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1999年5月10日飑线演变资料 ,从天气背景、大气层结、卫星云图等实况资料出发 ,对飑线过程在形成、发展、衰亡等阶段的回波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得到冰雹云雷达回波参数变化特征。冰雹回波最大顶高12km ,最大强度60dbz ;经衰减40dbz、50dbz、55dbz、60dbz后 ,过程平均回波顶高分别为6.6km、6.2km、5.1km、5.0km ;冰雹直径2~13mm ,冰雹云移速50~60km/h。  相似文献   

2.
选取发生在金华的5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下垫面、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冰雹天气多发在午后到前半夜,落区多是引导气流前方山地的迎风坡或是被大山包围、水体附近的迎风坡上;需要具备不稳定的大气层结(IC指数-5℃)和适宜冰雹成长的温度层结(0℃层高度位于620 h Pa附近,-20℃层高度位于420 h Pa附近);垂直风切变和CAPE值都是区域性冰雹天气条件发生很好的表征;区域性冰雹天气按照风暴类型可以分为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和强烈多单体风暴两种,前者在雷达回波上反映更为明显和剧烈。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1年4月30日-5月2日发生在河池市的3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要素和雷达回波等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冰雹天气出现前期共同特征.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引导低层切变及地面锋面移动是冰雹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不稳定能量得到累...  相似文献   

4.
福建北部持续性暴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霖  黄永玉  江彩英 《气象科技》2008,36(2):197-201
分析了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最强一次持续性暴雨期间降水强度和降水区域不同的6月6日和7日的天气形势、大气层结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经向度越大,天气系统越明显,层结愈不稳定,降水强度越强.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不同来向雷达回波的合并预示有强降水,暖平流的爆发程度和冷空气入侵情况的不同使降水强度也不同.K指数和SI指数与降水强度较为一致,指数绝对值越大,降水越明显.结合单站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可进一步做好精细化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G卫星资料和桂林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3月19日夜间桂林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在地面暖低压和低空急流共同发展,暖切附近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合适的-20℃和0℃层高度、上干下湿层结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冰雹;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度的各项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对于做出冰雹的潜势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回波中心强度超过60dBz、具有倾斜结构和V型缺口、 VIL值维持在40kg·m-2以上、回波顶高维持在12km以上的雷达回波特征可用于识别冰雹。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东北部春夏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ECP 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达州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出现在四川东北部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都发生在高空西北气流和低层暖空气形成的不稳定层结中,均具有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为冰雹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0℃和-20℃层高度是影响冰雹直径的关键因素。从雷达分析得知,"7.19"冰雹为多单体线性风暴,回波结构呈块状分布,具有弱的中气旋,回波悬垂不明显,"4.20"冰雹过程回波结构呈钩状分布,具有回波悬垂和中气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遵义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2016年4月2日(简称"4.02"过程)和5日(简称"4.05"过程)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两次冰雹过程的环境场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低层辐合切变的影响,没有地面冷锋作用;2016年"4.02"过程的大气层结相对"4.05"过程更加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更强,因此冰雹直径与降雹范围更大;"4.05"过程的低空急流强度和水汽的辐合强度比"4.02"强,更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聚集,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更大;两次冰雹过程的降雹云团都有低层强辐合、低层弱回波区、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和中层强回波悬垂等降雹回波的典型特征;冰雹指数对静锥区和绥阳县以外的大部分降雹云团都成功识别显示,对强冰雹的指示性尤其明显;VIL值越大、跃增越明显,出现大冰雹或者大范围冰雹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弓形或带状回波、强(55 dBz以上)又高(或高度突降)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入流缺口、强的风速辐合带、高VIL值(50 kg·m-2以上)或VIL值突变及冰雹指数等雷达回波特征,对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雷达资料对2009~2012年34个冰雹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统计归纳出南疆阿克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环境条件和雹云雷达回波判识指标。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期,当850 hPa与500 hPa温差≥30℃,地面露点温度≥10.2℃时,预示冰雹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流有效位能在冰雹尺寸相对较大(≥10 mm)时指示效果较好,但对小范围局地冰雹的预报具有一定局限性;0~6 km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也能形成冰雹天气;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雹云雷达回波具有的特征:组合反射率因子达到50 dBZ以上;径向速度场往往伴有逆风区出现,部分还出现风暴顶辐散特征;45 dBZ强回波核高度≥9 km,垂直剖面出现前悬回波、穹窿等冰雹特征回波;回波顶高6~8月超过12 km,5月和9月超过11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阈值5月为18 kg·m-2,其它月份为30 kg·m-2;冰雹指数产品至少持续5个体扫出现实心大三角标识。  相似文献   

11.
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发生在邯郸辖区内的5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配合,0℃层、-20℃层和强垂直风切变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1 h降水累积值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增加等都对冰雹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5年7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产生暴雨的雷达回波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4个小时,雷达回波有合并加强的现象发生,也有上游地区不断有新生雷达回波并入暴雨区的现象发生,强降水云团的回波强度要大于25dbz,顶高超过10km,但是,强度超过40dbz的强降水回波主体位于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5年7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产生暴雨的雷达回波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4个小时,雷达回波有合并加强的现象发生,也有上游地区不断有新生雷达回波并入暴雨区的现象发生,强降水云团的回波强度要大于25dbz,顶高超过10km,但是,强度超过40dbz的强降水回波主体位于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14.
对2016年3月19日广东的一次对流单体冰雹过程进行了天气形势分析与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200 h Pa西风急流、850 h Pa西南急流、500h Pa冷平流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相配合的天气背景下,大气层结具有强不稳定度,0℃层高度以及-20℃层高度均十分有利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和增长;S波段雷达和X波段雷达的基本反射率以及径向速度均表现出十分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回波特征,但两部雷达的回波特征有所差别;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自相关系数ρhv、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等参量能提供更多的冰雹识别特征,ZDR为负值、ρhv较小、KDP接近0(°)/km能判定有冰雹生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 2011年 8月 11 日在喀什发生的一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0 ℃层和 -20 ℃层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 70 dBZ 强回波区和悬垂结构及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VIL) 增加等都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26日和6月25日三门峡辖区均出现了以地面大风、冰雹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这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灾害性天气均是由500 hPa华北冷涡后部的下滑槽或横槽转竖带动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造成的下击暴流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当雷达回波顶高超过10 km、强度≥50 dBz并出现回波悬垂结构的超级对流单体或多单体超级对流风暴移来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强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下降或回波悬垂结构、低层弱回波区出现在风暴后部时,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前兆;冰雹指数、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3个产品叠加对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移向的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6月11日午后发生在豫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高空冷平流和24 h显著降温区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层结条件;地面暖低压发展和辐合中心、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0-6 km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和维持。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显示:对流云团的发展和移动与地面切变线、雷达回波一致,并可预测强天气落区。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回波顶高≥12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45 kg/m2时,极易造成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三体散射特征和中气旋的出现对确定发布冰雹预警有指示意义,17:50第一次观测到三体散射特征发布冰雹预警,时效在20~90 min。垂直液态含水量在强降水发生前20 min开始剧增,为判别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冰雹天气过程和人工防雹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3年南阳市出现的70个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分布的特点、源地、移动路径和出现冰雹天气时的天气图、探空及雷达资料.结果表明:西峡、内乡、邓州、唐河冰雹发生较多,冰雹天气多出现在4-8月,在13:00-22:00时段内发生的冰雹约占92.4%;降雹天气形势有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西南气流型;当T850-400>36 ℃,08时0°层高度H0≤4817m, T地面-400≥42.4 ℃或39.6 ℃≤T地面-400<42.4 ℃且T-TD<3.5 ℃,地面总温度Tσ≥60 ℃时可作为冰雹预报的条件.冰雹云团的雷达回波特征为组合反射率因子≥60 dBz, 回波顶高≥11 km,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30 kg/m2.  相似文献   

19.
一次罕见大冰雹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24日洛阳嵩县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干冷空气入侵,中低层强的偏东风辐合,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高空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为强对流性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适宜于冰雹生成发展的0℃层高度,指示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各类指数,为冰雹的分析预报提供了较好的依据;早期的雷达回波信号及其所带来的天气,为提前对强对流天气性质正确判断和监测预警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信息;强度〉55dBz的回波高度高于-20℃层高度,VIL值〉60kg/m^2,回波顶高〉12km,有中气旋出现等,是降雹的可靠信号。  相似文献   

20.
贵州铜仁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和22日连续出现在贵州铜仁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及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空气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冰雹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形势;(2)中层干冷空气及地面冷空气侵入造成强烈位势不稳定是铜仁发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环境条件;(3)当K指数38℃,SI指数-1℃,强天气威胁指数超临界值,CAPE300 J/kg时极有可能发生冰雹天气;当地面至400 h Pa垂直风切变5×10-3s-1时,利于雹暴系统发展加强;(4)反射率因子50 d BZ的强回波发展加强,且强回波伸展高度超过-20℃层高度,出现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高强悬垂回波特征,径向速度场往往伴有逆风区或中等涡旋出现,是冰雹天气发生典型特征;(5)垂直液态水含量出现跃增达25 kg/m2以上预示有冰雹发生,同时配合冰雹指数可作为冰雹预警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