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提出未来非地震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高精度非地震勘探技术和面向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的非地震岩性勘探技术;阐明了未来三维非地震技术及综合勘探技术对高精度、高效益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指出了非地震技术在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展现了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在简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震源激发、数字地震仪性能、接收方式与接收条件、观测系统以及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等。研究表明,对于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在数据采集环节应采用具有线性或非线性变频扫描功能的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接收道、短排列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在数据处理与解释环节,要重视折射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子波压缩技术、子波零相位化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等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3.
淮北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区内褶皱、断层构造发育,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很难准确成像,给后期资料解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特点,对影响叠前偏移处理质量的关键步骤(预处理、静校正、叠前去噪、时间域速度模型建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利用叠前偏移数据体解释,最终圆满完成了地质任务.本文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较好,信噪比提高,断点解释更可靠.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勘探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妙月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57-265
综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年来我国地震勘探事业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探测地质体几何结构的进展;(2)探测地质体物性结构的进展;(3)复杂结构勘探研究进展;(4)精细结构勘探研究进展;(5)岩性勘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年来,地球物理技术发展非常快,其重点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物探技术发展的源泉。2)地震装备和采集技术的时展是基于三维和高分辨率勘探的需求。3)地震资料处理从传统批处理向勘探、开发交互处理方向演变。4)面临当今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地震解释将综合更多的信息以降低石油勘探开发的风险。5)开采地球物理和地震反演近年来有长足的进展。6)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算法已在  相似文献   

6.
对两处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场地(一般小于50m)进行共深度点勘探和地震映像勘探。结果表明在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地区地震映像勘探效果优于共深度点勘探。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构造条件下碳酸盐岩裸露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是世界性难题.本文针对中国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特点,用岩石力学、岩石物理学理论分析了该条件下进行地震勘探涉及的难题,提出了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1)合理选择激发井深,采用单深井/组合井激发(必须打穿风化层5~7m,药包应尽可能在均匀介质中激发);2)采用饱和激发;采用泥浆闷井,提高激发的弹性性质与纵波的激发效果;3)在激发上选用炸热高、爆容大、做功力大的炸药;饱和激发满足最大能量准则,最佳药量激发满足最大信噪比准则.地质任务实现要求符合最大信噪比准则;4)采用高覆盖次数、中间放炮;5)应用面向目标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小道距施工技术,因地制宜选择炮点;6)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检波器的耦合效果(贴泥饼、水泥/石膏固结、挖坑埋置等).文中给出各种实例,并结合实例就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仅仅提供井中菲涅耳带内地层信息的井口零偏移距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勘探,有偏移距VSP勘探可以得到远离井区域的反射信息,使研究区域拓宽,成像精度提高,且便于对地面勘探实施约束.提出了一种利用有偏移距VSP数据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CDP(common depth point )成图方法.其中,利用F-K波场分离技术进行VSP资料的上/下波场分离,并在均匀介质环境下计算成图条件,进而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象重建. 利用本方法对有限差分法正演模拟的超深井VSP地震资料进行了VSP成图处理,并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模拟结果显示,在模型速度与真实速度误差小于10%的情况下,利用本方法仍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地球内部结构图象.最后,介绍了本方法处理实际有偏移距VSP观测资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要介绍城市浅层地震勘探干扰波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福州市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试验探测资料 ,阐述了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以及在强干扰背景条件下围绕抗干扰和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而采取的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通道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 ,是实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探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回顾过去渤海勘探实践的经验,对于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40年来渤海地区发现大量新老第三纪陆相石油资源,成为中国的重要产油区,也积累了丰富的勘探经验。深化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的探查,首先应考虑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但其勘探是高难度的,前景是诱人的。应该认真贯彻下列认识原则:(1)区域指导局部;(2)深部制约浅层;(3)在地震处理解释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ate of subsurface hydrocarbon plumes from deep-sea oil well blowout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cesses and communities. As deepwater drilling expands in the Faroe–Shetland Channel (FSC), oil well blowouts are a possibility, and the unusual ocean circulation of this region presents challenges to understanding possible subsurface oil pathways in the event of a spill. Here,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as used with a particle tracking algorithm to assess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oil-plume distribution from a deep-sea oil well blowout in the FSC. The drift of particles was first tracked for one year following release. Then, ambient model temperatur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emperature-mediated biodegradation, truncating the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accordingly. Release depth of the modeled subsurface plumes affected both their direction of transport and distance travelled from their release location, and there was considerabl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2.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地带,是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地区。开展重-震成像研究,是分析该区烃源岩分布特征、大型构造圈闭、成藏层系与储层条件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重力异常、地震Vs波速结构模型及地震勘探剖面分析,获得研究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水平和垂向梯度、密度反演图像、Vs波速度结构图像以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图像。重力图像揭示:白云凹陷中心的强负值异常图像与较厚沉积和基底起伏有关;凹陷东侧相对高正值局部重力圈闭与中生代残余地层有关;凹陷北侧条带状正异常则与陆坡向洋盆过渡时基底下凹有关。白云凹陷的主凹陷和南凹陷存在明显的层状负剩余密度或相对低密度区,是有利的含油气层位。地震图像揭示:白云凹陷由北向南存在明显的细颈化带、外缘隆起带、洋陆过渡带等结构。在陆缘地壳强烈伸展薄化期间,白云凹陷形成大型三角洲-湖相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凹陷结构,沉积物源主体来自北侧。随着地壳强烈减薄的细颈化,凹陷出现明显的台阶式沉陷,导致陆架坡折带由南向北迁移,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水道和深水扇等有利的储层。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获取的地震勘探剖面图像上,可以识别出许多浅层气运移通道,表明白云凹陷丰富的中、浅层气大多来源于深部地层。   相似文献   

13.
深水陆坡区水深急剧变化,峡谷纵横,水道复杂,形成了崎岖的海底地形地貌,严重影响到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并造成地震剖面上构造形态的畸变.本文利用复杂介质条件下共聚焦分析和CRP分析方法,讨论深水区崎岖海底条件对下伏目的层地震波成像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水平海底条件与崎岖海底条件下成像的差别,为深水崎岖海底地区的地震采集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已为近年的一些勘探实践所证实,但是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了近年在863计划支持下,针对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题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与技术.其中包括针对我国海区残留盆地勘探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基于弯曲射线的复杂构造叠前成像技术和残留盆地残余厚度提取技术等.这些技术已在我国海域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ly developed region of Rongshengpu-Qianjin, where a surface water system is developed, surface-layer lithology is complicated, and various kinds of hydrocarbon traps are buried at depth. The seismic data acquired previously couldn’t be interpreted due to the complex surface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Taking secondary 3D seismic from the Rongshengpu-Qianji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et of techniques designed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The applied techniques included flexible acquisition geometry, low-noise receiver conditions, quantitative quality control, and so on. First Author Tian Qingbo, Engineer, graduated in Applied Geophysics Department from Chengdu Geology College in 1991. He engaged i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seismic data, research of acquisition method for a long time. Now, he works in the department of Project and Technique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of Liao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相似文献   

16.
古龙断陷深层火山岩地震资料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所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断陷期地层的成像精度是当前地震资料处理的研究重点.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方面,本文进行了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技术、压制规则干扰的减去法多次波压制技术和基于菲涅耳带原理的超面元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保护深层有效波的低频信号、...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复杂地质体的油气地震勘探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我国油气勘探工作中反射地震的发展历程,指出地震勘探中信噪比与分辨率之间的矛盾,针对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具有埋藏深、演化历史长、经受地质作用多,以致地表和地下条件都很复杂的特点,〖HT5”H〗提出了复杂地质体油气地震勘探的理念和方法途径〖HT5”K〗.我国油气资源多存储于复杂地质体如生物礁、鲕滩、风化壳、古潜山等储集体之中.不能完全搬用陆相油气勘探的经验.应在活动论大地构造理论指导下,根据“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勘探经验,探索测区的时空演化规律,设计复杂地质体的观测系统,采取高密度连续采集技术,获取反射地震资料,再进行高分辨率与高信噪比的处理,从而使地震采集、处理与解释一体化,减轻山地采集困难,获取深部成像资料,在新的高度上寻找在复杂地质体中的油气资源.使地震勘探能在中国油气二次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三维地震解释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12  
三维地震为油气工业的增储上产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采集处理成本的不断降低,周期的不断缩短,全三维处理和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三维地震解释已成为国内外致力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地震油气储层的小样本卷积神经网络学习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完成该项工作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而多工序或长周期的研究分析降低了勘探效率.基于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在地震响应上所具有的特点,本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用于智能提取、分类并识别地震油气特征.卷积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强适用性、强泛化能力,使之可以在小样本条件下,对未解释地震数据体进行全局优化提取特征并加以分类,即利用有限的已知含油气井段信息构建卷积核,以地震数据为驱动,借助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识别蕴藏其中的地震油气特征.将本方案应用于模型数据及实际数据的验算,取得了预期效果.通过与实际钻井信息及基于多波地震数据机器学习所预测结果对比,本方案利用实际数据所演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高的吻合度.表明本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缩短相关环节的周期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