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一阳 《海洋科学》1980,4(3):33-33
元素的比值 两个元素的含量之比,即叫做该两个元素的比值。元素的比值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参数之一。 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其巨著《地球化学》一书中曾谈到,在大多数海相陆源泥和页岩中,Fe:Mn=55:1;而我国东海大陆架沉积物中Fe:Mn=60:1,二者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同位素新技术方法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和研究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方面,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对沉积物、孔隙水和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化学组成(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除常规的氧、碳、氢、硫和锶同位素研究外,近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应用一些新的同位素方法,如硼、锂、氯和溴同位素等,并且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海海底覆盖着一层疏松的沉积物,大体上在内陆架为细粒沉积,外陆架为粗粒沉积,陆坡和海槽区又分布着细粒沉积。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沉积物的组成与海洋中无机悬浮物的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沉积物通过其沉淀和吸附,从海水中吸取微量金属元素。沉积物中,特别是沉积物表面的微量元素的氧化物,对海水中颗粒物质的化学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化学效应远比沉积物本身的大量化学组成所起的作用要大的多。所以,对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地球化学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根据近几年在东海海域采集的74个地质样品,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沉积物中Ti,Cr,Mn,Ni,Cu,Ga和Ba等元素含量測定的数据,对它们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研究区域位于北纬26°30''至32°30′和东经121°30′至129°00′之间,取样站位如图1所示。大部分样品是1977年和1978年取的样,少数是1974年和1975年取的样。本文所用测定方法与设备同参考文献[1]。  相似文献   

4.
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国家大洋专项“八·五”重点项目“深海地质研究”中一级专题“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Y85-02-03-04)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多金属结核Sr、Pb、O、Si、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铁锰结壳Sr、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小柴旦盐湖沉积物。结果表明,该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非常类似于中国东部第三纪盐湖沉积物(如江汉和东濮油田的生油岩),而区别于淡水湖相沉积物(如茂名和抚顺油页岩)。分析鉴定了盐湖沉积物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烷烃组成。脂肪酸与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物输入以陆源植物为主,与其孢子、花粉组成的鉴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以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电子探针、中子活化、常规化学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地球化学实验测试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太平洋三区四地热液烟囱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和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不同热液喷发类型中的地球化学标型特征。高温热液类型的硫化物,由高温热液矿物组成,除本身富合Fe,Zn,Cu,Pb等金属元素外,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最高或中高;中低温热液类型的烟囱物,金属元素合量较低,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较低。由此论证了不同标型特征的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液喷发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一项研究表明,由极端火山活动引起的地球海洋变化引发了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一发生在2.52亿年前的事件横扫了地球上超过90%的海洋物种和2/3的陆地生物。研究人员表示当时地球海洋吸收了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这改变了海洋的化学组成成分,导致它们酸性更强,从而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项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进行的研究是首项  相似文献   

8.
珊瑚礁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其形成时周围海水的状况,能够反映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然而珊瑚礁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容易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导致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珊瑚礁的研究中,首先要识别出保存原始沉积特征的组分,并排除后期成岩改造的影响.以西沙群岛永兴岛的SSZK1珊瑚礁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赋存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海底沉积物中的规模巨大的新型能源,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是识别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一种有效方法。国际上通过分析由大洋钻探采上来的柱状沉积物和孔隙水的地球化学异常,已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地球化学识别方法。但是,在没有钻井岩心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浅表层(<20m)沉积物和孔隙水及底层海水的地球化学分析来识别海底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国际国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面临的一道难题,通过对国际上已有数据和资料的全面总结,尝试提出了一系列在海底浅层条件下识别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地球异常标志,包括底层海水的烃类气体及其同位素组成异常,沉积物有机碳和水的含量异常,沉积物中孔隙水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异常,沉积物中气体含量异常及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异常等。这些标志的建立将有助于在我国海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值此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我们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谨以最诚挚的心情,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并祝望圆满成功。地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同时为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预测与防治服务。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只有对它们所获取的资料进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海域油气地球化学样品采集、酸解烃类气体和芳烃类指标的分析测试,以及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揭示了烃类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分布特征,分析了烃类气体的成因类型和深部油气属性,进行了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分区和含油气性评价。烃类地球化学指标,包括酸解甲烷、酸解乙烷、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和稠环芳烃总量360 nm的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东部,分别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相对应。酸解烃类气体组合及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指示酸解烃类气体异常主要为热成因并遭受了表层氧化,深部油气属性属于干气至凝析油气,以干气为主。根据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划分了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和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酸解甲烷、酸解乙烷、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和稠环芳烃总量360 nm指标异常在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均有明显显示,而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则以酸解烃类气体异常为主,稠环芳烃总量360 nm异常部分分布,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异常只有零星分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含油气性明显优于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也就是瓯江凹陷的含油气性好于闽江凹陷。  相似文献   

12.
周蒂  陈汉宗 《热带海洋》1993,12(4):63-70
讨论了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并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D区油气化探实例说明地球化学场分析的效果,指出地球化学场研究是勘查地球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浮岩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对冲绳海槽中部岩心沉积物S9中的浮岩进行了微观结构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中部存在白色、灰白色及棕色3种浮岩,其中灰白色浮岩又可以根据构造特征分为气孔构造和流动构造浮岩两个亚类。浮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白色、灰白色及棕色浮岩都是由玄武质岩浆经过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流纹质或流纹英安质火山岩。玄武质岩浆在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斜长石、角闪石、辉石、Fe-Ti氧化物、磷灰石等矿物的结晶分离。结合有孔虫14C年龄,认为浮岩是冲绳海槽中部距今13.1 ka左右的长英质火山活动的产物。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棕色浮岩具有比白色浮岩高的TiO2, Al2O3, Fe2O3, MgO, CaO含量,且棕色浮岩具有相对低的稀土总量和轻稀土总量。根据浮岩的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组成差异推测,岩浆的黏度和压力是影响浮岩构造特征的主要因素。黏度大、连续减压的岩浆易于形成具有流动构造和密集气孔的浮岩,黏度小、阶段性减压的岩浆易于形成气孔大而疏松的浮岩。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洋铁锰结核含有30多种有用的金属元素,是潜在的矿产资源,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关于铁锰结核的矿物组成,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的报道.尤其是Piper(1984),Usui(1979)、Burns(1977)等,他们根据各自的分析结果,指出了大洋铁锰结核中的锰矿物主要由1×109m水锰矿δ-MnO2、7×10-10m钠水锰矿及针铁矿组成.并从地球化学、沉积地球化学角度指出了上述矿物的可能成因.然而,由于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结晶程度很差和无定形性,用一般手工方法和仪器对单矿物很难分离和辨认.因此,用单一方法来确定某种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就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试用红外光谱分析结合X衍射、电子探针及化学分析结果,探讨红外光谱分析法应用于分析太平洋铁锰结核的矿物组成及结核中Mn含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地球化学场分析及其在海上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并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D区的油气化探实例说明地球化学场分析的效果,指出地球化学场研究是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铁是地球上最丰富也是生物圈利用最频繁的过渡金属元素。它是许多细胞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参与了众多的生理功能。在自然界中,随着水体pH和化学组分(如氧浓度)的不同,铁的存在形式和循环途径也大不相同(图1),它既能形成稳定的二价铁化学组分,也能形成稳定的三价铁化学组分。在有氧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王轲  翟世奎 《海洋科学》2020,44(12):132-143
对沉积物源判别的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分析了各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了应用建议,以期更加实用。综合分析表明,常量元素(组分)主要用于表征化学风化程度和判断源岩类型;微量元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物源区,还可以判别构造环境,其中蛛网图和三角图是最有效的判别图解,Ce异常是判断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常用指标,Eu异常常用于区分基性岩和热液流体与酸性岩和陆源物质;直接指示物源的同位素指标以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值最为有效,不仅可用于追踪沉积物源,还可用于确定沉积物的年龄、划分沉积地层和反映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地质事件。古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碎屑碳酸盐中C、O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古气候直接影响物源供给。因此,生物碎屑碳酸盐中C、O同位素组成可以间接反映物源供给情况。此外,石英δ18O对于河流、沙漠、黄土和风尘等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以及陆海源汇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物源分析时,运用单一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充分利用各类方法的优势,考虑各种造成误判的因素,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必要时还应考虑沉积环境的其他要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长江与黄河口黏土粒级沉积物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相对富集Al、K、Fe、Ti等常量元素以及Cr、V、Li、Zn、Ni和Rb等微量元素,黄河以高Ca、Sr和Ba为特征;长江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于黄河沉积物,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相同,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中稀土元素富集,黄河沉积物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程度较长江沉积物偏弱。长江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化较大,而黄河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为稳定。黏土粒级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更接近其物源区,2μm的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的REE可以作为判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ΣREE、δCe可以作为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判别指标。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受源区岩石类型、化学风化、水动力分选等因素的控制。化学风化引起河流沉积物相对其源岩发生地球化学分异,水动力分选使矿物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富集,从而引起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分异。  相似文献   

19.
经前教育部和有关领导批准,我院和法国科研中心海陆相互作用委员会合作进行黄河口海域科学考察,合作的题目是“黄河口痕量金属和有机物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这是一次以河口化学和地球化学为主的海洋水文、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四个学科的综合考察。合作考察的内容是:(1)重金属及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2)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3)有机物质测定;(4)碳酸盐体系测定;(5)营养盐的测定;(6)溶解氧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大亚湾沉积物中N和P的地球化学形态(包括形态总量、有机态、无机态及其细分态)的分析方法,并对7个测站沉积物中该两元素的各种形态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和P的总量、有机态和无机态都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分布规律;N和P的主要地球化学形态分别是有机态和无机态,分别占各自总态的80%和60%左右,有机态中的N/P比值非常接近于浮游生物体中该两元素组成典型比值16;N和P的各种形态含量与其相关的结合成分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