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的形成     
地球形成之初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只有炽热的熔岩夹带着大量的水汔冲天而起,遮天蔽日。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液态的水,连续降落到地表。在地壳运动形成的凹地中聚集起来。日积月累,于是,海洋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科技看点     
《海洋世界》2013,(2):6-7
太空Space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美国航天局近日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由地下水补给水源的古老环形山的证据,进一步为火星上可能一度存在生命的理论提供了支持。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对火星麦克劳克林坑的观测显示,坑底部的岩层富含碳酸盐和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是一类含水硅酸盐矿物,其形成离不开水。美国航天局解释说,这些新发现表明碳酸盐和黏土形成于这个坑内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耦合模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庆华 《海洋科学》2009,33(9):35-41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大气资料,计算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了水汽输送通量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了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通量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耦合模态.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通量场具有显著的经向型、辐散型和纬向型3个主要的空间型,这三种模态的年循环特征都很显著.夏季,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通量异常以辐散型为主,且具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和明显的年代际变率;在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通量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前三类主要的耦合模态中,水汽输送通量异常以纬向型和辐散型为主.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通量变化是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西太平洋暖池区、黑潮流域和中国近海尤其是南海海域则是向中国输送水汽的关键区域.这可为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已被公认为火星来源的AllanHills陨石(ALH84001)因其含有大量带状、类似地表成因的碳酸盐矿物而有别于其它火星陨石.对这些碳酸盐矿物已有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似乎是形成于火星地壳中低温(0-80℃)水体中或者是近地表的热液体系中.本文报道了这些碳酸盐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这些结果限制了它们形成时流体的温度和成分.我们认为对这些化学组成以及缺少共生的水成矿物的最好解释是,在一次撞击事件中,热的(>650℃)富*q流体与超基性宕反应形成了这些碳酸盐.火星陨石ALH84001主要由厘米大小、排成格架的等轴…  相似文献   

5.
武汉东湖营养物质氮、磷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东湖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北郊,是长江中下游湖群中的一个中型浅水湖泊。 二十多年来,尤其近十年内,由于东湖汇水区域上居住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田和其它地表径流等给东湖带入了大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Landsat数据反演近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大气校正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将大气效应考虑在内、利用Landsat TM、ETM+热红外数据进行近海岸海表水温反演的单窗算法.在该算法中,将地表气温、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资料作为初始参数,根据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呈线性降低、水汽随高度呈指数衰减的规律,建立了估算平均大气温度及水汽含量的通用模式.通过与实测数据及MODIS Terra海表水温产品比较发现,该算法能够提高运用TM/ETM+TIR单波段数据进行近岸海表水温(SST)反演的精度:一方面,反演所得结果更接近于海表实际水温;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大气中的水汽对SST反演的影响,进而提高海表水温的温度对比度.该提出的大气校正算法只需地表大气温度及相对湿度资料,该算法也无需进行大气模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 ,火星上现在的温度非常低 ,气候无比干燥 ,大气很稀薄。而这种状态在星球表面起码保留了不少于数十亿年 ,但是否总是这样 ?地质学家在火星表层的结构中 ,看到了曾经存在过巨大的河流和湖泊的痕迹 ,并找到了河岸和整个大地被侵蚀的证据 ,但是气候学家没有发现水活动机制所需的温度。以TLSegura和KZahnle为首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埃孟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 ,巨大陨石的降落导致大量地下冰的融化并引起了短时的洪水 ,并留下了今日所看到的痕迹。作者提出了存在着由于天体降落而产生的 2 5个巨大陨石坑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29—30日和2012年6月12日山东半岛均出现由高空冷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但其强度和范围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天气形势、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仪等资料,结果表明:两者均受冷涡低槽影响,前者为地面气旋,后者为冷锋过境;水汽图上水汽区的干湿边界、暗区等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红外云图TBB≤-48℃的范围基本与出现对流的区域吻合,TBB≤-52℃的区域与强降水区域比较吻合,但当湿层比较浅薄时,也可能只出现雷暴天气,而非强降水。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科学家在南极陨石中发现色彩艳丽的猫眼石,它们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将有助于揭晓地球上的水资源从何而来。这是继2015年夏季发现南极火星陨石之后另一个类似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地球水资源可能来自于地球之外的说法。猫眼石碎片是在EET 83309陨石中发现的,这块陨石是由数千个岩石和矿物质碎片构成,很可能来自一颗定期遭受辐射的较大体积的小行星,也可能来自彗星。这项猫眼石发现证实矿物的形成需要水。在地球上,该过程涉及水与沙层和二氧化硅结合,历经数百万年时间,伴随着水蒸发和二氧化硅变硬,逐渐形成绚丽的猫眼石结构。实际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5~2008年OAflux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大陆东部108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应用回归和合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同期东海及邻近海域潜热通量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及邻近海域(以下称东海)夏季潜热通量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位于东海区域,为与同期中国东部降水密切相关的关键区域。当东海的潜热通量偏高(低)时,中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盛行偏东北(西南)风异常,这将不(有)利于水汽由南向北的输送,从而可能使到达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北地区的水汽偏少(多);并且,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下沉(上升)气流和低层水汽辐散(辐合)正异常,对应降水偏少(偏多);华南地区为上升(下沉)气流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正异常,对应降水偏多(偏少)。分析结果还表明,东海的潜热通量可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而成为引起中国东部夏季汛期降水年际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