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解译钻孔岩心数据对西山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及若干沉积亚环境和微环境类型。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台地-澙湖-潮坪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澙湖-潮坪沉积体系。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期开始,西山煤田地区发生区域性海退,开始发育以浅水三角洲为典型特征的沉积体系。区域沉积环境由早期的陆表海到中期的海陆过渡,晚期演化为河控三角洲。聚煤作用发生于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澙湖、潮坪和三角洲平原是最为有利的聚煤场所。太原组煤层产于澙湖-潮坪,砂岩厚的区域则煤层厚;而山西组煤层产于三角洲平原,泥岩厚的区域则煤层厚。 相似文献
2.
不同沉积矿产的形成经常有不同的古气候背景。石油的生成与炎热气候关系密切。炎热气候和长期稳定的还原环境对油气的形成最有利。新疆北部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炎热气候条件下 ,克拉麦里以南的南准噶尔在晚石炭世也基本处于炎热气候条件下。早石炭世晚期北准噶尔、伊犁地区都有稳定的弱氧化环境下的碳酸盐沉积 ,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的准噶尔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准噶尔南缘、西北缘海相沉积都有深水宁静的还原环境。早二叠世晚期准噶尔南缘、东准噶尔、吐鲁番有深水湖泊。上述地区和层位对生油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秦苏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13(3):250-257
研究表明,本区现阶段的构造分区为:天山地洼区,准噶尔地洼区和阿尔泰地洼区,各区演化、发展各具特征,表明地壳演比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石炭—二叠纪分别处于地槽发展前期和后期,二者无论在沉积环境、古地理条件,还是在构造型式、岩浆活动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前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相环境,受近东西、北西西向地槽构造系的控制,火山话动强烈,系典型的优地槽沉积;后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陆交替相、陆相环境,为山间坳陷型盆地,受地槽褶皱山系的控制,以快速升降运动和快速堆积为特色,盆地中沉积了巨厚的磨拉式建造。石炭—二叠纪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不利于聚煤作用的发生和持续进行,致使海盆边缘和陆盆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含煤岩系。因此,新疆北部地槽区与华北地合区相反,石炭—二叠纪不是理想的成煤时期,地槽期的海盆和地槽褶皱带期的山间坳陷也不是理想的聚煤盆地,这为该区的大地构造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5.
研究分析了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纪地层,着重介绍各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岩性组合、生物化石特征,特别总结了早、中二叠世冷水型和暖水型生物组合在本区局部出现的混生现象.根据本区板块构造发育,结合生物组合特征,进行了生物古地理分区的划分.本区北部属于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区,兴安亚区;南部属于特提斯大区,华北区,华北北缘亚区. 相似文献
6.
内蒙东部及邻区晚石炭世—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构造地层等时格架和不同构造地理单元地层的沉积相变序列,研究化石群落古生态学、生物建造发育和大地构造对环境的制约,将内蒙东部及邻区晚石炭世-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及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古亚洲洋阶段(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蒙海槽阶段(中二叠世)和兴-蒙张裂海槽阶段(晚二叠世)。区内该时期构造古地理环境始终受两条构造线控制,从南到北呈现三分性。索伦山-西拉沐伦断裂以南属华北板块,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以北属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之间先期为宽阔海洋,后期变窄成海槽,并夹有多个中间地块,如贺根山地块、索伦山地块、黄岗梁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等。各地块在不同时期相互愈合并增生到板块边缘。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生物礁和海相化石的发现,马达屯期大规模火山喷发,及暴露在内蒙巴林右旗与吉林九台县的P\T角度不整合,均证明兴-蒙海槽在晚二叠世末期最终闭合,并区域褶皱隆起。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华北地台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的全面系统研究,认为全区腕足动物群的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可清楚地分为5个阶段,即田师傅期(C13-C21)、本溪期(C22)、太原期早期(C23)、太原期晚期(P11)和山西期(P1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同期腕足动物群的对比和腕足动物生物古地理分析,确立了华北地台东北部田师傅期腕足动物的生物地理归属,命名为天山-辽吉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同时阐明了研究区内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划特征。 相似文献
9.
豫西—皖北地区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系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豫西-皖北地区和华北、华南二叠纪植物化石分布状况的全面对比统计,简略分析了豫西-皖北地区二叠纪植物群演替,将该区各阶期与华北及华南同期植物群进行了工对其间Simpson相似性系数作了求算。结果表明它应作为华夏植物各华北植物区内的一个次级植物地理单元对待其成因与华北、华南二叠纪时古板块的旋转、漂移、聚散等行为及其特定的古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石炭——二叠纪生物地理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石炭二叠纪生物地理区的划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生物门类剖析,植物和海生动物,海生动物中的底Qi者和营飘乳生活者,由于对生态环境反映的敏感程度不一,以及古海底对它们的影响效果亦不相同,故常表现出生物地理属性不一的现象。从时间深化探究,因板块和中间地块的漂移,旋转,拼贴以及全球 相似文献
11.
四川资阳地区灯影组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成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的岩性主要为具或不具残余颗粒结构的粉-细晶白云岩和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晶间溶孔、溶洞、角砾间洞和葡萄花边洞为主。现今储层是在长达近六亿年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经过5个演化阶段后的最终产物,其中沉积相控制着晶粒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趋势,所属微相是后期成岩作用的基础;后期埋藏重结晶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作用决定着储层内储集空间的具体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2.
13.
赣湘北部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挤压和拉伸构造变化归纳为三个造山期和三个成盆期,依次为中晚元古代板块俯冲、地体碰撞遗山期;震旦纪至中奥陶世裂陷拉伸成盆期;晚奥陶式至志留纪倾滑压缩造山期;泥盆圮至二叠纪地裂扩张成盆期;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前陆推覆造山期;侏罗纪至第四纪内陆伸展成盆期等。该区压缩—拉伸节奏相同的时序结构演变反映其构造运动发展史的特点,在杨子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赛力克达坂组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赛力克达坂组的地层界线和定义应予以保留,赛力克达坂组上部不宜划归乌里格孜塔格组。赛力克达坂组之底对比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或Pygodusanserinus带之底,或庙坡组之底,而不是对比萨尔干组下部或Pterograptuselegans带,或达瑞威尔阶上部。赛力克达坂组上部对比坎岭组上部,前者之顶对比后者之顶,而不是对比坎岭组内部;乌里格孜塔格组之底对比其浪组之底。 相似文献
15.
新疆吾拉斯台一带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郎组火山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伊犁-伊塞克湖微板块(Ⅱ级)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Ⅲ级)中,为一套陆相的火山岩和碎屑岩组合.吾拉斯台一带火山活动较强,火山堆积厚度巨大,区内厚近4000 m,属乌郎组中上部层位.火山岩主要由偏碱性的基性和酸性岩组成,总体以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所反映的构造环境为板内玄武岩和大陆裂谷玄武岩,这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相吻合.顶部层位的粗面玄武岩207Pb/206Pb同位素年龄为285±30 Ma,时代为早二叠世.由此推断,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火山活动在早二叠世时即将结束,之后晚二叠世接受陆相磨拉石堆积,进入稳定陆内盆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北东向延伸的松辽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其西部与大兴安岭接壤,东部与长白山脉邻接。松辽平原主要是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内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和420~530m厚的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以及75~200m厚的第四纪地层。本文根据松辽平原北部500多个钻孔揭示的第四纪地层沉积序列和岩性,确定松辽平原第四纪早期的沉积物主要为厚层粘土,厚度55~68m,埋藏深度从11m 到75m。对乾安令字孔和大庆7901孔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对大安CAD01孔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孢粉分析、古生物化石鉴定和古地磁年龄测试,对莫莫格XY2孔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Ⅹ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第四纪早期的沉积物主要为湖相沉积。对粘土层进行的古地磁定年结果表明,这些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的年龄为0.20~2.15MaB.P.,属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沉积。所以,松辽平原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时存在一个古大湖,古大湖的边界沿着林甸与依安之间的三兴—齐齐哈尔东南的烟筒屯—坦途—白城东—洮南—安定—乌兰花—瞻榆—太平川—科左中旗东北—长岭—前郭尔罗斯—扶余—肇源—安达西等一线分布,总面积约5×104km2。晚更新世初松辽平原的古大湖衰亡,该区进入了河流作用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新疆前震旦纪地层划分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变质地质学的观点,新疆的前震旦纪地层可划分为太古界、下元古界和中一上无古界,它们在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变质作用类型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表明古西北陆台具有与古华北陆台完全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8.
19.
地质作用中的流体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许多事实已证明地壳和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流体,它在所有地质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围绕岩浆、伟晶岩、变质作用及沉积盆地流体的形成机制、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提出地壳构造、岩浆作用与流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体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地壳乃至地球深部的各种作用,系统剖析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而且对研究地幔对流、地球不同圈层流体的交换方式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讨论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形成机制问题.把整个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部分.把热流体分为近地表和高侵位两类岩浆-热流体体系;把控矿环境划分为火山中心、高侵位岩体和复合在其上的构造破碎带等6类控矿系统,全面分析了各类控矿系统内具有共性特征的物质-能量综合场,指出金矿的形成过程也是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金的局部富集不仅取决于体系与环境之间、体系内部各因素之间和外部各控矿条件之间的耦合程度,而且也与金元素大范围、长时间充分补给和小范围局部富集的时、空条件有关.作者把这套认识概括为“内外多元耦合、四维局部富集”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