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北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北山为主,探讨了新、甘、蒙北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主要规律与特征。认为该地区受印支期-燕山期滨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影响较大,成矿作用强烈而广泛,为一重要的成矿期。针对本区铜多金属矿勘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岭中段北部湘东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主要提出以下认识。(1)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早中生代)为板内造山阶段。中三叠世后期在区域NWW—SEE向挤压构造体制下发生强烈的陆内俯冲、汇聚作用,形成大量东倾为主的NNE向逆冲断裂与褶皱。其中茶陵—郴州断裂以东隆起区的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为"厚皮式"而非"薄皮式"。NW向基底隐伏断裂产生强烈左旋走滑,并使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形成了安仁"y"字型构造和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挤压造山使地壳持续大幅增厚、深部地壳温度持续升高。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后期(233~210Ma)区域挤压应力松弛,被加热的中地壳下部岩石熔融,同时存在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从而于后碰撞环境下产生较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因同造山上隆伸展作用而形成裂陷盆地,中侏罗世初期在区域NNE向左旋汇聚走滑体制下形成逆冲断裂及山前冲断收缩盆地、NW向右旋走滑断裂等。早中生代板内造山活动的动力机制主要与板块汇聚的远程挤压效应有关。(2)中侏罗世早期—白垩纪(晚中生代)为后造山—陆内裂谷伸展阶段。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174~135Ma)因岩石圈拆沉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岩体的被动就位机制、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发育、Sr-Nd同位素特征、以(高钾)钙碱性岩类为主的岩石组成、构造环境的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大规模有色金属成矿、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指示该时期为后造山构造环境。白垩纪进入强烈的陆内伸展阶段,形成盆-岭构造和相关的离散走滑断裂,广泛发育各类岩脉,局部形成AA型花岗岩小岩体和基性火山岩。热年代学资料暗示盆-岭构造的演化先后经历了构造剥蚀和风化剥蚀-沉积两个阶段。(3)造成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远高于印支期花岗岩的原因,主要是区域构造环境暨构造体制差异,即燕山早期后造山伸展构造体制下岩体中矿质更易于向周围扩散并沉淀,而印支期后碰撞环境弱挤压体制下矿质则被封闭;其次是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即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深部成矿流体的参与使燕山早期花岗岩具有更好的成矿岩石地球化学条件。(4)燕山早期钨锡多金属和铅锌多金属两类矿床组合的形成可能主要与岩石圈结构(厚度)和深部热扰动强度,以及相应的岩浆作用规模和岩体侵位深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通过对南岭中段中生代各类侵入岩体的侵入关系、构造活动及热液脉体的归纳分析,结合同位素测龄资料,对该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及铀矿化先后关系进行了排序,总结了不同阶段构造-岩浆和热液活动的特征,讨论了花岗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前后各类成矿控制因素的先后关系,认为铀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柴北缘赛什腾地区发育大量早古生代岩浆岩, 记录了原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信息, 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秦祁昆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报道了柴北缘赛什腾地区早-中奥陶世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早-中奥陶世岩浆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变辉绿岩和变辉长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是485Ma, 变辉绿岩年龄是473Ma, 变辉长岩年龄为470~464Ma。花岗闪长岩为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 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烈, La/Yb比值为18.0~25.1, (La/Yb)N为12.9~18.0, Sr/Y比值(30.0~44.8)较高, Eu具轻度负异常, 全岩εNd(t)为+1.1~+3.4,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60, 锆石εHf(t)为+9.4~+11.3。变辉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 具有较高的MgO(5.31%~8.79%)含量和Mg#值(47~58), 其Al2O3和CaO含量分别为14.5%~18.07%和7.79%~11.92%, TiO2含量(0.41%~0.83%)较低; 此外, 其稀土总量较低(26.0×10-6~62.5×10-6), 轻重稀土分馏弱, (La/Yb)N为3.3~4.0, 基本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2.2~+5.5,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9~0.7055, 锆石εHf(t)为+7.3~+9.1。变辉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类, 富FeOT(11.79%~15.45%)、低MgO(3.41%~5.23%)和Mg#(31~44), TiO2含量较高(介于1.06%~1.57%); 其稀土总量较低(59.2×10-6~121.6×10-6), 轻重稀土分馏弱, (La/Yb)N为3.2~5.7, 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1.4~+1.9,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2~0.7044, 锆石εHf(t)为+7.5~+13.9。根据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推断: 花岗闪长岩源于有一定程度加厚的新生岛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而变辉长岩和变辉绿岩则源于亏损地幔楔, 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结合以往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赛什腾地区早古生代主要存在~514Ma、485~464Ma、444~437Ma三期岩浆岩, 形成于原特提斯洋洋内和陆缘俯冲(514~450Ma)以及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445~420Ma)。

  相似文献   

6.
北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亚造山带是古亚洲洋演化与最终消亡的产物。北山地区处于该造山带中段南部,是中国重要的铜、钼、金、铁多金属成矿带。北山地区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曾发生过2次碰撞造山作用,一次发生于晚古生代末,与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有关;另一次发生于早中生代三叠纪,与北山南带发育的石炭纪一二叠纪裂谷封闭有关。因此,从时间演化看,中生代三叠纪北山地区为碰撞-碰撞后造山阶段,发育大规模剪切带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及伴生的金属成矿作用。北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以深成侵入相发育并缺失相应的喷出相为特征;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基性侵入岩局部可见,S、I、A型花岗岩均有产出。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与I-A型花岗岩伴生的斑岩钼矿床、与S型花岗岩伴生的钨(锡)矿床、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型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和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并受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中生代印支期是该地区最晚一次大规模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时期,其发育的范围、规模和强度均比原来认识的要广泛的多,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英巴地区一个典型剖面为例,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框架。这一地区至少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三期构造变形事件。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前人的资料显示,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为石炭纪(325~313 Ma)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早二叠世(291~277 Ma)的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及早白垩世(~134~130 Ma)的伟晶岩和石英二长岩。第一期构造变形事件为NW-SE向挤压,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后,使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发生挤压变形,形成主体低角度北西倾的片麻理,局部发育同期褶皱,变形温度为450~600℃;第二期为NW-SE向伸展,大致发生在早白垩世,使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450~650℃)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南东倾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具有正断性质,后被伟晶岩脉切穿。第三期为NW-SE向伸展,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后,形成北西倾的中角度脆性正断层,断距2~10米,并使伟晶岩变形为碎裂岩。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构造事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讨论了构造-岩浆-成矿过程中流体的作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贡献。构造作用是主导因素,它控制着整个地质作用过程的走向,又提供作用背景和动力条件,岩浆是构造作用的反映,是地球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自身演化促进物质及能量交换,成矿是地质作用的一个结果,它通过流体介质和能量作用,使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整个过程中,流体及其地质作用十分关键,是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催化剂,对区域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英巴地区一个典型剖面为例,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框架。这一地区至少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三期构造变形事件。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前人的资料显示,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为石炭纪(325~313 Ma)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早二叠世(291~277Ma)的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及早白垩世(约134~130Ma)的伟晶岩和石英二长岩。第一期构造变形事件为NW—SE向挤压,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后,使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发生挤压变形,形成主体低角度北西倾的片麻理,局部发育同期褶皱,变形温度为450~600℃;第二期为NW—SE向伸展,大致发生在早白垩世,使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450~650℃)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南东倾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具有正断性质,后被伟晶岩脉切穿。第三期为NW—SE向伸展,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后,形成北西倾的中角度脆性正断层,断距2~10m,并使伟晶岩变形为碎裂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的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的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的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的从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的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 Ma,南缘明显的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 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的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 Ma和132 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以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的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的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的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 伸展(转折后)交替的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的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的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5Ga的基性岩床和岩墙群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与北美克拉通的裂解,说明华北克拉通曾经是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演化也应当从1.35Ga以后开始。早古生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但此时华北克拉通依然记录的是稳定沉积。该岛弧岩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通过弧-陆碰撞形式增生到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早中泥盆世期间,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年龄为410~380Ma的碱性杂岩,可能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有关。从晚石炭世(~320Ma)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之下。在相邻的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还存在向北的俯冲,形成了白音宝力道岛弧岩带。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量~250Ma以来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了这一拼合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已经出现基底结晶岩系的广泛剥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之前,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基本奠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少郎河地区发现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二长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锆石U Pb定年、主微量和锆石Hf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研究表明,这套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 527±25) Ma,属于新太古代末期。岩石整体为块状构造,局部呈似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结构,并可见暗色包体。主量元素显示其富Na和K,低P,A/CNK=0.80~0.96,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方面,富集轻稀土元素并基本无Eu异常,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P等高场强元素。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εHf(t)值在-4.0~4.8,均值为-0.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2 712~3 221 Ma,暗示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中新太古代新生下地壳熔融后结晶分异的产物。结合近年来少郎河地区新发现太古宙绿岩带和TTG岩石,提出在该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存在形式可能为一古老的微陆块。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是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华北陆块克拉通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二长花岗岩地化特征具有俯冲背景的特点,我们依然认为在新太古末期华北微陆块之间仅有有限的和小规模的弧陆或陆陆的俯冲和碰撞,与板块构造的体制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不整合覆盖着巨厚的中-新元古代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盖层,根据沉积建造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层分布小区,分别为嵩箕地层小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和熊耳山地层小区.嵩箕小区位于熊耳裂谷盆地东北缘,以硅质碎屑岩(砂岩)为主,渑池-确山地层小区位于熊耳裂谷盆地北缘,以硅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白云岩)过渡相为主,熊耳山地层小区位于熊耳裂谷盆地南缘,以碳酸盐岩为主.本文通过对三个地层小区的沉积地层剖面和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华北南缘从中元古代开始处于河流相-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从南向北,海水由深变浅.根据地层的岩性、沉积构造及其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低水位、海侵和高水位沉积体系,最大海侵时期为青白口系早期.通过对熊耳山地区的官道口群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其已有的碎屑锆石年龄和另外两个地层小区的五佛山群和汝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以及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个地层区的沉积地层在中元古代均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新元古代则可能处于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沉积盆地,这一结果表明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华北南缘可能受到秦岭造山带早期微陆块俯冲碰撞的影响,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过程.三套地层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7 Pb/206Pb年龄基本上在1600Ma左右,从而限定了其最大沉积时代不早于1600Ma.其锆石年龄大多数都分布于古元古代(1700 ~ 2400Ma),太古代的年龄极少,说明其物源区以古元古代的地质体为主,且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 1.93Ga,反映了华北南缘在~1.93Ga发生过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发生的变质作用时间(~ 1.91Ga)一致.三套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εHf(t)值变化较大(-20~ +6),表明既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也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Hf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布于2.3~3.8Ga之间,明显大于其207pb/206pb年龄,大部分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集中于2.6Ga和3.0Ga地壳演化线区域内,峰值为2.75Ga,表明2.75Ga左右是华北克拉通南缘重要的陆壳生长期.  相似文献   

14.

华北克拉通北缘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带,早白垩世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成矿带的中-东段赤峰-朝阳矿集区、五龙-猫岭矿集区、夹皮沟矿集区、老岭矿集区及附近区域。本文综述了华北北缘早白垩世金矿床的地质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早白垩世地幔组分参与金成矿的证据和过程。研究表明,华北北缘早白垩世金矿床与矿区内中-基性岩脉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金矿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碳酸盐矿物碳同位素及含金黄铁矿氦-氩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硫-铅-锶-钕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具有显著的上地幔贡献。个别金矿床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流体经历了强烈的水-岩反应,从围岩中萃取了部分硫等成矿组分。总体上,华北北缘早白垩世金矿具有基本一致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幔源岩浆对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具有重要贡献,其金成矿过程与早白垩世(140~120Ma)华北克拉通破坏及相关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严翔  陈斌  王志强  段晓侠 《岩石学报》2019,35(2):558-588
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古亚洲洋最终消减闭合的时间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区域内A型花岗岩的研究可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约束。本文详细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牛圈银矿区及其外围出露的海西期A型花岗岩和相关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及辉绿岩脉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期解释其岩石成因并讨论构造指示意义。牛圈银矿区的花岗岩主要包括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68.7±3.2Ma和254.2±2.8Ma,基性辉绿岩脉则形成于267.6±3.9Ma,与矿区早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几乎同时代或略晚。矿区两期花岗岩都具有弱过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均以高SiO2、富碱、高FeOT/(FeOT+MgO)和Ga/Al比值;贫CaO、MgO、TiO2、P2O5;富集Rb、Th、U、Y、F而亏损Ba、Sr、P、Ti、Eu等为特征,结合矿物学特征(半自形石英、他形铁质黑云母、出现条纹长石、缺乏碱性暗色矿物等)表明它们均为铝质A2型花岗岩。这也得到了较高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的支持,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分别为784~822℃(平均值805℃)和843~871℃(平均值856℃)。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暗色包体。本文认为牛圈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基底杂岩中的花岗质片麻岩为主的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数据表明,牛圈细粒钾长花岗岩与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不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而是代表两期岩浆活动,且晚期细粒钾长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地幔物质添加相对更多。通过对牛圈银矿区两期A型花岗岩的研究,结合前人关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二叠世碱性岩浆岩带的研究,本文认为华北北缘在中二叠世伊始(~270Ma)就已经发生构造体制转换并进入后造山伸展环境,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可能早于270Ma。从牛圈早期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到晚期细粒钾长花岗岩的相继侵位,伴随着更多的地幔物质的加入,其A型花岗岩特征愈发明显,指示华北北缘被破坏大陆边缘越来越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集宁地区空间上密切共生的片麻状石榴花岗岩和孔兹岩系富铝片麻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SHRIMP锆石U-Pb定年方面,在富铝片麻岩中获得了1910±10Ma和1839±13Ma变质锆石年龄,在片麻状石榴花岗岩中获得了1919±17Ma的变质重结晶锆石年龄。在石榴花岗岩的石榴石包裹体中识别出与富铝片麻岩相对应的进变质阶段(M1)和峰期阶段(M2)的矿物组合,由此确认富铝片麻岩的变质作用和导致石榴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通过对二者变质作用演化及特征变质矿物的对比,认为深熔作用主要发生在峰期后等温降压阶段(M3),石榴花岗岩中的石榴石为深熔作用过程中的残留矿物相或转熔矿物相,而石榴花岗岩则是混合有大量残留矿物相的熔体结晶的产物。对片麻状石榴花岗岩和富铝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片麻状石榴花岗岩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有十分明显的变异性。变异性表现为:1)石榴花岗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极不均匀,微量元素含量普遍低于源岩(Cs、Rb、Th、U、Nb、Ta、Zr、Hf等);2)大离子亲石元素Cs和生热元素U、Th亏损明显,Sr相对富集;3)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明显亏损;4)铕异常变化大,存在铕富集型、铕平坦型和铕亏损型共存的稀土配分曲线的岩石,这是深熔成因石榴花岗岩最突出的表现,也可能是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的主要地球化学标志。综合区域上的地质资料,认为深熔作用与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下基性岩浆底侵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崇礼—赤城地区的红旗营子(岩)群主要由变质表壳岩、晚古生代的闪长质—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变质岩残片或残块组成。利用SHRIMP和LA-ICPMS法对红旗营子(岩)群变质表壳岩的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变质表壳岩样品中除大量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锆石年龄信息外,还有许多中元古代—晚古生代的锆石,且均有晚古生代甚至早中生代的多阶段变质作用的记录。这些证据表明红旗营子(岩)群并非早前寒武纪岩石建造,而是一套晚古生代的变质杂岩。红旗营子(岩)群周围侵入体的锆石U-Pb测年表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它们与中亚造山带多阶段的俯冲、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事件相关。由于红旗营子杂岩中含有晚古生代退变榴辉岩和变质方辉橄榄岩,这可能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在晚古生代早期曾经从华北克拉通上裂开,在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下又重新拼合,红旗营子杂岩代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在晚古生代重新拼合的俯冲碰撞拼贴带。  相似文献   

18.
张士英岩体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岩石类型包括钾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和石英斑岩脉,其中只在钾长花岗岩中发育有暗色岩石包体,在包体和寄主岩中发育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岩石结构。钾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和石英斑岩脉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7.3±2.4Ma、106.7±2.5Ma和101±3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钾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为-15.96~-20.80,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1396~1643Ma,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880~2018Ma;似斑状花岗岩的锆石εHf(t)为-18.97~-22.18,tDM1为1512~1640Ma,tDM2为1925~2080Ma;除了一粒年龄为2.6Ga的锆石具有εHf(t)为-0.71、tDM1为2943Ma和tDM2为3036Ma的组成,石英斑岩的锆石εHf(t)为-23.41~-27.95,tDM1为1678~1896Ma,tDM2为2144~2330Ma。这些数据暗示,除了存在少量太古宙地壳物质的贡献外,张士英岩体的物质来源可能主要为1.9~2.3Ga期间形成的新生地壳,但也不排除古老地壳与富集地幔源混合的可能。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先存断裂带发生拉张。张士英岩体与中国东部同期岩浆活动一起可能形成于这种受断裂带控制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n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still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o few reliable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records. Here we report early Neoproterozoic dolerite sill swarms in the Laozhaishan region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CC. These sills intrude the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rocks (Wangshan, Gouhou and Shijia Formations), and are up to several hundred meters in thickness and >30 km in length. Baddeleyites separated from several representative dolerite samples show SIMS 207Pb-206Pb ages varying from 912 ± 4 Ma to 916 ± 4 Ma,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concordant zircons U-Pb age of 913 ± 10 Ma. Geochemically, the Neoproterozoic dolerite samples have relatively low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contents and show weak positive Eu anomalies. Moreover, these dolerite rocks are enriched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e.g., Rb and Ba) and som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 e.g., Nb, U, Nd, Ti, Gd) and depleted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and several HFSEs (e.g., Zr, Th), with geochemical affinities to within-plate tholeiitic basalts. The REE patterns, whole-rock εNd(t) (t = 913 Ma) values varying from −0.60 to +3.12, and in-situ εHf (t) (t = 913 Ma) values between +4.50 to +12.85 suggest that these dolerites were generated by mantle plumes, in which some enriched compon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context of assembly, growth and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together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913 Ma dolerite swarms in the NCC as well as nearly coeval rift-related magmatism recorded elsewhere on the globe such as the Congo craton and the São Francisco craton, we conclude that the NCC has involved in the evolution of Rodinia and the widespread dolerite swarms indicate the breakup of Rodinia.  相似文献   

20.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金矿集区西段,是区内典型的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也是赤峰-朝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含大量单相甲烷包裹体群的金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太古宙建平群大营子组下岩段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切层断裂中,金主要产出在蚀变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和石英脉中.根据野外观察和包裹体测温结果,将柴胡栏子金矿流体成矿过程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