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废水!废弃物培养螺旋藻生产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东  郭祀远  李琳 《海洋科学》1998,22(5):30-31
目前螺旋藻的生产中仍存在着高成本和低产率两大问题,致使现今规模的生产远未能达到理论指标50t/(ha·a)。利用废水和废弃物培养螺旋藻,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净化环境,还将为螺旋藻养殖提供廉价原料,实为一举两得。目前,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已进行了小规模的应用,培养的螺旋藻可用作单细胞蛋白(SCP)饲料和化工原料,但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而,利用废水、废弃物生产微藻单细胞蛋白极有应用潜力。1 废水、废弃物与螺旋藻的养殖在种类众多的废水、废弃物中,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等含有大量的有机碳和有机氮营养物、无机盐和微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螺旋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rima),研究了废水成分、氮源、藻密度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对藻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相对生长率与CFFRI培养基的几乎一致.蛋白质含量第6天最高,为0.2886g/g干质量,小于CFFRI培养基养殖的。实验确定曝气处理废水养藻的最佳条件是用NaOH调废水pH、藻初始密度取53.8mg/L、光照在1000~10000 1x范围,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钠或曝气8h/d。经PSB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蛋白质为0.4825g/g干质量,与CFFRI培养基养殖的相近。用光合细菌(PSB)处理的废水养藻应控制废水pH为7.0且废水与PSB的体积比为3:1。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利用罐头食品厂废水培养螺旋藻进行了研究,得出最大藻产量培养配方为:200mL处理后废水,1.6g NaHCO^3,0.06gK2HPO^4,0.42g NaNO3,0.08g粗海盐;最佳培养方案组合为:200mL处理后废水,0.28g NaNO3,0.08g粗海盐。产量分别比对照组高出9.8%和5.2%,节且节约了原料,降低了螺旋藻的生产成本。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为33.5% ̄36.  相似文献   

4.
3种海藻单一或混合投喂对卤虫的饵料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亚心形扁藻、绿色巴夫藻、极大螺旋藻为基本饵料,以纯投单胞藻或单胞藻中添加螺旋藻的方式来培养卤虫。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搭配养殖卤虫的效果差异明显。纯扁藻和绿色巴夫藻搭配扁藻的养殖效果比较理想,卤虫成活率高,生长快速,生殖力大。极大螺旋藻养殖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无棣县富施特螺旋藻有限责任公司,是依托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技术力量专门从事螺旋藻养殖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养殖基地即无棣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占地60亩,有效养殖面积30000平方米,年生产优质螺旋藻粉30吨,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的物理-化学因素和营养物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光正 《海洋科学》1994,18(6):67-68
随着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蛋白源需求不断地增加,螺旋藻在世界上已取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螺旋藻作为蛋白源早在1940年已被证明,当时非洲乍得村民将其作为饲料。类似的墨西哥早已将螺旋藻作为人们的食品。最近,螺旋藻已在不同领域如农业、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循环营养和化工生产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它还是保健药品,用于治疗多种溃疡病、糖尿病和某些肝脏病等。特别在水产养殖中,螺旋藻对于培养幼鱼是一个重要的饵料来源。螺旋藻既可作为鱼的饵料,又可作为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干饵料。本文综述了…  相似文献   

7.
钝段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Geitler)培养在低浓度NaHCO3(2~5g/dm^3)和适量生长素QS(0.5~5mg/dm^3)中,研究了生长素QS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生物量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素QS为1mg/dm^3,NaHCO3浓度为5g/dm^3时,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最好,生物量、蛋白质及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与主浓度NaHCO3(8g/dm^3)培养条件下的基本相同,说明生物素QS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NaHCO3的使用量,而不影响钝顶螺旋藻生长、生物量和生化组成。因而生长素QS在钝顶螺旋灌的养殖中可作为NaHCO3部分替代剂,从而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a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养殖排放水为处理对象,在生产现场研究了竹环填料生物滤器处理高盐度、低氨氮负荷海水养殖废水的运行效果以及挂膜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养殖废水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93~1.33 mg/L,氨氮去除率达到27%~39%,挂膜时间需45 d;半滑舌鳎养殖废水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38~0.52 mg/L,氨氮去除率达到20%~30%,挂膜时间需65 d。另外,对生物滤器挂膜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的氨氧化细菌数量和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进行了统计,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在点带石斑鱼和半滑舌鳎养殖排放水处理系统中分别达到104~105 CFU/mL和103 CFU/mL,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则分别达到104 CFU/mL和103 CFU/mL,并分析了温度、进水氨氮负荷、反硝化作用对半滑舌鳎养殖废水生物滤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螺旋藻的系统分类学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虹  柯珍恋  章军 《海洋科学》2001,25(9):26-28
螺旋藻(Spirulina)是众所周知的优良天然营养源,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药理作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20a中,螺旋藻在营养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化生产也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其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螺旋藻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仍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1螺旋藻系统分类学研究 螺旋藻在分类学上属于蓝藻门,颤藻目,颤藻科,螺旋藻属。这个属的学名是“Spirulina”,取“卷曲”一意,但有…  相似文献   

10.
蛋白核小球藻在废水污泥中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啤酒厂废水污泥中含有一定的营养元素和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废水污泥培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取得了初步结果。将一定比例的活性污泥掺入普通培养液形成混合培养基,其中80:20试验组无论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量还是粗蛋白的含量均与普通培养基的培养产物近似,具有实践意义。结果表明,混合培养基培养某些藻类,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可净化环境,为废水污泥用于藻类养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罗非鱼对钝顶螺旋藻摄食、消化、吸收的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螺旋藻的开发应用研究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墨西哥、法国、印度、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省,都设有相当规模的螺旋藻工厂,生产培养藻粉,除用作医药工业原料外,很大部分用作畜禽、鱼类的饲料和饵料,甚至作为食品工业的原料,加工成高档食品供市场需要。我国从70年代以来,相继开展了有关螺旋藻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生产,取得了成套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资料,在螺旋藻应用于饲料、饵料和食品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近10年来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养殖海水体系中的初级生产者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养殖生物的生长需要 ,养殖过程中需投放饵料和化学品 ,作为养殖生物生长的营养和消毒剂等。这样 ,若不对养殖废水加以处理直接排海 ,养殖废水中所含的剩余饵料、化学品残留物、以及富含氮、磷、有机质和毒性物质的养殖生物排泄物会加剧养殖邻近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污染[1 ,2],并引发有害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8]…  相似文献   

13.
宋迪  徐佳  单宝田  王栋 《海洋科学》2014,38(2):102-106
<正>随着我国工厂化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养殖规模与日俱增,如何实现养殖废水的有效循环使用,避免由此导致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由于养殖过程中需向水体中投放饵料和化学品,作为养殖生物的营养和消毒剂,所以养殖废水中除含有剩余饵料外,还含有化学物质及富含氮、磷的养殖生物排泄物等有害物质。若不处理直接排放,可加剧邻近水域富营养  相似文献   

14.
碳源对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藻类是必不可少的。螺旋藻的生 态习性是在高pH环境下生长,因此螺旋藻碳代谢的研究有特殊的意义。文中报道了螺旋藻对 无机碳的吸收利用以及与其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螺旋藻培养基中碳酸氢钠的浓度50~100mm ol/dm3时,不仅可以满足螺旋藻生长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保持藻体生长的pH值。结果还表 明适当添加碳酸氢氨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以示范性循环水养殖厂产生的废水为监测分析对象,采用在线连续监测和水样采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测了该养殖厂废水的化学特征,分析了影响水质的关键污染因子并探讨了其主要来源,同时对当前循环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亟需改进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与所养殖鱼的生长阶段相关;废水化学耗氧量变化受到其中悬浮物的影响,但化学耗氧量主要来源是水体中的溶解态物质;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主要以溶解态存在,特别是无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公害化处理排放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采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及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和单养的方式处理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废水,设置贝类组、藻类组、贝藻组3组处理,探讨了贝藻混养方式和贝类、藻类单养对废水中主要水质因子(N、P营养盐、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悬浮颗粒物(TSS))的处理效率,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效果较好,其对氮、磷营养盐、COD及TSS的去除效率分别为:总氨态氮41.67%±8.82%、硝酸盐氮33.96%±0.34%、总磷7.18%±0.03%、COD 78.87%±1.82%和TSS 70.50%±1.65%,而亚硝酸盐氮出现一定的积累。综合分析,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的效率优于牡蛎和龙须菜的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添加硒的改良Zarrouk培养基培养钝顶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FACHB-834,测定了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物量及含碳率,探究硒对螺旋藻生长及固碳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的硒浓度(1和10 mg/L)促进螺旋藻生长,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1%和15%(P0.05),终生物量最高达1.04 g/L;固碳速率最高达153.32 mg/(L·d);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和光能的利用效率(α)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较高的硒浓度(50和100 mg/L)抑制螺旋藻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分别降低了43%和48%、含碳率分别降低了10%和17%、固碳速率分别降低了53%和61%(P0.05),F_v/F_m分别最大降低了32.4%和31.2%、rETR_(max)分别最大降低了15.4%和11.2%、α值分别最大降低了48.2%和39.4%(P0.05)。综合考虑钝顶螺旋藻的生长和固碳速率,本实验培养钝顶螺旋藻的最佳硒浓度为1 mg/L。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培养富硒钝顶螺旋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螺旋藻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发现的螺旋藻约35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螺旋藻有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S.maxima),本文重点综述了螺旋藻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生产开发现状及发展动态。1 螺旋藻的形态学结构及生物学特性1.1 螺旋藻形态学螺旋藻是一种多细胞型丝状微生物,螺旋形是螺旋藻属的特性,但是螺旋参数(螺距及螺旋直径)随品种不同而异。光学显微镜下,钝顶螺旋藻蓝绿色、多细胞型,细胞近方形,细胞宽6~8μm,长2~6μm,螺旋疏松弯曲,螺旋藻宽26~36μm,螺间距43~57μm,藻丝长200~500μm,末端不尖细或略尖细,末端细胞宽圆形,横壁略收缢,…  相似文献   

19.
瘤背石磺室内温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金田  张余霞 《海洋科学》2004,28(10):14-16
为了探索人工养殖的方法,在实验室温箱条件下对瘤背石磺(Onchidiwns stnuma)的摄食条件及适口饵料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瘤背石磺最适摄食条件及饵料为:控制温箱温度22~26℃;控制湿度接近100%;采用人工饵料平台,即海边泥土涂上螺旋藻。  相似文献   

20.
建立螺旋藻转基因体系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钝顶螺旋藻单细胞克隆的制备、重组平台的 克隆、同源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质粒的电激转化和报告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对螺旋藻转基因 表达系统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起螺旋藻转基因体系。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获得无菌培养系 ;用钠、钙离子混合液处理,获得了可再生的螺旋藻单细胞。用含EDTA的培养基预培养和用 培养基洗涤可分别去除胞外核酸酶活性和抑制胞内核酸酶活性。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替 换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BV220的抗性选择标记,同时插入系列同源重组片段和萤火虫荧光素酶 基因,构建了同源重组表达载体pBVCS01-04L。电激转化螺旋藻S6-4品系单 细胞,获得了具有稳定氯霉素抗性的培养系,并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了报告基 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