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与乐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烃源岩展布特点与底辟上侵活动之成因联系等分析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东方区与乐东区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煤型天然气成因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梅山型和三亚型2类,其分别来自中中新统梅山组和下中新统三亚组海相陆源烃源岩,且两者在东方区与乐东区分布差异明显。梅山组烃源岩厚度、生烃过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是导致两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乐东区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生成天然气均可运移至浅层和中深层成藏;在东方区则仅梅山组烃源岩生成天然气可在浅层和中深层成藏,而三亚组烃源岩生成天然气多局限在底辟核部或构造脊周缘成藏,故导致了东方区与乐东区天然气分布之差异。两区天然气成藏均受控于底辟活动,且两区成藏特征也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因此,东方区与乐东区天然气成藏的相似性和差异决定了两区应采取针对性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近海底作业所获的深拖海底电视和照相系统资料,对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底地形的坡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海底的东向坡和西向坡是均衡分布的。东、西两区海底地形坡度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东区海底地形坡度以0~15°为主,而西区坡度大于3°的地形则很少。坡度大于5°的地形主要分布于坡脚处,特别是坡度超过15°的地形总是出现在水深变化的转折点处。(2)研究区不利开采地形可分为坡度为5~15°和大于15°两种类型,东区地形坡度大于5°的不利开采地形比西区多14%,东区坡度大于15°的地形为3.6%,比西区(仅为1.4%)多,东、西两区都有少量坡度近90°的地形出现,并且这种地形在东区所占比率比西区大,说明东区断崖、陡坎和断裂沟槽比西区多,地形也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包括堪察加半岛以及千岛-堪察加深海槽(塔斯卡罗拉海盆)和附近的鄂霍茨克海和太平洋西北海盆区域。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阿留申褶皱幕之后,堪察加的最新阶段来到了,在这之后半岛出露在海平面之上。在晚上新世隆起的东区形成了在东堪察加火山带被沉降区分隔的、...  相似文献   

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5.
华南中生代岩相变化及海相地层时空分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中生代地层时代、岩性、岩相对比关系,重点综述了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所处构造部位的控制,华南中生代岩相时空变化总体上可分为3个区:东区(闽西南-粤东-粤北-粤中)、中区(粤西-桂东)、西区(滇西-滇东南)。中区在早三叠世以后完全隆升成陆,仅局部有山间盆地碎屑沉积。海相地层集中于东西两区,但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海侵时间在东区为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西区为中三叠世和中侏罗世;海侵方向在东区来自东南,西区则为中特提斯滇缅海的-部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粤东海盆发育厚达5000m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可能向南延伸到台西南盆地和南沙群岛东部,但它与南海西部围区的同时代海盆并不直接相通。  相似文献   

6.
思源 《海洋世界》2015,(5):18-21
<正>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平面移动",调整之后,港口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搬迁中,可以腾出东区煤堆场等139.78公顷港口用地以及2000米海岸线,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将堆场变成金色的沙滩,为日照市打造海上靓丽风景线创造良好条件。相信有不少人了解日照,是先从日照港开始的。日照"因海因港而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位于越南与我国海南岛西南之间的莺歌海海域,迄今为止天然气勘探已经发现东方1-1和乐东15-1等浅层气田群。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目前仅在东方区东方13-1、13-2构造岩性圈闭获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中央泥底辟带东方区和乐东区浅层气藏地质条件及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重点剖析了东方区中深层高温超压气藏形成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强调来自越南西部(莺西斜坡)物源、储集物性较好的上中新统黄流组海底扇储盖组合及其岩性圈闭,是其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中央泥底辟带东南部乐东区中深层迄今尚未开展大规模天然气勘探,但天然气地质条件与东方区基本一致,只是其物源供给体系、储集层及储盖组合类型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依据目前资料分析尚好,能够形成商业性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因此,预测乐东区中深层亦具备较好天然气运聚成藏条件,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利用 1 997年~ 1 999年“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用邦哥网所采集的样品 ,对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密度的平面分布和年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开辟区共有 2 2科 6 1种仔稚鱼 ,其中大洋性发光鱼类灯笼鱼科的种类最多 ,达1 7种 ,约占总种类数的 2 8% ,其次是钻光鱼科 (6种 )、金枪鱼科 (6种 )和拟白鲑科 (5种 ) ,分别约占总种类数的 1 0 %、 1 0 %和 8%。东、西两区的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共有种仅为 1 7种 ,东区种类数 (48种 )明显多于西区种类数 (3 0种 )。仔稚鱼的密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东区仔稚鱼的密度高于西区 ,东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7年的 5倍 ,西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8年的 3倍。仔稚鱼密度的年间变化可能与 El Nin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海 《海岸工程》1999,18(4):64-67
青岛市中港东区码头工程水下爆岩工程量1.3万m^3,施工中采用了多段微差爆破,毫秒延迟爆破,导爆管起爆等多项为先进和成熟的施工技术,合理的施工组织,完善的施工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 C C 区东区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结核中的环境参数、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成矿元素在界面间(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结核)的迁移变化规律,为了解和揭示大洋多金属结核成因及成矿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栖息于潮间带的海生动物中,营底内生活的种类占很大的比例。这类动物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或克服潮间带的各种不利条件而得到生存和繁衍。从报道来看现代海洋底内动物泂穴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某些潮间带底内动物的鉴定,仅以外部形态作依据显然不够,还需以其他生态资料,如粪便、洞穴、卵块等作参考。有些潮间带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与其营底内生活有关,它们可以借助洞穴的保护而渡过寒暖不适的气候。更重要的是这方面研究能对古生态学和地史学问題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有很多种潮间带底内动物洞穴、排出物和爬行痕迹等被作为“生活遗迹”而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这类化石的沉积岩层实际上已成为该类动物生存发展年代的记载。但是,在岩层古生态学分析研究中,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区别古代生物居住、死亡或埋藏的地点,这个同题涉及到对沉积物形成的地点和过程的确定,进一步就可用这些资料来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和海面的升降。就潮间带底内动物的居住和死亡地点(埋藏与死亡地点也可以不同)来说,有的可能一致(如某些不太活动的种类),有的则不一致(如贝类),作为古生态学依据,各具其长短,贝类无洞穴化石,其贝壳可成为化石,但埋藏与生活地点往往不一致;蟹类的优点是洞穴能成化石,其上并留有爬行痕迹;洞穴化石的埋藏与动物原来生活地点一致(亦有个別情况不一致)。早在地史年代就已有不少虾蟹类遗体及生活迹迹化石被发现:因此,现代潮间带蟹类洞穴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或鉴定古代甲売类动物有价值,而且对进一步鉴定种类、寻找演化线索和促进古生态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潮间带在我国北方沿岸潮间带中颇具代表性。潮汐是规则的半日潮。 著者曾于1954-1964年,选以下四个点进行了调查:1,沧口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内东北区中部,座东向西,坡度小的泥质和泥沙质滩涂;2.沙子口潮间带,位于青岛以东,为沙质滩涂;3.湛山湾潮间带:位青岛以东近郊,为沙质滩涂;4.大黑澜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口,为岩石岸滩。每月进行二次大潮采集,每一采样点取两个定量(50×50厘米)样品和若于定性补充样品。从1963年5月至1964年9月,结合甲壳类生态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上述调查,在软底质滩涂所获11种蟹类材料总结的,对所见各种蟹类的洞穴均经现场观察、测量并作了详细记录和拍照。对同一种蟹类洞穴的形态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内所出现的变化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本文定稿过程中征得了山东海洋学院李嘉泳及本所曾呈奎,刘瑞玉、郑执中、吴宝铃、齐钟彦、马绣同等同志的修改意见,文中插图、照片由王兴虞、宋华中同志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南汇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变化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远及近简述历史时期和本世纪上半叶南汇岸滩的时空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近30年芦潮港所在的南汇南滩水下滩坡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长江口河势和南槽分流分沙情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目前长江口河势的发展情况,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的淤积趋势仍将持续,但其强度不会达到五十年代的鼎盛状态。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内外的涨、落潮三角洲上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潮流沙脊体系,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沙脊特征进行了研究。湾内涨潮三角洲上分别分布有冒岛沙脊、中央沙脊和岛耳河沙脊;湾外落潮三角洲上分别发育了潮流沙脊大竹、南沙、北沙和位于主潮流通道末端的弧状沙脊。潮流沙脊体系的演变具有较为明显的继承性。沙脊以海侵时期发育的沙体为内核,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为主,物源基础为低海平面时期胶州湾盆地内堆积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物。据分析,沙脊现代物源较为匮乏,整体目前处于冲刷不淤的状态。在现代潮流水动力条件下,研究区潮流沙脊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水温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使用1958-1987年COADS资料对南海全区表层水温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表层水温存在20-40个月的低频振荡,其中以准两年周期最显著,其次是3-4年,这种振荡主要发生在深水海盆区,并且与季风异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光线强度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条斑紫菜栽培事业和科学实验的进展,人们已对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紫菜丝状体大量形成和放散壳孢子及壳孢子的附着。然而对于紫菜叶状体形成、放散单孢子及其附着,除右田清治曾对单孢子的附着光强进行过研究外,尚未见到其他的报道。本实验就条斑紫菜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同光线强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实验观察,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7.
鱼类生殖力的研究,由于计数卵量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因而已逐渐成为鱼类生态和渔业资源研究上的一个常规观测项目。 生殖力的变动,经常被用来作为判断补充与资源状况的指标之一。我国从5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我国烟台外海鲐鱼资源的研究中曾指出,1954-1957年间,随着鲐鱼资源的逐年下降,生殖力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现象,而且与鲐鱼的生长有关。 本文是从所积累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生殖力研究资料中,选择1959年5-6月间,同期分别在两个不同产卵场上所收集的资料,对其个体生殖力和种群生殖力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说明生活于不同水域中的种内不同种群,其生殖力调节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两个种群分属于两个地理种群,浙江近海岱衢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北部的岱衢族;福建近海官井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中部的闽-粤东族。此外,文中还以这两个种群为例,对表示种群生殖力的某几个方法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991年5月5—6日在广东大鹏湾盐田附近水域发生的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赤潮。对多纹膝沟藻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阐述了赤潮发生过程中本种的数量变动。利用该次调查和1990年同期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多纹膝沟藻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世英  许璞  王敏 《海洋科学》1988,12(4):58-61
本文报道了光照时间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叶状体生长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光照12h的快于6h和9h的;在光照6h和9h的条件下,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量较多。(2)缩光培养方面,在光照9h培养4天后移至12h光照条件时,单孢子形成、放散量为最多;延长缩光天数,单孢子量不再增多;减小缩光天数时,单孢子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铁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物有4种来源:海底火山源、生物源、自生源和陆源。海底火山物质提供了较多的铁族元素,相形之下,自生沉积作用较弱。元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温暖期和晚更新世寒冷期铁族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尤以Mn和亲生物(Ca)元素对气候的反映灵敏。WP_2孔和WP_(40)孔铁族元素特征相似,与WP_1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