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摆纪磷石膏堆场渗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展翔  褚学伟 《地下水》2012,34(5):14-15,87
摆纪磷石膏堆场区域内断裂构造及岩溶发育,地下水径流途径较复杂,该堆场自投入使用后第二年开始渗漏,现今已成为重安江的最大污染源。通过连通试验,结合摆纪磷石膏堆场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堆场的渗漏区、渗漏途经进行分析,确定磷石膏堆场渗漏主方向为发财洞方向,并计算该堆场的渗漏量,进而对该堆场渗漏污染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磷石膏堆场特别是岩溶区堆场渗漏对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影响较大。根据现场连通试验、物探及钻探揭示资料分析,研究区主要有三种渗漏类型:裂隙型(双眼井泉)、裂隙-管道型(发财洞岩溶管道)和管道型(鸭草坝岩溶管道水系统)。天然不防渗条件下,库水通过地表落水洞、溶缝和溶隙等入渗地下水,产生岩溶渗漏。入渗补给独田地区的S1号泉、杨花冲地区的S23号泉、下摆郎地区的S13、S14号泉。其它泉水受隔水层的阻隔及地下水的补、排条件所限,没有受到污染。独田堆场运行后堆场存在渗漏情况,但是,防渗系统运行后渗漏的污染情况较之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1)
广西平果铝赤泥堆场在生产氧化铝时会产生碱性比较高的赤泥淋滤液,同时也会产生硫酸盐、氟化物、铝等污染物。赤泥淋虑液下渗到地下水污染比较敏感的岩溶区会对地下水岩溶含水层造成污染。运用GMS软件模拟赤泥淋滤液在岩溶含水系统的运移情况,找出污染物的运移规律、来预测赤泥堆场的建设对地下含水层的污染,确定污染物的范围和浓度的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堆场离南部的岩溶管道有一定的距离,下渗的赤泥淋滤液不能很快的流入岩溶管道中,污染物主要是在裂隙和孔隙的岩体介质中运移,主要以分子扩散的形式运动,运动的速度十分缓慢。污染晕大致呈圆形向四周扩散,30 a后扩散带向东北向扩散的最远距离才645 m,堆场的建设不会对附近的岩溶含水层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4.
渗漏污染是建干岩溶地区赤泥堆场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查明地下水的渗流特性,从而确定其渗漏通道。试验研究表明,堆场内各水点之间、堆场与外部各水点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其流速受季节影响,在枯水期较为缓慢;地下水流向主要取决于地下暗河的走向;堆场区地下水流向总体是自堆场向北流向右江,局部地下水的流向受构造和岩溶裂隙控制;岩溶管道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存在因赤泥渗流污染居民生产与生活水源地的可能,污染物的扩散途径主要是岩溶通道。  相似文献   

5.
由于磷石膏堆场防渗处理不彻底,库中含磷、氟的废水通过岩溶管道、裂隙进入地下含水系统,使大干沟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严重污染,并威胁到乌江渡水库水环境。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渗漏分析,查清了渗漏污染的方式与途径,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钟春里 《贵州地质》2011,28(2):126-130
以实验场水文地质勘查、室内外实验为基础,对磷石膏废液中TP(总磷)、F-(游离态氟化物)在岩溶管道系统中扩散和迁移的规律、岩溶管道地下水系统自我净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主要沿岩溶管道、裂隙的延伸方向扩散和迁移,而在垂直地下水径流方向不明显;TP、F-浓度在迁移的过程中的衰减主要与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的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7.
综合物探技术探测平果铝厂赤泥堆场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预测和评价赤泥堆场建成后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利用等偏移地震反射法、高密度电法为主,自然电场法为辅的综合物探技术来探查堆场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管道的分布状况。经上述3种物探技术综合探测,确定出堆场各处覆盖层的厚度,确认了5个断层破碎带及其走向,圈定了14个物探异常区,并初步探明了岩溶管道的分布和地下水的流向。同时综合物探技术与钻探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的特点是以浅部垂直型为主,浅层岩溶的发育深度大约在地表下0~10 m,深部岩溶也有少量发育,其发育深度约在地面下40~50 m,超过此深度后岩溶发育变弱。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1,(5)
龙井湾岩溶管道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地下水系统之一。为准确确定岩溶地下水来源、径流方向以及地下水流速和岩溶管道介质特征等,以1 400 g荧光素钠为示踪剂,通过分析接收点试剂历时曲线分析管道结构,计算地下水流速和其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龙井湾岩溶管道总体为单支岩溶管道,但中间可能串联了多个地下溶潭。烟科所溶洞至龙井湾泉地下水最快流速为22.1 m/h,最慢流速为10.2 m/h,主峰平均速度为18.8 m/d。并通过计算示踪剂回收率,龙井湾岩溶泉(S1)接收点回收率为10%,大井边(S2)接收点回收率为65%。为后期厂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湾河粉煤灰堆场岩溶渗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湾河粉煤灰堆场位于黔中典型的峰丛洼地中,存在严重的堆场废水渗漏。为确切评价其渗漏特征,在堆场及其周围开展了相应的水文地质勘探及连通试验。结果表明,堆场地下水位低于邻近的波玉河水位6.5 m,堆场废水不可能向波玉河发生渗漏,而是越过灰场北西侧峰丛地带沿F1断层向西距堆场约3 km以外的邻谷的S2潭、S3泉渗漏。渗漏点为堆场洼地中分布的串珠状落水洞,渗漏为裂隙管道型,地下水流速为57.2 m/h,渗漏水动力条件复杂。堆场废水污染渗漏治理不仅要解决堆场中串珠状落水洞的防渗,而且要保证堆场北侧山体包气带岩溶的防渗,因此建议采用水平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平坝磷石膏堆场渗漏分析与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坝磷石膏堆场未做防渗处理,堆场产生的含磷、氟的渗滤液通过排污水渠、岩溶管道和裂隙进入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污染了羊昌河的水质,严重影响了红枫湖水库的水环境。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样方统计调查、压水试验和连通试验等方法,查明了堆场岩溶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指出堆场渗滤液通过地表02水渠、01水渠?落水洞L1?泉点Q16及地下岩体节理裂隙等通道污染羊昌河。地下水污染受节理裂隙结构面控制,主要的污染方向为北、西向。根据水样监测的资料,划定了堆场水污染的范围及程度。最后,针对堆场勘察情况提出了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引流汇集和表层覆盖等污染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污染机理,并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地下水流模型及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了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铬(Ⅵ)污染严重,污染源是位于老君庙西南方向的焦作某电厂堆灰场,主要原因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中的铬(Ⅵ)污染物在长期淋滤作用下下渗污染含水层。气候条件、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化学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也间接使浅层地下水铬(Ⅵ)浓度升高;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受地形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方向与地下径流方向一致,沿大沙河水流方向上扩散速度更快,污染区域面积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滁州市来安县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利用GMS软件中FEMWATER模块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对该县某动物蛋白生产厂区的COD_(Cr)和BOD在非正常工况条件下渗漏进入地下水中的迁移趋势和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生产厂区中COD_(Cr)和BOD在第30天末水平方向上最大扩散距离分别为110 m和135 m,对应中心点浓度分别为1800 mg/L和770 mg/L;在不进行防渗的情况下,COD_(Cr)和BOD浓度较高,渗漏污染运移距离较长,渗漏污染对潜水水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处典型的峰林平原区,面临地下水运动破坏遗址区稳定性的问题。为掌握水塘岩溶渗漏过程特征,揭示遗址保护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保护遗址区的稳定性,分析了遗址保护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并根据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的水均衡要素建立水箱模型的基本物理结构和水塘水位衰减方程,将模拟水位与实际水位对比分析,量化地表水与降雨及遗址洞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塘水位动态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存在水位高差、上升起点、衰减速度和峰值滞后的差异性,两者动态过程的差异反映遗址区岩溶介质的沟通能力较强;地表水渗漏过程主要控制因素是水塘底部的岩溶渗漏能力;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塘的方式以主径流带管道流集中补给为主。遗址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模式,地下水与地表水互相转化特征显著。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有利于削弱地下水潜蚀力,缓解地下水对覆盖层的侵蚀破坏。   相似文献   

14.
赵伟丽  褚学伟  董毓  丁坚平 《地下水》2011,33(2):6-7,14
在贵州岩溶地区,由于废渣堆场产生渗漏,使强酸强碱性废水污染了岩溶含水层,直接影响了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10个工业废渣堆场的岩溶含水层介质特征及污染质运移特征的分析,划分出4种岩溶渗漏污染的水动力弥散类型,为岩溶含水层污染预测评价及渗漏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岩溶区,水库的主要问题是副坝坝基深部的岩溶渗漏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副坝地段岩溶发育规律和特征,利用地下水渗流场分析岩溶渗漏特征和形式,并用岩溶管道水汇流理论分析和计算渗漏量,从而分析研究岩溶结构体的透水性,为岩溶渗漏分析和防渗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地处裸露岩溶分布区,地表洼地、落水洞串珠状分布,因废水排放管理不当,岩溶渗漏污染了地下水及鱼梁河。勘查资料表明,地下水流速为57.2 m/h,为裂隙管道渗漏类型的水动力弥散污染,污染防治建议对工业园所有废水池进行全防渗处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FEFLOW的岩溶管道模型构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溶管道流模型的刻画一直是岩溶区开展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中的难点所在,基于此,文章以贵州六枝特区某项目为例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探索了在FEFLOW离散特性功能模块下岩溶管道流模型的刻画方式与方法。在详细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范围、边界、含水层结构等概化,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以ArcGIS软件为辅助,基于有限元法的FEFLOW软件为操作平台,利用区内钻孔资料及野外测算结果,通过软件公式编辑、插值等功能分别获得各层顶底板高程属性,将数据输入FEFLOW后,对模拟区平面三角剖分进而空间离散构建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利用FEFLOW软件的离散特性功能模块,将研究区灰场南部岩溶洼地与岩脚泉间划定为特定区域,建立缓冲区并给予其高特异性,耦合哈根-泊肃叶流体流动公式,在模型中刻画了岩溶管道流模型;最后探讨了特殊地质构造与岩溶管道模型的刻画方式与方法刻画出了符合案例区的三维向斜褶皱地质模型和岩溶管道流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广西某铅锌矿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连通试验对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矿山区域地下水流经地下巷道携带大量重金属离子由废旧矿洞口排出地表,地表水流经地表废旧矿渣堆场携带大量污染物和矿洞水汇成溪沟,然后以地表径流方式污染长屯的土壤和水系,最终由长屯南伏流入口汇入洞零水库。尾矿库区域地下水通过地下岩溶管道和溶蚀裂隙向长屯洼地径流,经长屯南伏流入口,汇入洞零水库。  相似文献   

19.
岩溶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以贵阳市某加油站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和生物有毒害作用,其中一些具有"三致作用"。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把地下水污染研究的重点从无机污染物转向有机污染物。在岩溶发育地区,地质环境脆弱,防污能力差,地下水具有易污染性,有机污染物在岩溶地区的分布有别于其他地区。本文以贵阳市某加油站15年前发生的油灌泄漏污染事件为例,通过地面调查、地质雷达、钻探、样品分析和综合研究等方法查明了地下有机污染物的运移规律、分布范围以及地下有机污染物的组分特征。经分析对比1999年、2007年以及2012年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受岩溶发育形态的影响,场地内有机污染物在地下具有富集与稀释的双重特性;(2)在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水头高度低于基岩面的地带,有机污染物组分含量总体呈减少的趋势;(3)在以溶蚀裂隙为主、地下水水头高度高于基岩面的地带,有机污染物不断富集,年扩散速率仅为12 m。  相似文献   

20.
工业废渣库岩溶渗漏水动力弥散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工业废渣库岩溶渗漏形式以及渗漏污染特征的探讨,根据岩溶地下水的水动力弥散条件,应用动态系统模型和水动力弥散叠加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岩溶渗漏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提出了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