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围绕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系统阐述了汇交管理的主要内容、政策依据,通过梳理总结,提出流程化管理的工作方法,能有效控制汇交资料的质量,做到应交尽收,明晰验收责任,提高汇交验收效率。文中还对地质工作项目提出资料质量管理前置、加强资料质量审查验收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  相似文献   

2.
施炜  张宇  秦翔  王天宇  杨谦  赵子贤 《中国地质》2021,48(S2):23-31
宁夏大坝站幅(J48E012016) 1∶50 000地质图是“宁夏1∶50 000红崖子(J48E011016)、大坝站(J48E012016)、青铜峡铝厂(J48E013016)三幅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区填图试点”子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属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是依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编制完成,在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成果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DGSS)和MapGIS 6.7系统完成,有效实现了地质填图数值化。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DD 2006—06)等相关标准,在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1∶50 00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有地质剖面(1∶2 000) 5条,钻孔6个,地质体156个,地质(界)线334条,产状340个,年代学样品41个,照片321个,素描图61个,河湖岸线与断层681个。数据容量约1.02 GB。本次地质图集中展示了测区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系统,填图工作探索了新构造—活动构造区地质填图思路、技术路线和成果表达方式,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吉林地质》2012,31(1):144-145
本文主要是针对《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试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首先电子文档汇交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仔细了解地质资料汇交规章制度,熟悉电子文档制作技术,其次要做好地质报告的文、图、表等数据库资料的检查、验收、存储及复查。这样做才能做到层层把关,保证电子文档汇交的质量,能更好的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竹君 《甘肃地质》2013,22(3):85-86
本文阐述了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常出现的成果资料齐全性、纸介质资料和数据光盘质量、成果资料划分类别及汇交格式等问题,特别是纸介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不一致及电子文件安全性等问题,通过梳理,为资料汇交验收工作提出了建议,对进一步做好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依据《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行业统一标准及要求,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填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在野外地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自查、互查及项目组抽查等方式对数据质量进行了监督,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靠。在填图数据采集完成的基础上,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标准》(DD 2006—06)为标准,建立了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详细表达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属性。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 格式,包括12个正式填图单位、6期岩浆岩事件、8期构造变形事件以及9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10 MB。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图面表达中突出了多期构造形迹及其产状要素,全面反映了填图区自古元古代以来的多期构造变形样式及时代。同时开展了复杂构造区地质填图方法指南的编写,为系统构建构造地质填图新方法提供重要依据。该图幅为构造试点填图图幅,在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展评中荣获“特优图幅”奖。  相似文献   

6.
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从近2 0年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 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 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 在不约束地质学家地质思维的前提下, 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 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 在描述各类地质信息空间关系的基础上, 创建了数字地质填图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PRB数字填图技术, 并对构成PRB数字填图技术、PRB数据模型、PRB基本过程、PRB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PRB过程的公共机制、PRB过程基本程式、PRB数据操作、PRB字典、三级PRB体系、PRB数据流“栈”、PRB数据质量定量评价体系的PRB数字填图技术与方法体系进行了讨论.基于该项技术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和集GPS一体化的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已在野外填图中推广应用, 实践效果很好.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总结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管理存储种类繁杂的海量地质资料和数据,地质数据库的构建一直是地勘工作的研究热点。随着立体填图和数字矿山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三维地质数据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三维地质数据库具备完整的三维空间属性,因而能够更深入地发掘利用地质数据本身内蕴的空间特征信息,对于地质勘探、矿区开采等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地  相似文献   

8.
郭君功  翟文建  晁红丽  赵焕 《中国地质》2020,47(S1):189-200
河南省小水幅(I49E016015)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基础上,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地质填图及数据库建设完成的。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格式,包括9个地层单元和6期岩浆岩事件,数据量为31.9 MB,其中电子探针数据70个、化学捡块样测试数据57个、锆石U-Pb测年数据73个、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147个。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突出构造–岩性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图面表达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实用性提高。本图幅建立了由商–丹构造带、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秦岭微陆块构造和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北秦岭造山带结构,明确了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查明了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及4期褶皱变形,确定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空间分布规律、原岩及变质时代,揭示了秦岭微陆块整体卷入早古生代造山带并遭受强烈改造。图幅成果为《河南地质志》编写、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撑,荣获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造山带填图区“优秀图幅奖”。  相似文献   

9.
数字填图技术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数字填图技术多学科性的技术特点,介绍了有关数字填图技术的研究内容、数字填图系统概念与组成及其对数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RGMAP数字填图系统的PRB数据模型及PRB基本过程与过程扩展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井胜  李斌  刘淼  杨帆  吴振  汪岩  钱程 《中国地质》2021,48(S1):1-13
辽宁他拉皋幅(K51E015003)1∶50 000地质图根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充分利用1∶200 000 区域地质、1∶2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资料,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通过遥感解译、野外数字填图等手段采集数据,完成辽宁他拉皋幅1∶50 000地质填图386.2 km2,系统编制了辽宁他拉皋幅1∶50 000地质图、矿产图、建造构造图,并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D 2006—06)建立了数据库。图件详细填绘了金岭寺—羊山盆地、朝阳—北票盆地及分割盆地的岭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共计划分了25个地层填图单位,建立了测区岩石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地层层序特征并划分了沉积建造类型,识别出中元古代和中侏罗世2期以脉岩和岩株形式产出的侵入岩。该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 格式,包括25个沉积(火山)地层单位,2个侵入岩单位,数据量为238 MB,其中地质体面实体数据108个、路线长度657 km、地质点1144个、地质 (界)线数据310条、278个产状数据、摄像 (照片)数据256个,薄片89件,锆石U–Pb 测年数据2件、光释光测年数据7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20件。该图幅建立了辽西中生代陆相地层格架,确定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圈定北票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并评价其质量,反映了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基础性成果,对中生代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数据库建立过程始终坚持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为该区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等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方法探索——基于数字填图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的支撑体系之一。数字填图技术是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使得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等全流程信息化得以实现。文章针对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应用最新的数字填图系统平台,总结出一套简明实用的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方法:首先,优选符合地质调查精度要求的数据源,并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而后,运用数字填图技术系统中DGSGIS工具下载、配准所选取数据源影像作为地理底图;最后,使用数字填图系统建设完成地质调查项目空间数据库。该方法技术流程简洁、实用性强,对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源数据的整合融合技术是在数字化填图平台上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工作方法是:将已有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数据进行计算机整合处理后,提取相关的地质信息,将多源数据与地质数据整合,建立多源数据库,形成多源叠加分析成果图,应用于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过程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更新,为地质工作服务.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为基础地质调查规划部署、地方资金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是地质调查成果数字化、信息化及国土资源部数字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模型、空间存储及属性继承、辅助建库工具、质量监控的阐述,为建库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了数据的精度,有效提高了建库效率.  相似文献   

14.
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的专题数字地质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为数据源,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地质调查1∶25万、1∶20万、1∶5万等区调工作新成果、新资料,应用地质编图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编制而成。以年代地层单位为主、辅以岩石地层的表示方法,侵入岩按“岩性加年代”表示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地质图数据库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量约为1.2 GB,标示了岩石地层单位5347个图例,侵入体“岩性加时代”单位1780个图例,跨省区重要断裂93条,各省(市、自治区)内重要断层558条,同位素年龄数据1545个(组),有代表性的钻孔382个。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和钻孔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相邻图幅之间进行了接图处理,编写了编图说明书和元数据。数据库采用统一的线型库、符号库、色标库等,成图过程全部采用MapGIS6.5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全国64幅图采用分4个片区的工作方法,最后统一编制而成。该数字地质图是目前中国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1∶100万地质图,是中国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普遍趋。笔者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基于3S技术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化的新一代野外数据采集(器)技术,从改变传统的填图手段,提高研究精度、研究程度,加快研究(工作)周期和改变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方法研究着手,对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模型、技术流程、实现的工具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数字地质编图的地质体处理过程中存在重复操作多、制图周期长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地质编图的工作效率.为提高工作效率,笔者提出以地质专家知识驱动的地质体制图综合方法,主要包括地质体合并(自动同属性合并、交互式合并)、消除微小地质体、地质体夸大、地质体圆滑等.该方法以地质专家总结的地质演化关系知识为主线,采用GI S组件、...  相似文献   

17.
李丰丹  李超岭  刘畅  吕霞 《地质通报》2008,27(7):980-985
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质人员实际工作量等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软件系统中以辅助建库工具、辅助检查工具、数据检索工具的形式加以实现。为建库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了数据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能力和建库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八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2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为核心的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得到完全应用,在1:5万哈珠南山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效果良好.本文以内蒙北山地区1:5万哈珠南山幅为例,系统介绍了数字填图前期工作准备、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整理和最终阶段成果数据库提交,说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准确性、高效性,同时也存在少量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三维地质模型是地质调查信息表达从传统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变的一次重大突破。中国正在开展的三维地质填图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推动三维地质建模从研究走向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三维地质填图过程中如何准确、快速地构建三维断层模型是其中的关键点及难点。通过对数字填图过程不同阶段数据源的分析,详细分析了实际材料图建立断层数据以及与野外路线数据的关系映射规则,提出并实现了由线及面的断层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强调断层模型构建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动态性和快速性,构建模型的数据源始于野外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填图业务过程中不同阶段数据的关联、约束与继承关系,能够满足在填图过程中根据地质认识的深入快速、动态地重构模型的要求,同时也可根据直观的三维断层模型时时验证地质连图的合理性。算法已在实际野外三维地质填图工作进行了多次实验,获得较好的成果。实验说明,基于实际材料图的三维断层模型构建方法与实际业务过程同步,具有操作便捷性,可直接应用于三维地质填图的实际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