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比分析大华北地区第3,4活动期地震时序分布相似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活动集的概念。分析认为:这两个活动期在总的时序结构上存在期、集、幕3个层次的相似和对应关系;每个活动期都由前后两个彼此联系密切、又相对完整、演化过程类似的地震活动集组成;两活动期的前集进程一致,但第4活动期的后集要明显比第3活动期的进程快。文中指出,研究区第3,4活动期总的地震空间分布呈一个椭圆环形带,其中第4活动期的环带偏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5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区东部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通过对其时序演变进程的分析,长乐-诏安地震带和邵武-河源地震带地震活动参数的对比,以及对第二活跃期中强地震迁移特点的研究,对该区今后的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或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对公元1000-1985年太原盆地M≥4.0地震进行了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时间轴上和山西地震带及至华北地区有着相似的平静一起伏变化特点,以此划出4个地震活动期和若干活动幕,指出活动最大地震存在逐步升级现象;在空间上重复性高,形成3个地震巢和以巢为主的地震条带与地震跳迁现象,认为在2000年前后,太原盆地将处在地震高活动时段,有可能在地震巢附近发生若干个中强地震,山西和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也有可能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5.
李献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22-26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东南沿海地震带(含台湾海峡地区)地震活动期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南沿海地震带(含台湾海峡地区)地震活动存在一个340年左右的主要分期,目前处在1400年以来的第二活动期。本文充分注意到70余年的次级分期影响,分析表明,第二活动期可以简单划分为平静和释放两个阶段,释放阶段存在两个应变释放高潮时段自1986年进行第二高潮时段,1994年9月台湾海峡7.3级地震其主要标志之一,预计这一高潮时段将持续至2040年左右,其间可能会有效次M≥6级地震发生,并且不能排除继 相似文献
8.
1.地震涨落谱隐含着丰富的统计信息广义地说来,被研究系统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特征系列数据,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纳入谱学的范畴加以分析,以揭示其决定性动态特征及统计特征。地震活动之震级谱与能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类似性;地震时序谱也可形式上归入这个范畴,用谱统计方法剖析其蕴含的统计信息。一般而论,原始谱系的结构属于决定性规律,而原始谱对相应的平均谱之偏差的涨落谱的结构则反映了谱系的统计特征,可作为从统计的层次上揭示相应事件发生的规律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序谱的涨落统计特征,比其分维结构特征更能本质地反应出蕴震过程中地震活动的平静与活跃,并有可能决定其转变期。2.地震时序数据谱系涨落的统计特征我们以安宁河地震断裂带在1970年—1987年期间内大于2.0级地震的时序记录为例,首先建立了地震时序谱的涨落展示法(Fluctuationunfold);同时进一步通过引入地震分维函数(FractalFunction)建立了确定地震时序涨落谱最小邻间距分布(NNS)的方法论。该分布函数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地震带蕴震活性。大量计算结果表明,安宁河地震断裂带北段中小地震时序涨落谱的NNS分布为典型的Poisson型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M≥4 3/4)活动中曾指出,该带自1400年后地震活动存在300年左右的周期。在1700年至今的第二活动期内,地震发生随时间分布有什么特征呢?利用文献中的方法研究了本带从1749年2月28日广东云浮5级地震到1987年8月2日江西寻乌5.3级地震的时间分布,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设1749年广东云浮5级地震时间为t_1,后面该带内连续发生的地震时间依次为t_2,t_3……t_i,相连两次地震的时间间隔则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台网自1970年运行以来的地震记录资料,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分布信息并结合已有的活动断裂考察资料来进一步划分地震活动的区域,将四川及邻区地震活动区划分为9个小区域.在划分的9个区域中,除东部盆地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较弱外,其余区域均有历史强震记录,显示出整个区域的地震活动东弱西强的特点.从地震活动的频次指标也可以看出,呈现沿主干断裂的地震频次略高 ,总体也呈现出地震频次东部低西部高的特点.各个小区域的地震活动频次显示出波浪起伏的特点.在各小区域内强震发生前3个月左右的短、临阶段,小区域内地震能量均明显出现加速释放共性特征.同时,出现相邻区域的地震频度和强度相应减弱、地震空间分布的集中度同步减弱及能量释放趋于减弱的协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1研究背景华南沿海由于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地震活动强度、频度均大于华南地块内部,一般称之为“华(东)南沿海地震带”(图1中蓝色粗线多边形范围)。由于该带地震活动集中在闽粤赣交界及近海地区和粤桂琼交界及近海地区,结合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以广东阳山—从化—惠阳一线为界(图1中蓝色粗线),将华南沿海地震带分为东、西两段。华南沿海地震带包括东南沿海、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大地构造属加里东褶皱带。该区晚古生代以来大部分为相对隆起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新疆地震活动分期及活动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公元1600年以来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1882年后本区经历的地震活跃强震活动情况。指出了期中地震能量积累、大释放、剩余释放三阶段各自不同的特点;给出了划分活动期的统计模式;讨论了强震轮回的持续时间、关系、强度及存在的韵律现象;估算了本地震活跃期的大致约束时间;并对未来强震活动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新疆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形势的估计与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