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2.
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从军  赵逸  贾鹏  颜佩丽 《地质科学》2013,48(4):1234-1245
针对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的不足,在考察鄱阳湖现代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和解剖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古代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卫星照片、岩心、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浅水湖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湖盆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上部曲流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下部顺直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3种砂体类型,曲流型分流河道主要为侧积的点砂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心滩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分流砂坝沉积构型模式。同时从沉积亚相、砂体几何形态、夹层倾向及倾角、废弃河道、决口扇、粒度分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判别标志,为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构型及地质建模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过程沉积学和成因地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中识别出了一种新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与普通河控型湖泊三角洲的主要区别是下三角洲平原部分不是由典型的分流河口坝和前三角洲沉积组成,而是由多分支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和湖泊沉积组成。在边缘三角洲部分,时常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并形成各种类型的湖滨沉积。本文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这类湖泊三角洲的沉积构成及其发育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曹宏 《沉积学报》1998,16(2):92-96
鄂尔多斯盆地QW地区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常规三角洲有所不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分别沉积有不同的河口砂坝复合体,它们共同构成三角洲前缘骨架。本文在对三角洲河口作用的研究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比其它研究实例,对该区三角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概念,并对其沉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异流体的主要特征是入注流体纵向上的载荷和速度差异分布,气候和沉积物供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和同期不同空间位置存在不同的河口砂坝是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重要沉积响应之一。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三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叠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叠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6.
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水进体系域以退积型扇三角洲为其沉积主体,靠近构造枢纽的陡坡带边缘,冲积扇相域越来越窄,而向盆内则由滨浅湖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断陷湖盆水体属水进型湖泊。水进体系域中油气潜在储集体包括冲积扇的辫状河道砂体及扇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体。但由于它们形成的古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其砂砾岩中所含粘土矿物类型及数量亦有显著差异,对其储集性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歧深地区沙三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以单井沉积研究为基础,参考地震相与属性分析,同时结合砾岩厚度图、含砂率图及累计砂厚度图,编制了沙三段的沉积体系分布图,再现了歧深地区沙三段各层段的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得出:歧深地区主要物源来自南部周清庄、西北部沈清庄及北部小站-葛沽;从盆缘至凹陷中心,研究区沙三段沉积体系分布属传统断陷湖盆充填模式,但以发育大规模远岸水下扇沉积为典型特征;歧深地区不同类型的构造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而断层转换带则影响着沉积砂体的再分配。远岸水下扇的浊流水道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次之,而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及水下河道砂体再次。  相似文献   

8.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期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仲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1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2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特征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大型湖泊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淡水或微咸水湖的滨岸地带。湖泊三角洲的突出特征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沉积不发育.笔者按地层特征将湖泊三角洲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缺乏完整进积序列的薄的浅水台地型三角洲,另一种是进积序列较完整的巨厚的深水盆地型三角洲。前者发育在基底稳定.水深很浅的滨岸带,后者是三角洲推进到有巨厚泥质充填物的深盆地区的产物。在大型湖盆中,随着盆地的充填作用,三角洲体系可以在空间上从“浅水”型向“深水”型过渡,在时间上从“深水”型向“浅水”型连续地演变。  相似文献   

10.
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大型湖泊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淡水或微咸水湖的滨岸地带。湖泊三角洲的突出特征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沉积不发育.笔者按地层特征将湖泊三角洲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缺乏完整进积序列的薄的浅水台地型三角洲,另一种是进积序列较完整的巨厚的深水盆地型三角洲。前者发育在基底稳定.水深很浅的滨岸带,后者是三角洲推进到有巨厚泥质充填物的深盆地区的产物。在大型湖盆中,随着盆地的充填作用,三角洲体系可以在空间上从“浅水”型向“深水”型过渡,在时间上从“深水”型向“浅水”型连续地演变。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储层砂体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砂体为主的多种成因组合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组合区.详细刻画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主要储油砂体的成因类型,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类;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成因砂体划分为坝上河和河上坝砂体两类;将河口坝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河口坝和孤立式河口坝砂体.讨论了各类成因砂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纽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及粒度分析,认为叶城凹陷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与河口坝。扇三角洲平原受重力流作用明显;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受牵引流作用,在盆地的短轴方向延伸范围较小,而在长轴方向延伸范围较大,与相邻扇三角洲前缘朵叶叠置连片。扇三角洲由山前向断陷湖盆进积,在盆地的短轴方向构成一侧为陡坡、另一侧为宽缓斜坡的单断式断陷盆地充填模式。这种沉积模式不仅控制了扇三角洲各亚相单元的发育特征,而且对微相类型与砂体分布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俊峰  屈红军  林晋炎  刘祥  杨扬  林川 《沉积学报》2014,32(6):1026-1034
客观、精细刻画储集体内部结构已成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的必然要求.沉积露头为地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裴庄剖面延安组为例,采用沉积学和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详细剖析了湖泊三角洲水下沉积的内部结构.研究表明,裴庄剖面发育9种岩相类型,3类岩相组合,进而可识别出前三角洲、席状砂、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等6类沉积结构单元.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可识别出5级界面.研究认为,浅水三角洲前缘的砂体并非仅有水下分流河道,还有河口坝、远砂坝以及席状砂等多种类型.裴庄剖面总体为一套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三角洲前缘的前积结构表现不明显.加强露头研究并开展针对性的物理模拟实验,是解答浅水三角洲研究争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震、岩心、钻测井和古生物等资料,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泰州组地层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4个体系域。根据沉积相标志,在泰州组沉积体中识别出了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SQ1沉积于盆地初始断陷期,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SQ2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的拉张作用增加,湖盆范围扩大,(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SQ2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发育由断陷湖盆转为坳陷湖盆,湖侵体系域湖泊沉积范围最广,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环境,高位体系域湖平面略有下降,以滨浅湖沉积环境为主。指出白驹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SQ2湖侵体系域,其本身又是良好的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SQ1-SQ2低位体系域以及SQ2高位体系域,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2套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的良好配置使白驹凹陷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滨浅湖砂滩、砂坝砂体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类 5种类型。文中根据入湖后的水下分流河道能量强弱变化和湖水深浅的不同组合关系,对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沉积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本区缓坡条件下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同时讨论了本区独具特色的复合式坝 (“坝上河”)沉积微相的成因类型 :分流河道侵蚀河口坝型复合式河口坝和分流河道叠加河口坝型复合式坝,而后者是该区主要的优质储层和高产含油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的岩心观察显示,其发育碎屑岩,局部发育安山岩、凝灰岩。营城组可划分为4 个三级层序: S7 ( 营四段) 、S8 ( 营三段) 、S9 ( 营二段) 和S10 ( 营一段) ,反映营城组时期湖平面发生过4 次较大规模的变化,层序发育较完整、连续性较好。层序7 属于深水型沉积,主要发育水下扇; 层序8 属于半深水型盆地边缘沉积,以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特征; 层序9 和层序10 都属于浅水型沉积,发育棕褐色泥岩。以层序9 为例,区内主要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浅湖和半深湖等5 种亚相,水下重力河道、滑塌重力流、河口坝、间湾、水下扇和静水泥等19 种微相,以发育水下扇和水下重力河道沉积为特色。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0.
孙龙德 《古地理学报》2004,6(2):252-26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白垩系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既有碎屑岩,又有蒸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丰富,包括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并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在早白垩世虽为分隔性的沉积盆地,但其陆相碎屑沉积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均以冲积沉积体系发育为主,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对应山前断陷盆地的不对称性,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靠近山前的陡坡一侧,正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湖盆缓坡一侧。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由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等构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等构成。储层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的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口砂坝中,在库车坳陷和塔西南坳陷都形成了优质的储集岩。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储集条件好。冲积沉积体系的普遍发育预示了白垩系储集岩在盆地内的分布可能是十分广泛的。近年在喀什凹陷、英吉苏凹陷相继取得的勘探成果大大拓宽了其勘探领域,白垩系正逐渐成为盆地内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