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月  范坤  李陇堂 《中国沙漠》2009,29(3):409-141
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腾格里园区以分布广泛的沙漠湖泊、戈壁奇石、风蚀地貌为主体景观特色,结合景区内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资源,挖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前人的分类体系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分析了评价结果,提出了腾格里园区旅游深度开发设想。其结果是:腾格里园区旅游开发应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为旅游开发目标;以开发沙漠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再结合吉兰泰盐湖工业游、敖伦布拉格峡谷群科普游、考古游、民族风情游、宗教旅游等,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打造出腾格里园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首先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要素;其次从基础建设和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条和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6个方面构建了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指标体系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视角变化为主线,对国内高新科技园区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对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已经从原来注重单个园区和园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转变为重视园区内外企业的对比的综合研究,并以此提出了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大量企业访谈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上海市普陀区科技园区整体协同情况、协同程度、协同控制能力和协同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普陀区科技园区内部企业间联系次数较少,参与互动合作的企业占比低;尽管协同发展有利于普陀区科技园区的发展,但园区之间协同程度较低,产业互动不明显;园区企业的合作伙伴多位于上海之外的其他地区;从影响因子来看,地理临近对普陀区企业地方生产网络形成影响不大,产业链、价值链合作是企业结网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业用地用途变更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园区是新型工业经济的载体,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园地.作为特殊的工业用地,科技园区的企业在取得优惠地价的同时,还会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种种举措显示了大陆发展高新科技的决心.长期以来,大陆工业用地主要采取协议出让方式.调查中发现,当前科技园区中出现了项目的实际用途与合同签订用途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对外出租、出售等经营性的行为,造成了土地资产的流失,同时也存在土地资源稀缺与浪费并存的局面,影响了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工业用地的现状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工业用地用途变更的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解决园区工业用地用途变更的相关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正逐步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沈阳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老工业基地,应加大开发力度.对沈阳市发展工业旅游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传统旅游项目合作的构想,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即:现代生产工业赏析游、民族抗战工业忆史游、满清文化工业遗产游、再现辉煌工业体验游和经典先进工业品味游,并设计相应旅游线路,最后提出促进沈阳市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希冀加快沈阳市工业旅游开发进程,并为类似城市开发工业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探究农业科技园区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园区布局、促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园区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2009年)、全面推广(2010—2016年)和创新提质(2017—2021年)3个阶段。(2) 2001—2021年国家和省级园区总体分布态势逐渐一致,已经形成了河湟谷地、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3个主要集中分布区。(3)国家和省级园区全局关联特征表现不同,前者空间关联从随机模式向集聚模式转变,后者则一直表现为集聚模式;局部关联格局则均表现为“同向集聚增强,异向集聚减弱”的特点。(4)国家和省级园区格局演化均同时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影响,包括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实力基础、交通便捷度、专利授权件数、农作物种植规模等主要因素,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产业结构水平与交通便捷度、经济实力基础与交通便捷度交互作用最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业科...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高科技园区如何促进智慧产业集聚为研究导向,总结智慧产业集群演化、集聚模式等的研究进展,先基于信息产业的已有分类标准,界定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分类;然后基于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和产业增长格局,以波特经典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细化分析演化过程背后的动力因素,得出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细分动力因素模型,继而以主要动力因素为依据,提炼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集聚模式,得出结论:①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演化呈现“一核多园”的先政策引导、后自然溢出的协同发展格局,从海淀核心区向周边园区先辐射集聚,然后基于各园区间的交通、楼宇等生产要素,逐步在非园区范围连贯成片;② 海淀作为核心区集聚了各细分智慧产业,其他各分园则主要在个别细分智慧产业形成集聚优势;③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的演化主要受生产要素、政府影响变数、相关及支持产业等3大因素影响;④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有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平台驱动、商业地产企业驱动等3种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资源和区位条件看广州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广州“有旅无游”的观点,提出广州具有风景、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发展厂州旅游业应该“旅”和“游”并重。并论述广州旅游的开发条件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边境旅游发展是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在总结边境旅游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在深入剖析边境旅游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旅游的建设目标、发展重点类型及合作方向,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与分布、基础设施条件与开发难易程度将中哈自由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一大核心,四大片区,多个景区",并提出了建设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全力推动中哈双方互相成为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实施对等的"3日游"免签政策,批准中国公民赴哈萨克斯坦"3日免签"旅游;将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3日免签"延长至"15日免签";高位谋划和尝试建设中哈自由旅游区,建成国际旅游商务区;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边境自驾游和休闲度假游等。  相似文献   

11.
依据权威工具书中关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及旅游学方法论等重要的基础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认为旅游学具备成为科学的条件,属于交叉学科中的综合学科;辨析了旅游学与相关学科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的关系,最后就旅游学方法论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中国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以来的30年间,中国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取得了飞速发展.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种类增加,覆盖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信息科学等各专业;主办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省级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版面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获得了国家期刊奖和各部委的多项奖励,英文版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被SCI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的研究,到开创中国地理信息学科,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是中国特色原创地理信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具备自主研发世界级地理信息软件的历史,是地理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的历史。本文主要从地图学、地学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地学数据共享、重大技术突破和国家战略支撑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从地学知识图谱、地理大数据分析、遥感人工智能、地理系统模拟和知识服务角度展望地理科学发展的新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5.
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体系是向大众展现湿地自然魅力、湿地文化底蕴、湿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手段。天津州河国家湿地公园,秉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互动探索”的原则,在“四线、多点、一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从湿地公园特色科普宣教路线、室内外科普宣教结合和宣教活动入手,建立州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体系,以期达到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文化展示与传承、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路甬祥 《地理学报》2005,60(3):355-360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于2005年2月22日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并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路院长在讲话中就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当前地理学研究中的水资源、城市化、区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以及地理学研究中的研究所发展方向、科研管理体制、地理信息技术发展、野外观测实验台站建设、科研领导组织工作、科研人才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GIS技术,以景点可达性为切入点,从市场供需的视角,依据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将潜力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潜力模型。研究发现:①哈大高铁使东北各地到区域内各旅游景点平均时间压缩2.5 h左右,填补了东北一日游市场区的空白,拓展了两日游市场区的范围,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游、两日游及七日游为主要形式,向高铁两侧和中心城市周边依次扩散的圈层+轴带状区域旅游空间形态。②东北城市旅游供需潜力变化均呈现随到高铁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促使供需市场向高铁沿线集聚,带动了高铁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并导致东北旅游空间集散特征更加明显。③高铁对短期游(一日游、两日游)供需市场的带动明显好于七日游市场。④基于旅游可达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旅游供需潜力发展状况,将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区、边缘区4类。本文认为,应以高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和旅游枢纽城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空间网络的优化与对接。  相似文献   

18.
王涛 《中国沙漠》2022,42(1):1-4
防沙治沙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国家层面上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牧场、公路、铁路、渠道、乡镇村落和一些重要基础设施都面临着风沙危害,需要积极应对,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而面对沙漠科学基本空白的科研工作者们,则需要在形成防沙治沙关键科技支撑的同时,发展中国沙漠科学,这就是20...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是各地区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工作的核心问题。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结构,利用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资源的基础数据,在构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各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并利用基尼系数与锡尔指数研究了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然后进一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直观的反映各个省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类型和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科技资源整体配置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其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内部差异、区间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