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伯明 《华南地震》2008,28(4):45-52
利用广州地区详尽的深、浅部地震勘探资料,大深度钻孔和测速等资料,运用自主开发的建模程序和多功能商业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高速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建模,采用开发的二元三次B—Spline函数建模方法解决大城市圈建模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并进行模型优化,建立了广州地区符合地质学和地形学理论三维不均匀地下速度结构模型,为基于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动危险性评价基础上的强地震动预测(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蒋溥 《地震地质》1989,11(1):101-114
本文从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地震反应分析、活断层工程分类等五个方面、论述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分析、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工程实践,对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提供一些基本考虑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市活断层强地面运动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军  宋和平  赵伯明 《内陆地震》2009,23(2):196-205
介绍了基于乌鲁木齐活断层发震构造模型的强地面运动的预测结果.该项工作是在乌鲁木齐城区开展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设定了两个发震构造,分别为北天山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和博格达弧西翼逆冲推覆构造,前者可能最大地震震级为7.5级,后者为7.0级,据此建立了分析计算模型.根据地脉动观测分析结果,结合浅层地震勘探、地质图、地形图和钻孔资料,建立了地下三维速度模型,采用统计学的格林函数法、三维有限差分法和混合计算方法,对目标区的地震动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断层的结构、破裂方式和三维速度模型对地震动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沿断层前缘、盆地边缘、覆盖层较厚的地区,以及断层破裂的前方地震动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声波剖面方法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率,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层剖面(图1),能够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活断层探查,经过在渤海湾活断层探测试验中证明声波方法对海域和沿海平原活断层时代判断十分有效,能够分辨小断距断层,资料连续性好,直观性强,探测工作效率高,适合于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海洋工程、核电站选址的等项目.  相似文献   

5.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新技术,目前逐渐成为工程物探中的主要方法。在辽阳市地震活断层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在目标区布设探测剖面,辅以浅层地震,地质钻探,可以准确地探测断层的几何结构和物理特征,为辽阳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瑞智 《地震学报》2016,38(4):550-563
本文概述了我国强地震动台网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唐山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和2007年以来我国数字台网获取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 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几次典型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 结果表明: 我国近场地震动记录体现了近场的方向性效应、 上/下盘效应、 速度脉冲、 局部场地效应等多样性特征, 可以进一步服务于地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活断层分段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的边界标志。提出分段的基本原则是:以断裂的不连续性为依据,以地震危险性评价为目的,划分断层段。文中提出了9条分段依据和39个具体标志。认为地震危险性评价应坚持两条原则:①由定性到定量;②循序渐进,逐步缩小范围和时段。文中提出了利用活断层资料确定潜在地震危险区、估算震级和预测发展时间的方法,其中的一些模型是作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利用活断层分段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汪一鹏 《地震地质》2004,26(4):559-565
“十五”期间即将实施20个省会级城市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文中对该工程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基本内容和领会要点进行了阐述。对“工作大纲”的5大属性(科学性、普适性、包容性、可操作性、约束性)作了说明,对探测工程的主要对象活断层和地震活断层进行了界定,对工作区和目标区的内涵及工作途径的差别做了解释。分析了工程所面对的3个层次的科学问题和实施过程中的5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采取的对策分别进行了探讨。文章阐述了探测过程中安排中期验收的必要性,指出本工程是以往各震害防御工作的延续、发展与深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在辽宁省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必要性,对在辽宁城市开展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选取沈阳,抚顺作为试点城市,设定目标区和目标断裂,分别对活断层危险性,危害性和深部发震构造环境进行评价。在断裂探测过程中,确定初步探测和详细探测两个阶段,主要采用人工地震方法并结合钻探,地震划分结果,对目标区内的目标断裂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应用先进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确定直下型地震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作为中国地震局全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试点与示范项目于2001年初开始实施,2004年8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项目围绕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定年、定性、深部背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及防震减灾对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通过“初查与目标区主要活断层鉴定”、“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地震活断层的详细探测”、“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和“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阶段的探测和评价工作,同时在福州市城、郊区全面开展壤中气汞、土壤汞、气氡、地质雷达、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折射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震源效果对比、用于建立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系(标准)剖面的钻探等多种手段的试验探测,总结各种试验探测的技术指标和实践经验,在活断层的综合试验探测、定位定年、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与结论:(1)福州市活断层综合试验探测成果表明,在充分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地质、地球物理、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地球化学探测为先导“侦察机”,确定了活断层的可能位置;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探测方法,辅以电磁勘探作为补充,并利用钻探建立的第四系(标准)剖面或地层层序及测井获得的各种地球物理参数进行必要的校正和验证,结合裸露地表断层或埋深较浅断层的槽探及古地震调查或隐伏断层两侧钻孔岩芯岩性、层序、绝对年龄或孢粉等相对年龄的测定与对比等,是进行城市活断层探测(定位)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价(定年、定性)的最佳组合方法。(2)福州盆地位于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中,“台湾动力触角”对其影响相对较弱。(3)福州盆地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较弱,经鉴定的6条目标断裂都不是全新世断裂。其中,八一水库-尚干断裂和闽侯-南屿断裂至少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不活动断裂,其它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断裂。(4)福州盆地深部不存在发生直下型强烈破坏性地震的构造环境,其邻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未来可能会发生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地震震源区。(5)福州盆地主要断裂存在发生中等-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但发震概率较小。(6)福州盆地地震危害性较弱,地面发生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可能性不大。(7)开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具备信息查询显示、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咨询服务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