes over the two regions of severe rainfall and other regions, the anomaly and variation of the moisture transport day by day during the period of severe rainfall lend a support for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eeting of the moisture from the West Pacific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he one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exerts a vital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rainfall, which can not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fnl 1°×1°资料和三峡梯级调度自动化降水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长江上游流域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使得西南涡移动缓慢,低空急流的加强使得西南涡加强,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本次过程地面没有冷空气触发,是一次在西南低空急流中出现的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分流区增强了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使得西南涡不断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