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通过规划实施评价,可以全面而有效地检验规划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形成相关的信息反馈。从而为规划的内容调整、政策设计、实施制度更新等提出有效的建议,使规划实施进入良性循环。我国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刚起步,是土地管理领域中的一项新课题。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对各部门执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很难评价,只能从表面的数字进行比较分析。对规划实施的效果、执行的力度。还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2.
土地规划实施管理的研究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亮点,该文通过对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及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对比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规划,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最后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框图的基础上,该文特别就借鉴外国土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基层地方的作用、公众参与和经济措施4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指标理想值确定中存在的主观性强、整体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目标值法、统一理想值法与区域修正法相结合的理想值确定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大连市6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反映不同开发区在该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引导性。 相似文献
4.
地质科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是我部目前关心的首要问题,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明确为我部今后5年的五大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评价规划,提高土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成熟。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迷,以期在各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1)》中,将"推进规划民主决策"作为一个章节来强调,其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是关注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地矛盾,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实施评价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目前评价研究领域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本文利用文献比较法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内涵及评价类型、基础资料获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的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评判标准应该注重实施结果与规划意图的吻合度;完善规划实施评价指标确定体系:进一步提高规划实施评价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加强评价信息系统研究,着重加强评价信息系统智能模拟和辅助支持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一个由多目标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难点是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该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于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而非点的概念,因而传统的多目标决策一理想点法把评价标准处理成理想点存在一定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对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型——多目标决策一理想区间模型(MODMIIM),介绍了MODMIIM的原理,给出了其构成方法,并用MODMIIM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为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上较弱。MODMIIM可操作性强,计算结果稳定、合理。与多目标决策一理想点法相比,MODMIIM具有更大的适用性。MODMIIM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综合评价问题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根据效益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选取四川省“金土工程”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坡度、地面岩石露头、灌溉保证、排水条件、土壤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有机质作为与水稻平均产量相关的因子进行多因素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排水条件与其产量具有最大的关联度。这说明在四川地区水稻地排水条件的优劣最大程度地决定着水稻的产量。通过各要素权重值的计算得到该地区土地等级划分范围。表明在土地评价中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可减少人为的经验误差,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信度商。 相似文献
12.
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以及评价指标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所带来的误差,将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中,利用可拓理论能够实现矛盾问题向相容问题转化的特点和云模型具有处理事物双重不确定性的优势并结合理想点组合赋权法对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指标组成隧道围岩评价指标体系,用理想点法赋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并构建可拓云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减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克服单一赋权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13.
A multi-scale study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quality change: The cas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to trac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with an emphasis on land quality changes. Three sets of data are used in this case study: remote sensing data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crop yield data from statistics; and soil data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ur study
reveals that at the regional scale, LUCC has taken place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vegetation cover has been expanding and
crop yields per hectare have been on rise. However, while the overall eco-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is uneven
across the Delta region. At local levels, some areas show signs of increased salinization and declining organic content. Both
natural for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LUCC, but human activitie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While som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positive, the damages are often long-lasting and irreversible. We also conclud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both macro data (such a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micro data (data collected in the field) to study land
quality change. The former are efficient in examining land quality chang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e latter can serve to
verify ground patterns revealed from macro data and help to identify local variations, so as to ge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UCC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在叙述土地整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用于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字测图的方法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从外业到内业处理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河岔水文站以上的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SWAT模型模拟方法,就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 流域从1995-2000年,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为主;从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主要是对耕地的占用. 结果显示,在相同气候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情景(1995、2000年2010年)下,流域1992-2000年多年平均产水量微弱增加(分别为85.69 mm、85.75 mm和85.82 mm),主要因为耕地持续减少,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但是各年产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完全一致,枯水年和平水年与丰水年存在差异,而土壤水分呈现一致的减少状况. 子流域水平上,降水条件同样影响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 以上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影响下,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并且直接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但是流域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还受到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制度,对其流转模式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必须规范操作规程,并且还要建立一套合理地收益分配机制,使之既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利益,又能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四期遥感影像数据(TM、ETM、WFV2)对城市建成区进行调查,研究1990年以来长春市的扩展情况,并结合统计年鉴资料,对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长春市建成区的面积持续增加,除东北方向之外,其他方向扩展明显;长春市的发展方式以外部扩张与内部填充发展交替进行,并且城市建成区形状简单,土地利用受城市规划影响较大,城市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199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干预,导致季节性淹没区减少,天然湿地丧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以流域整体性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物种耐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天然植被生态系统通过削减洪峰、增补枯水和截留污染物的作用,来影响流域的水量分配和水质改善,使流域受水分不足威胁的程度降低,即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保证了流域对生态水的需求。因此,为了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保护湿地、河溪森林植被、水陆交错带等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土地生态景观分类是土地分类的深化,土地生态景观分析能够更好地审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重点海岸带为研究区域,以高精度航空影像和GF-2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Naveh的景观分类系统完成了研究区的土地生态景观遥感调查。在遥感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数量(NP)、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LPI)等12项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的景观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1)工业及居住景观呈团块式聚集,农业景观和人工养殖景观破碎程度较高;2)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明显,景观格局类型稳定性差且景观格局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工业及沿岸浅海区规划较好,然而荒漠景观分布面积较多且集中,需要重点规划和治理。研究表明景观格局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区景观的基本特征,对研究区今后的生态环境改善、旅游景观分析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