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源嵩  杨庆媛 《中国岩溶》2013,32(4):453-461
贵阳市金阳新区位于老城区的西北面,对推动贵阳市在北部区域经济发展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本文选择金阳新区进行案例研究,探讨生态用地保护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岩溶山区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金阳新区通过采用空间管制生态化、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水体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生态化等理念和措施,有效保护了生态用地,有林地从2001年的10.22%增加到2010年的22.19%,2010年水体仍保持为2.09%。特别是在基本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在新区中央目前仍保持了相当数量的绿地和水体斑块,环境、功能相得益彰。金阳新区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表明,在喀斯特山地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用地的规划、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中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监测是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基本方法。针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工作已经比较完善,但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国内外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需要,在介绍美国巴尔的摩和凤凰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工作实践,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3个目的(为研究长期演变、为探索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数据)、5个原则(综合与重点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前瞻性原则、与城市相关部门监测融合原则、面向科学研究原则和长期一致性原则)、4项内容(生态要素、生态格局、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和4种方法(遥感监测、长期调查样地监测、定位观测站监测和社会经济调查监测),将为我国开展长期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科学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河道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金杰  吴旭  刘庆华 《地下水》2010,32(4):138-139
城市的河道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生态河道的建设可以促进和改善整个城市生态河道系统。采取强有力的生态工程措施,从设计思路、护坡建设、水体净化、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河道的生态管理与生态效益提出:减少水入河量,实行管网式雨污彻底分流;科学利用雨洪;加强法制建设等三项意见。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敏感性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及实现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川藏铁路沿途跨越多个自然地理单元,生态环境保护是铁路规划、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结合的手段,运用生态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对铁路途经区域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昌都境内川藏铁路涉及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占比分别为42.19%、52.69% 和5.12%。评价结果有助于在铁路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工程活动进行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春来  吴丹  石纯 《世界地质》2005,24(3):276-281
将RS与GIS技术运用到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中,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使之更具可操作性.GIS技术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建设工程的环境效益分析评价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中国东部一典型的小城镇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规模化利用土地及调整产业布局等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6.
康慕谊  江源 《第四纪研究》2001,21(4):337-344
生态区评价是近年来出现在美国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起始于美国总统森林会议(1993)后成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评价组(FEMAT),目标是实现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本文评介了生态区评价首项案例--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区原始森林及其他各类森林经营管理方案的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综合评价的科学与方法实践意义.指出FEMAT的生态区评价:1)迈出了生态区评价历史上坚实的第一步,实现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系统管理方案从以行政疆域为准划分向以生态区域为准划定边界的转变;2)方案优化过程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等各方面,将科学、政策、管理融为一体,使之易于在实践中贯彻;3)促进了不同政府机构和利益团体间为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双重目标而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7.
地表水环境恶化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兰贵 《地下水》2002,24(4):243-245
结合多年外源调水和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了我国地表水资源的现状和造成地表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危害。根据水的利用功能,提出了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利用法制手段和工程、生物、生态调控等方法,综合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体环境,提高生产、生活用水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模型在河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作为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地,具有生态交错带特性,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发生着演变.生态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生物过程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的重要手段.采用不同方法对生态模型进行分类,综述各类生态模型的特性、优缺点及应用领域.讨论建模过程中模型变量与函数、模型整合及时空尺度、模型参数取值及不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各类生态模型在河口生态工程设计、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等管理领域的应用.尽管中国河口生态模型构建及应用已有一些成果,但与国外相比,在理论生态学及数据积累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9.
生态需水的理论内涵探讨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角度,较系统地探讨了生态需水的理论内涵,对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中相关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生态缺水是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最直接的依据,而生态需水、生态储水的计算评价则是确定生态缺水的基础.通常,生态系统的水资源配置,必须在区域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生态目标,然后进行生态需水估算、生态储水评价、生态缺水评估,并通过生态用水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西部区域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多目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华  王忠静 《冰川冻土》2002,24(4):393-399
结合内蒙古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未充分合理利用的现实问题,建立了该区域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经济及生态系统的多目标模型.在多目标优化预测中,利用天然草场的载畜量为传递因子,拟定包含生态质量信息的"绿色净面积"为目标变量之一,宏观的刻画了牧区草原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模型研究了节水力度、区外工程投资力度、草原载畜量、供水工程规划等4个可决策边界条件的不同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和影响.在牧区发展策略方面,模型计算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最佳减畜速率.通过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模型目标变量接口的计算,进一步支持了模型优化所得的减畜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水工程规划设计关键生态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河流开发与保护的流域生态安全概念出发,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模型方法,构建了水工程规划设计关键生态指标体系。在分析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生态属性层,即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河流地貌、生物及栖息地和社会环境,分析各属性主要生态要素,并进一步细分为19个要素层。根据中国水工程规划设计类型和阶段划分,考虑不同的空间尺度效应,建立了该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并采用专家咨询、频度分析方法,筛选确定了36个关键生态指标。该指标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可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规划设计阶段及水工程类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固体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北京市固体矿山存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北京市的发展定位与规划明显不相适应。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现场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等进行调研,分析了北京市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水文、降雨、土壤、矿山地质条件等特点,制定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总体原则和具体措施。这对减轻政府负担,实现矿山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北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我国其他地区的矿山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西省实现土地资源的占补平衡,但部分城市周边土地污染较为严重;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大江大河水质良好,但城市江段水质较差,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农业方面污染源也有加重趋势。总的来说,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良好,但人为因素等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应加强领导和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城市生态位理论为依据,对山西省辖市以及行署所在城市的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三个评价体系参数进行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桂民  王根绪 《冰川冻土》2004,26(5):650-656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我国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目前生态需水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研究方法也因人而异.归纳了已有的生态需水的相关概念和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方法等.从概念主体角度,区分了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关系,并对  相似文献   

16.
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中国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沿革,分析国内外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指出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阐述了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定义和发展模式及其过程和维度,并提出以下结论和观点:①生态水利将水资源和水循环调控作为重要生态要素,从流域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生物链接、结构平衡、循环转化全视角开展研究,探索既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生态水利措施和方法。②建立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将生态调度纳入水利工程全"服役期",其中"后坝工时代"实施全流域大尺度生态调度,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最有效的措施。③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水循环调控"三个维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中,科学把控生态水利的空间定位,促进"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保障"三生用水"合理配置,优化"三生关系"耦合协调,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水利事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引水进京后北京市地下水环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受水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预测,分析了北京市区的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了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会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结合地下水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等实际需要,进行了地下水停采方案的分析,为北京市未来水资源调配、地下水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