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北地区震前断层异常活动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兆宏  范燕  马牧军 《地震》2004,24(2):109-118
分析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 研究了唐山、 大同及张北地震前断层异常活动方式。 结果表明, 震前存在显著的断层异常活动; 断层异常活动方式具有构造控制特征,并与孕震机理有关; 地震孕育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次应力集中; 从断层不可逆异常活动地区的分布推测, 唐山地震缓解了延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大同地震缓解了紫荆关-狼山断层一线的地震危险性; 张北地震断层异常活动呈松弛变化, 首都圈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将趋于缓解。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江西赣南及邻区(23.66°N~27.20°N,113.50°E~118.84°E)中等地震时、空、强和地震活动频度、b值、应变能释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中强地震活动背景,现代小地震呈现密集成带分布特点。中强以上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和震群型地震为主。1971年以来地震活动持续活跃,ML≥4.0地震呈现明显的群聚性质,主要表现为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集中现象;ML≥3.5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包括高活跃期、平静期和发生破坏性地震事件;b值一直低于年平均值时,中强以上地震活跃;在中强地震活跃之前,应变能释放曲线的速率呈现出加速变化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预测地震的时、空、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密切观测。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基本活动状态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区域构造背景、应力场状态及动力学环境等,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统计单元,即祁连山地震带、甘东南地区、柴达木一共和地块及库玛地震带.通过地震频度和b值拟合确定了各个地区不同下限震级的地震目录完整性起始时间;确定了各构造单元中强以上地震活跃与平静交替活动的特征;定量计算了在平均状态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参数及平静阶段与活跃阶段地震活动特征参数;分别获得了各个区域在平均、活跃与平静状态下的小震活动状态参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区域活动构造及动力学背景、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了昭通地区的地震构造背景;以2014年鲁甸M_S6.5和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为例,在分析其地震灾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房屋结构,特别是简易结构房屋特点等因素厘定该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可能面临的灾害,如地震地质灾害、房屋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等;并着重讨论了活动构造的性质及运动方式等与震害特别是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最后,从房屋建筑选址及质量、地质灾害防范、公共安全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对昭通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小金6.6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一个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地区.根据该地区近10多年来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震级统计关系,计算得到这一地区7级地震复发周期为435~523年;6级为58~69年;5级为10.1~11.7年.对该区及附近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小金地震前6年左右震中附近出现4级背景性地震空区;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为空区内逼近地震。小金地震前1年多四川西部曾出现背景性地震条带;震中附近曾出现弱震空区。b 值的时空扫描显示这次地震前2年多附近地区 b 值存在一个由高值到低值的变化过程.对周围4°×4°范围2.5级以上地震活动归一化熵计算结果,断层面总面积熵有下降异常,反映地震时间间隔及单位面积地震频度的熵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秦皇岛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和唐山地震后对本区的影响,分析了历史上在秦皇岛地区发生过的中强地震特征,并结合秦皇岛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该区域未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活动构造背景;并结合最大似然法进行分析,给出该地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这对认识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天体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蒙古国及邻区M≥3.5的地震目录,研究了中蒙弧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相对应,研究区地震总体分布大致以107°E为界,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7级以上的强震集中于贝加尔湖、萨彦、阿尔泰以及天山地区,107°E以东,除纬度40°线附近(燕山地震带)地震较集中且强度大之外,其它地区地震稀少,强度也低.通过断层的野外调查和本地区震源机制解,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成因.研究区大部份地震都是走滑型断层活动的地震.逆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天山地区和中蒙边境一带的阿尔泰山地区,正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裂谷带,走滑兼倾滑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地区.研究区域内的大部份地区主压应力轴(P)的倾角都小于30°,为水平或近水平的构造应力场,自西向东主压应力轴的走向从近南-北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南西方向.断层的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表明,中蒙弧地区主要来自西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的碰撞挤压,通过青藏高原传递到本区,来自东面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已较微弱,这是研究区地震活动西强东弱、8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西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2007年以来台网记录清晰的ML≥2.0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每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0和矩震级MW,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合山东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点,对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南黄海北部地区、沂沭带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应力场分布和时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区域特征及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总结2015年以来、2010年以来和198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活动增强指标,得到祁连山地震带5年、10年以及40年尺度的小震频度预报效能。祁连山地震带ML2.0以上地震月频度持续增强的异常出现时间在3个月以上,异常出现后1~3个月,祁连山地震带及边邻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作为短期预报指标,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增强对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蒙古呼盟地区地震活动的研究,认为呼盟地区震中分布较稳定;存在2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震源机制两节面分布相对比较稳定,P、T轴近水平向;地震破裂是以水平滑动为主。将来呼盟地区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为博克图、满洲里一带,震级为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研究了华北地区第三地震活动期和第四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各级地震频次分布和活动期中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得出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可能还有1—3次6级多地震,其主体地区可能在山西地震带。本文还研究了近十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指出目前华北发生6级多地震的最危险地区是太原附近地区,其震级可能为M,6.4±0.4。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2007年以来台网记录清晰的M_L≥2.0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每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和矩震级M_W,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合山东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点,对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南黄海北部地区、沂沭带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应力场分布和时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区域特征及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水口水库地震对南平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口水库建成蓄水后诱发了频繁的地震活动,延续时间已达8年之久,,学在继续活动。近年来,南平地区的邵武,政和等地也相继有中小地震活动,为了摸清南平地区地震活动与水口水库诱发地震是否关联,本文对该地区及水口水库诱发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及时空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及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海地区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海地区与华北第四活动期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认为黄海地区地震活动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在不同时段震场不同,主体活动地区不同。目前5级以上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在35°N线以南、中北黄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会泽5.3级地震与小江断裂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小江断裂带历史强震资料、近期中小地震活动资料、地震波参数、会泽5.3级地震破裂方向及其序列参数显著异常等,研究了小江断裂带强震活动规律、中强地震丛集活动与断裂构造活动关系、会泽地震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应力场状态,结果得出:①会泽周围M≥5.0地震丛集活动达10次左右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将发生M≥6.7地震;②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3级以上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展布方向与小江断裂北东向深部隐伏次级断裂的方向一致;③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中小地震波参数规一化环境剪应力‰值与本次地震序列参数b值异常显著;④会泽地震余震震源较深,90%可测定深度的余震震源深度在16~30km范围内,比震前震源区周围的地震深。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0.
宁波地区的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庚  陈存国 《地震学报》1998,20(3):285-294
在分析论述了宁波地区的历史地震、地震活动性、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地震构造环境作出了综合评价.以此评定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并作为对我国东部弱地震活动地区开展工程地震研究工作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