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融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主体,促使创新资源在各个主体间流动,并最终产生知识的创新与成果的转化。但由于创新环境的不完善,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效的的现象。导致创新资源有时并不按照市场的规则来执行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本文运用Topsis法,在考虑环境对创新系统的影响下对中部六省各个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性运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知识流动与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创新的扩散、知识外溢、知识共享和企业网络等方面对企业的创新和空间集群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知识外溢、技术连接和技术扩散等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而企业地域集中加速技术扩散,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加速区域内各企业员工的非正式交流,从而使创新活动更容易发生。企业空间集聚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企业集群的方向必然激发创新,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空间集群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区域创新系统,才能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5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1998~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各项创新能力结构,从时空维度揭示不同区际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辨析不同省级区域在区际协同创新中获益效果的相对变化趋势及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整体综合创新能力东、中、西阶梯分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且地带间的综合创新能力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省级区域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层现象与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3区域协同创新获益效果质量不高,区际协同创新获益值及获益比空间差异显著,但区际协同创新空间格局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不同空间视角下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地理学界对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流动被认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且创新可看作是知识流动的结果。作为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重要载体,创新网络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者近来关注的核心领域。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探讨了知识流动研究的兴起以及全球、地方、全球-地方等不同空间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有关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动力机制、空间效应以及不同类型知识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理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等要素超具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发表现出一种邻近和远距离流动并存的多区位互动特征,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论文首先围绕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并结合传统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引介以知识组合为核心的区域知识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区位知识动力解析框架: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和学习机制深度阐释正式/非正式制度和认知水平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组合的影响机理;分别围绕外部知识关联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探究多区位知识网络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区域管治、区域战略导向、政策工具和知识影响4个维度归纳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治理逻辑。多区位知识动力框架推进了区域创新学派关于经济发展中知识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新“二分法”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兰  曾刚  吕国庆 《地理科学》2017,37(10):1469-1477
从创新“二分法”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知识学习(STI)和经验学习(DU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构建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从网络结构看,DUI是装备制造业创新结网的主要方式,产业伙伴比知识伙伴更重要。② 从空间尺度看,STI和DUI的区域合作均重于本地合作;国家层面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合作的最佳空间尺度。③ 从环境需求看,优化本地创新资源并不能有效增强网络创新能力。研究指出,培育DUI创新绝对优势、重视区域创新协同合作、推动符合产业创新特点的环境建设与制度安排将有助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类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大陆地区以经济区为单位,选取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效益等指标,分析了各区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聚类方法划分了区域科技创新类型,总结了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西方创新地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邓羽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6,35(11):2041-2052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地理研究得到了西方地理学界的重视。追溯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创新的空间特征描述,经区域创新集聚机制探索,到跨区域知识传播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代表人物、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西方创新地理研究存在以下缺憾:重视创新组织,忽略了创新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重视理论反思,缺乏对实证研究的重视和方法的突破;欧美研究占绝对主流,缺乏基于发展中国家实证的反思。因此,未来应围绕着创新主体,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新型创新地理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域(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扩展知识生产函数,选用地理邻接和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估计高校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的知识产出和研发人员投入均对区域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市场开放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也与区域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地理距离较近地区间的创新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因而,应重视高校在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正确引导创新在省域间的流向。  相似文献   

10.
邓羽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6,(11):2041-2052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地理研究得到了西方地理学界的重视。追溯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创新的空间特征描述,经区域创新集聚机制探索,到跨区域知识传播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代表人物、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西方创新地理研究存在以下缺憾:重视创新组织,忽略了创新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重视理论反思,缺乏对实证研究的重视和方法的突破;欧美研究占绝对主流,缺乏基于发展中国家实证的反思。因此,未来应围绕着创新主体,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新型创新地理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多尺度视角下探讨技术转移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技术转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转移网络等级分布明显。(2)中国技术转移网络全行业网络集中度较高,不同尺度分网络差异显著。(3)不同尺度的技术转移均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但存在尺度差异。城市尺度作用最强,国家尺度次之,省域尺度影响最小。说明地理邻近对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知识的复杂程度影响创新,获取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许吉黎  杨帆  薛德升 《地理科学》2019,39(2):325-333
以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为例,基于研发、商务两类人才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流动,探讨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类型知识溢出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认识视角下知识溢出对地理距离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知识流动相较于知识网络更加依赖地理邻近性。不同类型知识的溢出具有差异化的空间需求,研发和商务知识溢出在多尺度空间上表现出强度和结构的异质性。 以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协会和跨国企业为中心的地方产学研合作体系,创新能力均衡的国家城市体系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合作推动知识网络的形成。分流教育和空间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充分的人才空间流动以及西欧北美地区的人才环流促进知识的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13.
重化工业集群式创新机制与空间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林兰 《地理学报》2016,71(8):1400-1415
本文从集群权力分层视角出发,以德国化学工业和汽车、光伏重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研究重化工业创新模式及其空间组织形态变化。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化工业分布的弱地理邻近与空间尺度扩大是基于其产业技术特征和创新合作特点的“必然”:由于集群技术权力分层导致其创新外部性发生根本性改变,地理邻近非再必需,创新合作空间尺度由集群向区域层面拓展。德国实证研究分析揭示:重化工业空间布局呈显著弱地理邻近分布效应;其空间集聚形态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是依托更大空间尺度的产业集聚带;重工与化工产业有着基于对综合性知识和共性技术扩散共同需求的区位指向;其核心企业因对创新合作者的高度选择权而呈现“孤岛效应”布局。研究指出,重视重化工业技术创新垂直扩散能力的培育、建立多生产环节的共性技术联盟、重视大工业区区域创新协同合作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重化工业创新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群技术知识单中心与多中心探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地理研究》2019,38(2):235-246
城市空间组织的多中心、网络化特征受到区域经济研究关注。但由于发展阶段、空间尺度、研究视角的差异,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有待商榷,知识经济时代解读知识流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应成为经济地理学重点破解的命题。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申请和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基尼系数,从知识生产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技术知识形态多中心和多尺度功能多中心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 城市群技术知识创新呈现网络化模式,但在形态和功能上多呈现单中心格局,与已有研究基于城市间基础设施联系、企业联系、科学知识联系广泛认同城市群呈现多中心格局的观点不同;② 城市群技术知识网络结构具有空间异质性,国家尺度技术知识流强度的空间不均衡性更加显著,强联系由少数核心城市控制;③ 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同城市群创新基础、经济实力、协同发展水平有关;④ 功能多中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区域尺度功能多中心程度高于国家尺度。研究结论有助于引发对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通过建立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股东技术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探讨资金流带来的技术溢出机制。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与股东呈现出分离的空间布局特征,其中股东和资金流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股东技术水平对被投资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并表现出稳健的结果;同时,股东作为区域外联系的对象,其投资行为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门槛更低,通过建立通畅的知识人才互动管道和更低的研发合作门槛,实现了技术溢出。并做出以下建议:资金流带动的技术外溢增加了技术学习的新路径,创新落后地区在引入高新技术企业限制的情况下,可引入携带技术的资金以达到补充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产业技术变迁与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段德忠  杜德斌  杨凡  谌颖 《地理科学》2019,39(9):1378-1387
以1990~2014年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球产业技术变迁研究基础上,对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USPC(United States Patent Classification,美国专利分类)-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专利分类至产业分类识别系统为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变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产业有着由机械产业向信息通信产业变迁的趋势;以信息通信产业、机械产业、电气设备产业和医疗设备产业为代表的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25 a间都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和空间集聚趋势;全球技术创新体系正由大西洋格局向太平洋格局演进,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增长极;国家研发支出规模、国家经济规模和国家文化包容性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研发人员数量和国家人口总数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 number of important shifts are emerging in urbanization pattern across the world.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become hard to interpret these changes on a global scale, and "innovation" is a core concept to explain the new changes of the urbanization dynamic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geography, urbanization dynamic needs to tur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low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to emphasizing high skilled migrants flow among cities and regions research.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we propose a conception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Using this concep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n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of 270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in China.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extent to which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crease urban innovation, by using spatial Durbin method to construct urban innovation regression model, to suppor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which emphasizes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highly skilled labor to cities.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changes in urban functions and landscapes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knowledge activities, which undelines new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landscape. Secondly,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based o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especially for eastern coastal cities and capital cities. Thirdly, the scale of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and the level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 both have been demonstrated of having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With other conditions unchanged, a 10%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rba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will directly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3% and 2% i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openness and dynamic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t has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under knowledge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资源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知识经济时代正逐步向我们走来。本文主要从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的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入手,论述资源环境观念的创新,区域特点、区域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改变。阐述了区域资源环境的研究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际,应该着手的两大任务:一个是区域资源环境的研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即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另一个是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自身的创新,即是区域资源环境研究本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集,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提升至2014年的1.775。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而政府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提升较缓慢。②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由“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高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各省(市、区)创新能力较弱且增长较慢。③区域物质资本集聚、区域智力资本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全球化知识溢出等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34,自引:16,他引:18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17,72(11):1923-193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