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系统研究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那日- 破曲褶皱带、江达- 杜日断褶带、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从晚三叠世以来,图幅内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是在图幅北部上三叠统地层中形成北东向褶皱,燕山运动早期本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东西向褶皱和断层,其中尤以南部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最为强烈,构造最为紧密,燕山晚期,以断陷构造为主,形成中部的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和南部的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喜山期主要是形成一些新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区古生代存在着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兴凯等中、小板块群。其中,松嫩微板块和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早古生代末沿牡丹江断裂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和松嫩—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中晚泥盆世沿多宝山伊尔施一线拼合,至此形成统一的黑龙江板块。石炭二叠纪在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南支,中晚二叠世南北陆-陆对接,而陆内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可能一直延续至早中侏罗世,缝合带从西拉木伦河东延至长春、延吉一线。而黑龙江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缝合带东段为俄罗斯境内的南土库林格尔断裂。该带的最终拼合标志着统一的欧亚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以洞穴二次生成物-石笋,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古地磁场相对强度与古气候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地磁场的相对强度与古气候呈现一正相关关系。即,地磁场强度增加,古气温上升,地磁场强度减弱,古气温下降。文章指出,这种利用两者的正相关关系,以古地磁反推古气候的古环境研究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新生代盆地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境内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38处,分布于鲁西、鲁东、鲁北三区.以其地层结构、发育历史分为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4个成盆阶段6个世代盆地.按照盆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特点分成单断、地堑、拗陷三种类型.它们同受以沂沭断裂为主的NNE向左行扭断裂或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在间息性运动过程中发生多旋回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太行山区的长治山间盆地,发育在太行山断裂的西侧,构成盆岭构造地貌.为查明长治山间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笔者等通过实地调查与盆地内钻孔资料的收集等多种手段,对长治山间盆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确认长治山间盆地的形成主要受中生代太行山断裂新生代再活动的控制,盆地两侧边界爱NE,NNE向两组构造控制,盆内NE,NEE向断裂较发育,盆地与两侧高原山地间以大的张性或张扭性正断层为边界,以其强烈的差异性垂直升降运动,控制着盆地下陷与两侧高原山地的隆起.  相似文献   

7.
中扬子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扬子区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南北板块碰撞对接的变革,燕山期南北扭动的改造,喜山期的拉张与挤压。每期运动都对海相油气的生、运、聚、保产生了建设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在剖析构造变动与油气关系规律中,从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构造变动强弱、保存条件三个因素出发,优选了当阳凹陷、澧县凹陷、沔阳—陈沱口地区三个有利的油气远景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对百色盆地早第三纪中、晚期(始新世、渐新世)含煤建造的影响作用,以及百色盆地下第三系的含煤性、煤层富集地段,指出那读段、下百岗段是百色盆地含煤性较好的层段.  相似文献   

9.
华南大陆部分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属南华造山带,可分为NW-NWW向的滨特提斯褶皱系和NE向的滨太平洋褶皱系.滨太平洋褶皱系包含东南大陆边缘弧褶皱带和东南大陆边缘弧后褶皱带,是晚三叠世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主要褶皱时代,在陆缘弧褶皱带是晚侏罗-中始新世;在陆缘弧后褶皱带是中晚始新世之交.讨论了华南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成因和羽状对称特点,以及陆壳减薄板段、主动大地构造单元和被动大地构造单元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塔西南坳陷早、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该区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白云岩规模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以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寒武系沉积前古构造,中、下寒武世地层结构,以及地震相特征,分析塔西南坳陷早、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研究寒武系生储盖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寒武系沉积前昆仑山前叶城—皮山—和田一带发育南华—震旦系裂谷体系,呈楔状向巴楚隆起剥蚀尖灭。受继承性沉降作用的影响,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为克拉通内坳陷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山前凹陷为克拉通边缘盆地相沉积,从巴楚隆起向南到昆仑山前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台地—斜坡—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在麦盖提斜坡南部到山前凹陷北部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台地边缘相,其中下寒武统为缓坡型台缘;中寒武统在坳陷西段为缓坡型台缘,坳陷的中、东段为弱镶边型台缘。山前盆地相烃源灶、斜坡区台缘礁滩相高能颗粒白云岩及膏泥岩盖层等生储盖条件,决定塔西南坳陷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河南板内区盖层变形特征,可用“三向、三线、三区”加以概括。具体是指以三条基底深断裂(北纬35°断裂、襄郏断裂、栾川—固始断裂)为界,河南权内区地壳划分为三个近东西向延长的块体,每个块体上主要构造线方向、变形体制、煤田构造样式及岩浆活动强度都有明显差别,形成了三个构造分区和三种控煤构造样式。盖层变形分异的原因是基底断裂结构不均一、应力在传递过程中衰减、形变介质物性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石炭—二叠纪地层是河南省主要含煤地层。作者对该含煤地层的含煤性研究是建立在煤层对比的基础上。该文阐述了煤层的层数、厚度、结构变化以及煤层的可采程度等含煤性特征。对于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划分为:可采、局部可采、偶尔可采和不可采等组别;对于煤田和矿区可采程度评价,划分为普遍可采、基本可采、零星可采和非可采等组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论述了河南省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河南省主要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分布特征、诱发因素及危害程度 ,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崤山地区为陕县黄金主要产地,与其邻区小秦岭和熊耳山地区相比,金矿找矿、勘探、开发力度尚显不足。本文通过遥感地质综合解译,论证了崤山地区具有良好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矿化有利度法”对崤山地区金矿成矿远景进行了综合信息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崤山地区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需进一步加大找矿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分布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小盆地26个,这些盆地分割性强,沉积、构造特征各异,断块发育,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有很好的油气前景,21世纪勘探应以寻找断块和与断层有关类型的油气藏为主,在不断引入和运用新科技的同时,走综合勘探、滚动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下简称“水工环”)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做出了贡献。21世纪水工环地质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开展工作,既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地热勘探与开发经过20年来地热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的上第三系中找到了低温热储和丰富的地热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热开发初具规模,全省相继建起了集旅游、娱乐、保健、餐饮于一体的温泉中心近十处,给城乡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与全国相比,我省地热地质工作滞后,资源不清,开发技术落后,地热能用途单一,效益低下,管理跟不上。我国地热开发正在走向地热产业化,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势、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地热勘探开发必须奋起赶上,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引进先进的开发技术,培育地热供暖市场,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效益。  相似文献   

18.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古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了2个Ⅰ型不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出了1个Ⅰ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上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层格架的顶、底界面均为Ⅰ型不整合界面,与年代地层界面相一致。格架内部各个层序之间的界面均为Ⅱ型不整合界面。只有少数Ⅱ型界面位于岩石地层单位分“组”界线附近或与其一致,大多数Ⅱ型界面位于“组”内。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综述了研究区内中上元古界超层序、内部各类层序的顶底界面特征、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平原地区的活动断裂,绝大部分是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隐伏断裂。本文就活动断裂的类型、空间展布、活动方式与强度和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规划性工程对策等,予以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地裂缝分布广泛,遍布43个县(市)128处。主要形成于1970~1991年间。文章概述了全省地裂缝时空分布,分析了地震、构造、地层岩性、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裂缝形成的影响,探讨了地裂缝成因、活动周期、预测、防治等问题。认为全省地裂缝主要是人类采矿活动和构造活动两大因素引起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裂缝主要是地应力释放的结果。与太阳黑子11年活动周期一致,而且发生在谷年附近。地裂缝危害主要发生在显示阶段,气象干旱强烈蒸发以及阵雨、暴雨引起地面积水汹涌流入地下是地裂缝显示的两个条件。故控制这些显示条件,可有效地防治和减轻地裂缝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