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东兆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5,14(3):235-240
本文根据分析结果阐述了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和微型硅藻的人主要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研究表明洗涤富集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存在较大误差;微型硅藻的含量普遍介于10%-20%之间,最高可达42.31%,最低为5.66%,并指出了在微型硅藻相对含量大于20%的样品中 ,其主要种类为具槽直链藻和条纹小环藻等沿岸底格格不入中,并成群体产出。  相似文献   

2.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1):85-93
南海下大陆坡KL37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12种和变种,隶属于45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百分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而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8个亚带,Ⅰ1,Ⅰ3.Ⅰ5亚带和Ⅱ带的热性种平均含量高于40%;Ⅰ2,Ⅰ4,Ⅰ6,Ⅰ7,Ⅰ8亚带的热性种含量低于40%,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依据结节圆藻壳体大小的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Ⅱ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Ⅰ带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蓝东兆  方琦 《台湾海峡》2002,21(3):351-359
本文对东海陆架DG9617岩芯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共分析鉴定出97种和变种,有近10种硅藻在岩芯中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而其余种类含量极低,仅零星检出。根据该岩芯中产出硅藻种类、含量及硅藻丰度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出3个硅藻组合带及5个亚带。结合孢粉资料,对产出3个不同硅藻带岩芯的地层年代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岩芯所代表的地层年代为中-晚全新世,硅藻I组合带大致为大西洋期的沉积,硅藻Ⅱ组合带应为亚北方期的产物,而硅藻Ⅲ组合带与亚大西洋期对应。文中并对不同硅藻组合带产出时的古海洋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河口平原晚第四纪硅藻及海平面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ZK5孔剖面细分为4个硅藻段、24个硅藻带,并结合其他钻孔的微体生物组合特权和年代测定结果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晚玉木冰期本区海面升降频繁,但大多处于河口港湾环境,这主要是构造沉降所造成的;其间出现3次低海面,均为河流沉积环境。全新世冰后期海水大规模入侵,鼎盛期本区相对海面高出现代海面达5-10m。  相似文献   

5.
南海下大陆坡KL37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12种和变种,隶属于45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百分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两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8个亚带。Ⅰ1、Ⅰ3、Ⅰ5亚带和Ⅱ带的热性种平均含量高于40%;Ⅰ2、Ⅰ4、Ⅰ6、Ⅰ7、Ⅰ8亚带的热性种含量低于40%,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的比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Ⅱ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Ⅰ带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硅藻席沉积是由"树荫种"硅藻大量勃发并快速堆积而成。与成席硅藻同时大量生长的还有其他体型较小的硅藻。通过对WPD03和WPD12孔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40属101种(含变种)。硅藻组成中既有淡水种和沿岸种以及外洋冷水种,也有外洋暖水种,但主要以大洋暖水种和广布种为主。在主要的硅藻属种中,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的平均百分含量最高,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Azpeitia nodulifera、Nitzschia marina、Hemidiscus cuneiformis等次之,这5种硅藻占了整个非成席硅藻物种相对百分含量的85%左右,说明在该海域表层水体硅藻席沉积过程中,这5种硅藻最容易与成席硅藻在同时期的环境中生存,形成勃发。初步断定硅藻席形成时期环境为热带水体的大洋性环境。  相似文献   

7.
陆钧 《热带海洋》1999,18(1):16-22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短刺角毛藻,结节圆筛藻、长海毛藻,海洋菱形藻和条纹小环藻。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3):254-262
南海中部深海平原KL91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09种和变种。隶属于43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三个硅藻带,其中I带划分出6个亚带,Ⅱ带8个亚带。文中讨论了各硅菏带的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比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Ⅲ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Ⅱ带和I2-6亚带属于晚更新世沉积,I1亚带属于中更新世沉积。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硅藻对黑潮流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热带远洋种和硅藻组合的分布特征 ,讨论了热带远洋种的相对含量与黑潮流、硅藻组合的分布与物质来源的关系等问题 .结果表明 ,热带远洋种的相对含量 >2 0 %的界线与黑潮流的边界基本上一致 ;优势硅藻种和硅藻组合的分布留下了与物质来源的关系较为密切的记录 .  相似文献   

10.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蓝东兆  许江  陈承惠 《台湾海峡》2000,19(4):419-425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辫中KL22+KL1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低、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黑湖主干未流过研究区;岩芯中硅藻丰度和热带远洋种丰度的突然增加系新仙女木(YD)、海因里奇(H1)等古气候变冷事件留下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messanensis、结节圆筛藻Coscinodiscusnodulifer、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海洋菱形藻Nitzschiamarin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striata。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中部深海平原KL91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09种和变种,隶属于43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6个亚带,Ⅱ带8个亚带。文中讨论了各硅藻带的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比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Ⅲ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Ⅱ带和Ⅰ2~6亚带属于晚更新世沉积,Ⅰ1亚带属于中更新世沉积。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深海平原边部KL29柱样中共鉴定出硅藻169种和变种,隶属于53属。依据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5个亚带,Ⅱ带划分出8个亚带。文中讨论了各硅藻带的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的比值变化,确定出该柱样的地质年代:Ⅲ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Ⅱ、Ⅰ带均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
刘师成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7,16(3):249-254,T003
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记录了属于胸隔藻属不等组的9种硅藻的内外壳面的结构。其中有5种做了TEM和SEM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侧浮游硅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清良 《海洋学报》1995,17(2):99-107
共记录调查区浮游硅藻类47属171种,其中以广温种和暖水种为主.细胞总量和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该区硅藻类的分布与营养盐含量,温、盐度以及海流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段B孔岩芯中的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52属166种和变种.根据硅藻属种组成、热带远洋种的相对含量以及整个硅藻植物群的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组合带,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14C测年数据。对该岩芯的地层年代归属进行了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的界线位于该孔125cm处.上部地层为全新统,下部地层为上更新统;同时与邻近DGKS9603钻孔的硅藻生物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定量分析了南海36个深海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Thalassionema nitzschilides、Chaetoceros messanensis、Coscinodiscus modulifer、Thalassionthrix longissima、Nitzschia marina和Cyclotella spp.。根据硅藻优势种含量、丰度等特征以及Q型聚类分析,大致划分为5个组合带,它们主要受温度、上升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7,自引:5,他引:77  
于1995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养20种海洋微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藻外,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10%,每一纲藻种都有其特征脂肪酸或几种脂肪酸的组合作为其化学分类的标记:绿藻纲中除小球藻的20:5(n-3)含量较高以外,一般含有较高的16:4(n-3),不含22:6(n-3);硅藻纲的16:1(n-7)含量高于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海外沙Xi湖CK10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个硅藻组合带,5个孢粉组合带和5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Xi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