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902号台风于4月27日08时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29日02时加强为热带风暴,30日08时迅速发展为台风,5月1日08时开始减弱,2日02时减弱成热带低压并于21时30分在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登陆、消失。这个南海台风具有发展迅速和强度变化快的特点。本文针对以上特点,将这次过程分为低压阶段(27~28日),迅速发展阶段(29~30日),减弱阶段(5月1~2日)进行分析。1 台风发生发展的环流形势 4月26日低压扰动在南海中南部的热带辐合带上生成。500hPa中纬度西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扩散到南…  相似文献   

2.
余锦和  李金水 《气象》1982,8(9):8-10
近年来,人们发现夏半年常有中低空气旋性涡旋从华南大陆(下称华南低涡)移入南海,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变性发展成南海台风。不少人研究认为这属于台风起源于斜压扰动的类型之一。那么,华南低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变性发展成南海台风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83年8311号台风(Georgia)穿越南海北部某测流站,从而获得了四个层次的台风下实测海流资料.本文利用这次资料,试对台风下的海流概况以及海流对台风作用的响应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对海流的强迫作用是十分强烈的;它使各层海流依顺时针方向作旋转运动,其平均流速值比常风下海流的约大2倍;最大流速滞后于最大风速6—8个小时;在台风中心经过后3—4天强流才消失.  相似文献   

4.
过去,对影响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分析和研究,多数是针对盛夏季节的台风。由于秋分前后东亚环流形势发生季节性调整,盛夏台风规律和预报方法这时就  相似文献   

5.
西南涡发展成南海台风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澄澜 《气象学报》1981,39(1):123-127
众所周知,台风起源于三类胚胎[1,2]:一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低压扰动,约占80-85%;二是东风带扰动(包括东风波),约占10-15%;三是斜压性扰动,包括高空冷涡和槽、低层冷低压和锋面波动,约占5%。  相似文献   

6.
南海台风路径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霞  周家斌 《气象》1995,21(8):26-29
利用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准则的逐步算法对台风路径进行拟合和预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RESS方法得到的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因而,PRESS方法同逐步回归一样,也是一种预报台风路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南海灾害性土台风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台风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热带气旋(指在南海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又称南海灾害性土台风、下面简称TC),TC数量逐年逐月变化较大,除3月没有TC出现外,其余月份均有TC出现,年生成最多的TC为11个,最少的为1个,年平均6.2个,月生成最多的TC为5个,最少的为零个。TC登陆最多的是8月,12月至翌年4月没有TC登陆中国大陆,登陆范围主要在汕头至海南岛之间。TC的持久期一般均在4—7天,最长亦有19天。南海上生成的TC只有15%能够加强为台风,均集中在水深超过150米的海域。南海是TC发生频繁、数量较多的海域。  相似文献   

8.
初夏南海台风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8005号南海台风的结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点:1)南海台风各物理量的水平分布不对称。其湿度中心和暧中心分别位于700hPa和300—200hPa。垂直运动在台风迅速发展时达到极值。2)台风范围内的对流层高层和低层分别存在东北风和西南风大值区,U分量的垂直切变零线在台风发展阶级呈东西向穿过台风中心附近,随着台风加强切变加大。3)通过与西太平洋台风的比较,认为对流层高低层散度之差和涡度之差与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4)积云对流造成的潜热释放是台风发展期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9.
一、资料及统计规定 我们使用了1949—1985年共37年的资料。其中1949—1984年取自中央气象局编的《台风年鉴》,1985年取自广东省气象台编的《台风资料简集》。 统计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增强到≥8级为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ITCZ上多台风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绝大多数是在ITCZ上发展起来的(1)(2)(3)。ITCZ上的台风活动常在某一个时段同时或连续有几个台风出现,而另一时段则没有台风出现或台风出现很少;这种ITCZ上台风活动活跃和不活跃的现象,常常是交替出现的。 根据1970—79年6—11月西北太平洋235个台风统计,我们发现同其他台风几乎同时(在48小时以内)形成的台风,占台风总数的45.5%,而与其他台风在相隔5天以内相继形成的,又占30.2%,单独零散出现的台风,只占24.3%。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有显著的集中出现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厄尼诺与南海的台风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初夏南海台风的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环境流场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83,41(3):275-284
本文用简单的数学模式、基于CISK理论,从动力学角度分别讨论了在对流层低层气旋性切变基本气流作用下以及对流层上层切变基本气流作用下,台风低压增长率的改变.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的气旋性切变基本气流可以使增长率明显增大,这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赤道西风或西南季风的加强以及适中强度的冷空气影响有利于台风生成和发展的天气事实.对流层上层反气旋性切变基本气流有利于台风发展,而对流层上层气旋性切变基本气流使台风削弱.但对流层上层环境流场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5.
过文娟 《气象》1980,6(6):20-21
我国近海台风从形成到登陆只有1—2天,其发生发展的预报是当前台风预报中的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浙江省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和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等都作过一些分析和研究。本文仅根据近海台风发生发展时的卫星云图特征的分析,概括出几类云图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台风发生发展和变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钮学新 《浙江气象》2008,29(1):7-10
台风的发生发展和变性对于有关研究和天气预报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台风的发生发展的理论和变性研究的进展,可供台风研究和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2.5×2.5经纬距热带网格资料,对东海近海台风(以8211号台风为例)的动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台风是一个强大的动能源,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平衡有着较大的差异,平均环流和涡动过程在台风的发生发展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我们发现的主要事实有二,(一)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其中层有明显的动能制造过剩;(二)动能制造量的变化与台风未来的强度变化有关,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风是夏半年影响南海和华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其中台风大风是其带来的灾害之一。为了提高台风大风预报的准确率,提前报出台风影响时风速大小,这对航海及沿海防台抗台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旋衡风方程和静止台风气压场分布模式,用地面天气图上台风区域内某站的气压及其与台风中心的距离求出台风风速计算式,然后用北京气象中心广播的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结果或其它台风路径客观预报的结果来作南海区域台同大风的数值预报,经1981—1982年10次台风过程试报效果尚好,可供台风大风业务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彩福 《气象》1984,10(9):16-16
一、资料及统计规定 我们使用了1949—1982年共34年的资料。其中1949—1979年取自中央气象局编的《台风年鉴》,1980—1982年取自广东省气象台编的《台风资料简集》和广东省气象局编的《天气预报指标站基本资料》。 统计规定:1.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减小到≤7级为消失;2.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与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为消失点;若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在南海,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时中心位于太平洋上,只要中心连线未通过陆地,则消失点定在南海一侧。 按上述规定统计,1949—1982年南海共有364个台风,其中124个在南海海面消失(以下简称海消),历年平均海消率为34%。  相似文献   

20.
凌汉强  张劲梅 《广东气象》2002,(3):26-27,33
9713号和0103号台风是近年来在南海中北部海面生成,并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内登陆粤西,并给该地区造成较严重影响的近海台风,这两个台风在发生发展及其环境流场演变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及对比综合,为日后预报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