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4,(1)
<正>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受保护湿地面积2 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3年的30.49%提高到2012年底的43.51%。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我国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 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 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3.
4.
为厘清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名录,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其濒危等级、生活型与生态型、区系和资源植物。结果表明:云南省湿地共有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50科96属157种,其中被《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2021版)》收录37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收录108种,被《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收录115种,被《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4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102种;生活型划分为多年生草本138种、一年生草本13种、灌木5种、乔木1种;生态型划分为湿生植物118种、沼生植物15种、沉水植物11种、挺水植物9种、浮叶植物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2种类型和8种变型,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性质是其重要组成,中国特有分布突出;从资源多样性来看,可划分为观赏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8类。提出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建议,以期为该区湿地植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6.
从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湿地是否被开发利用和基础底图尺度角度,分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分布和面积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为1688220 hm^(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湿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合并,称之为“三调湿地”)得到的甘肃省空间分布完全重合的湿地面积为961793.33 hm^(2),甘肃省“三调湿地”面积明显小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面积;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的差值为726426.67 hm^(2),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这726426.67 hm^(2)的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占72.08%)和河流湿地(占25.86%),而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其都为非湿地。由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基础底图尺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有些湿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导致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即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的部分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和湖泊湿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已经变为草地、林地、其它土地和耕地。 相似文献
7.
8.
9.
山西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山西湿地主要地各河流流域、湖泊和水库及周围地区,主要由河口(内陆)湿地、充湿地1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组成总面积经久2146km^2。山西湿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1)生物资源有植物120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3级保护植物;资源植物7类,其中饲草植物蕴藏量最大;植被资源有70个群系,以 一植物群落占绝对优势;动物455种,其中国家1.2缘保护动物17种,鱼类资源70种。(2)土 相似文献
10.
11.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马文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35-38,4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
12.
杨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12(1):88-92
怒江-萨尔温江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诏古拉山南麓吉热格柏,河源海拔高程6096m,经西藏、云南、缅甸联邦入印度洋。境流程1392.4km、流域面积103330km^2、因海拔高、气候严寒、人口稀少、林木茂盛,以牧业为主。云南境内干流长621km,上段夹峙在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中段保展宽、有上江、芒宽、道街等宽谷,下段又进入狭谷。入缅甸联邦后,行程1660km,纵贯掸邦高原 相似文献
13.
以研究滇中湿地分布情况为目的,基于Landsat8OLI遥感影像,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决策树法提取研究区湿地信息,并从空间格局与地理学角度分析湿地分布情况及其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采用决策树法可以有效提取湿地,其总体精度为81.10%,与最大似然法相比分类精度提高了9.19%;(2)滇中湿地呈现以库塘为主,河流和湖泊次之,水田和沼泽最少的格局,湿地分布与其形成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3)湿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总体上4市(州)(包括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湿地面积与人口、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省内科学考察探险资源优势天成,类型齐全,规模可观,组合优越。据江河流域状况和科学考察探险资源分布特点,将全省分为三个区和七个亚区。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正发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41-45,79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很重要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中国湿地类型多样齐全,东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东洞庭湖所在地岳阳是湖南两大旅游增涨极之一,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客源基础和前景,但目前湿地范围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地开发东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在调查评价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着重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当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既是防止东洞庭湖现有湿地资源进一步破坏,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又是打造湖南旅游强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应用GIS技术研究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湿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保护存在着严重的威胁,湿地资源与环境有恶化的趋势。文中在分析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保护的技术方法,即利用GIS技术建立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系统功能涉及湿地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评价预测、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文中以湿地土地资源评价模型之一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为例,充分应用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将湿地土地资源各种适宜性评价因子的分布等级图加权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向量表达式,进而建立湿地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模型。系统以Arcview作为工具软件,提供模型所需要的用户界面和二次开发环境,模型应用于湛江市区得到较好的效果。利用GIS技术建立湿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用于湿地评价保护及开发利用,在国内外均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6):109-111
分析洪泽湖湿地旅游资源,指出洪泽湖湿地有着人湖河口滩地、滨湖河漫滩、湖面、围垦混合带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探讨了在生态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应遵循:开发和湿地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做好超前规划,体现生态性、最小干预性、文化性、人本性;在经营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3项原则以及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综合整治、加强旅游合作等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9.
云南农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农业生产每年产出 1 600×104 t 农作物秸秆, 秸秆焚烧, 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秸秆经过深加工处理可作饲料、燃料、肥料, 可生产全降解快餐盒, 造纸, 栽培食用菌, 编织草席。搞好秸秆综合利用, 可以变废为宝,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环境, 减轻农民生活过分依赖森林资源的压力,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4%,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优势。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云南省具有和谐的乡村旅游景观、乡村人文景观风貌独特、乡村文化多样性等资源优势;在发展中存在乡村旅游分散且规模小、经营水平低、产品单一、旅游大环境差、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中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政府指导下支持乡村旅游的规模性开发,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深化乡村旅游的产品,突出民族文化、气候、生态特色,提高经营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