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1)暴雨开始前,水汽含量猛增,湿层厚度增加,并在整个过程中维持高湿状态;暴雨区水汽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加。(2)暴雨区水汽总收支在整个时段都为正值,水汽收入大值与两个降水时段的开始时间重合,经向的水汽输入在此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3)水汽的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以850~700hPa为主,由南至北逐渐减弱,南部湿层更厚,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4)第一阶段降水开始时,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阶段降水之间辐合减弱,然后又增强并持续到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相似文献   

3.
杨淑群 《四川气象》2002,22(2):16-20
利用T106客观分析场资料,对1998年7月4-6日发生在成都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热力、动力及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并将T106物理量产品24、48小时场与对应客观分析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①暴雨发生在等θse线高度密集的高能锋区和△θse500-800负大值区内;②正、负涡度大值区分别与强烈发展的低值系统及高压坝对应较好;③盆地上空低层辐盒、高层辐散的区域,同时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就发生在此;④来自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送往盆地,由于高压坝的阻塞作用,水汽在盆地中、西部地区辐合;⑤24^s的T106物理量场与对应客观分析场吻合较好,有实际预报能力。48^s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及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预报场偏差较大,须订正使用。  相似文献   

4.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引发浙江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 FNL 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气象站降水资料,从产生强降水的条件来对“利奇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近台风中心的西南部分及其稍远的北部,其中近台风中心为眼壁降水,北部为螺旋云带降水;(2)850~925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与暴雨落区一致,水汽辐合强度差异是造成台风眼壁强降水落区差异的关键;(3)台风强度大时近中心上升运动强烈,正垂直螺旋度中心值的减小和中心下降对应强降水的发生,低层正螺旋度和高层负螺旋度中心的重叠区对对流性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4)本次过程地形增益最明显地区在台州北部,在水汽条件处于劣势情况下出现降水副中心。  相似文献   

5.
一次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 (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 (西南涡) 发生、发展前后GPS-PWV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GPS-PWV通常在短时间内有急剧的上升,并在西南涡形成前达到最大值;西南涡完全形成时,GPS-PWV急升结束;西南涡东移,GPS-PWV继续下降到最低,降水趋于结束。与水汽通量散度相比较,水汽散度垂直通量能更好地描述暴雨过程中的强上升、辐合辐散运动以及水汽输送情况,它与GPS-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GPS-PWV的急升与陡降对大暴雨的形成与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龚佃利  边道相 《山东气象》2000,20(2):25-27,34
通过中尺度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论断场资料,分析了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辐合区域及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本次特大暴雨是在弱有稳定层结条件下产生,通过潜热释放,又对大气环境场形式正反馈机制,从而使降水加剧。稳定的台风倒槽和低层切变、强的水汽输送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重要条件,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特定地形对特大暴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川省加密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FY-2G卫星TBB产品及NCEP/NCAR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四川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夜雨特征明显等特征。高空影响槽东移叠加在低空低涡之上,为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动力抬升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少动是强降水过程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孟加拉湾低涡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副高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云图TBB≤-52℃的冷云区和TBB等值线梯度极大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较好,可为强降水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翊 《四川气象》2003,23(1):32-33
本文从暴雨形成的物理量要素从发,对此次暴雨进行分析,并与T213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6se、水汽通量散度对此类暴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T213预报对本次暴雨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年7月18-19日桂东南受1409号台风"威马逊"影响,出现一次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降雨时间长的暴雨过程进行水汽特征分析,得出和验证了有利于出现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充分的水汽供应是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水汽通量场反映了水汽源源不断向桂东南输送,水汽通量散度进一步反映有大量的水汽往桂东南输送。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月23日下午到夜间,受蒙古低涡东移南下天气过程及冷暖空气共同作用影响下,北京地区出现了强雷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大暴雨标准。此次大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短时性和高雨强等特点。利用常规天气资料、fnl再分析6 h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东移南下的蒙古低涡及北京北部、贝加尔湖以东的外蒙古境内的阻塞高压为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北京地区处于低槽前部的不稳定区。由垂直速度场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处于垂直速度大值中心,同时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状况,表明暴雨发生时北京地区大气层结是极不稳定的,地面低压辐合带配合高空东移的横槽造成高低空辐散带叠加,产生了极强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近地面东南风将渤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地区,借助强的上升运动,在高空呈现很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使用 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偏南风水汽输送在中国区域内的推进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各支大尺度水汽输送汇合成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它从南半球出发,经过亚洲季风区,进入北太平洋;东亚夏季偏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北界为东北北部50°N附近;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西界为甘肃东南部100°E附近。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强辐合区大多位于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中,与降水大值区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GDAS等资料,引入HYSPLIT模式定性定量地分析泸州9月7~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并对水汽来源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该过程是由高空低槽、低涡切变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导致的,强降水发生区域与850hPa低涡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影响此次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孟加拉湾和贵州、湖南等周边省份,其中周边省份的本地水汽贡献最大,850hPa(1500m)上水汽贡献率达44%,孟加拉湾和南海两者的水汽贡献率也达到了39%。(3)三维空间显示水汽主要来源于850hPa高度附近或以下区域。  相似文献   

13.
新疆“96.7”特大暴雨水汽场特征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新疆“96.7”特大暴雨水汽场的分析表明,低层阿拉伯海东岸,孟加拉湾北岸,中南半岛西部和南海北部是水汽源地,水汽按“接力”方式由源地输送到次源地四川盆地,巴尔喀什湖再进入新疆。高层水汽由源地青藏高原直接输送到新疆。中低层增湿占总增 80%,高层增湿占总增湿的20%。  相似文献   

14.
一次秋季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  杨静 《贵州气象》2005,29(Z1):7-9
从环流背景和天气形势特点入手,对2004年9月5~6日出现在贵州省西北部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实况场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动能的分析,阐述了暴雨落区与这些物理量的对应关系,为秋季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96.7”新疆特大暴雨的水汽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讨论了“96.7”新疆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的源地,水汽输送机制以及水汽的辐合机制。提出了新疆大暴雨过程中的“水汽次源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秋季东亚地区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水汽源地,结果表明:秋季各个月东亚大陆的主要水汽来源地并不相同,9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10~11月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从夏季型到冬季型水汽输送的转换特征表现为: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输送的显著减弱、消失直至转向,东亚南支偏西风水汽输送的逐渐建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的加强西进。秋季亚洲季风区范围最大的强水汽源地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115~120°E,15~25°N)。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和2009年春季河南出现的两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中低空切变、地面气旋是这两次过程共同的影响系统。Q矢量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两次春季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两次过程的水汽均集中在800 hPa以下,主要是低层和边界层的水汽辐合,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雨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两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均表现为对流稳定,这点与夏季暴雨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云娜”台风影响的商城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等资料,对“云娜”登陆后的特征及其对商城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大深厚的台风低压是主要影响系统;华北地区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倒槽是主要原因;地形对降水起增幅作用;水汽通量和垂直速度中心与特大暴雨落区一致,对特大暴雨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伟  任燕  李兰兰 《山东气象》2019,39(1):116-12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 2018年6月25日发生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及输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3支,一支是源自对流层中层的西北气流输送,另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边缘东南气流输送,第三支是南海上空向北的气流输送,三支通道中,西太平洋通道和南海通道对暴雨的水汽贡献最大,分别为46%和42%,来自西北通道的水汽输送相对较少,它对暴雨的水汽贡献仅为12%;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850 hPa以下的对流层底部,来自西太平洋通道的水汽输送占据主导地位,而在700 hPa以上的对流层中层,则是来自南海通道的水汽输送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江淮梅雨暴雨的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T42客观分格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91年7月10日08时 ̄11日08时江淮地区梅雨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等物理量,以此分析水汽来源及其输送通道。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及其以东地区。江淮梅雨区在850 ̄500hPa层有两个重要水汽源地,而地面到850hPa更重要的水汽源地是南海。南海的水汽主要靠西南及东南季风输送至暴雨区;而孟加拉湾水汽除通过印度季风低压向上输送至8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