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984年2—3月,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91cm反射镜的UBV测光系统和云南天文台35厘米反射镜V色测光系统,对Archer 1959年在后发座用照相方法发现的24颗变(双)星中的17颗进行了观测研究,全部没有大于0~m.07的光变,其中12颗的连续观测时间长于半个周期以上,因而至少它们不是原定周期和变幅的那种变星。其他5颗或Archer未给周期,或观测复盖不够半个周期,未能肯定。最后给出这些星和比较星的星等和色指数。  相似文献   

2.
狐狸座PU是1979年4月8日由日本东京天文台Y.Kuwano等人首先发现的一颗光度变化特殊的类新星天体.1978—79年间,梅苞在用北京天文台40/200双筒天体照相仪对这一天区的其他天体作系统观测时,同时取得了这颗星的一批照相观测资料,在获悉有关这颗星的发现报道之前,他也曾独立地发现了这颗星的光度变化(图版Ⅰ,图2),并随即用北京天文台的60/90/1800施密特望远镜有缝摄谱仪取得了该星的部分光谱资料.此外,还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远镜进行了高速光电观测.从1978年12月到1983年3月,共取得照相观测底片和光谱片200余张以及一些光电测光资料.  相似文献   

3.
天猫座 SZ 星(BD+44°1718=HD67390,ptm=9.42,ptg=9.76,F_2)的变光,早在1949年即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位天文学家,崇伦堡天文台台长霍夫迈斯特(C.Hoffmeister)所发现;苏联斯大林纳巴德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梭罗菲耶夫于1955年认为该星是大熊座 W 型食变星,随后蔡塞维奇求得该星的变光公式  相似文献   

4.
北极星拖影仪是天文宁静度观测的专用仪器。按照里克天文台(Publ.Vol.7 7P246—252 By E.A.Harlan and Merle.F.Walker)文章所提供的技术要求和数据,云南天文台台属工厂于1978年10月——1979年8月间,研制成功四台供选址用的北极星拖影仪。1979年8—9月在台内试观测后,置于滇西候选点,至今已在云南宾川二个候选点山头上,进行了四个月的拖影照相观测。目前,使用情况良好,能在北极星周日运动的各方位上,拍到清晰的北极星拖影像。  相似文献   

5.
天琴座β星是1784年英国青年人約翰古德力克(John Goodricke)所发見的食变星.它是由于两顆很接近的B型巨星互相环繞运行而构成的系統.其中两子星有貭量轉移的現象.1958年的测光和光譜观測,显示出相連續两周光曲綫极小处的寬窄,曾有显著的变化.同时星的外壳光譜线的強度,也有相应的改变. 为着进一步研究这个問題,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天文台提議世界各国天文台于1959年8月8日至9月11日从事天琴座β星的测光观測和光譜观测.从此可以获得将  相似文献   

6.
V1159 Ori是SU UMa型中ER UMa亚型激变变星,BZ UMa介于UGem型和WZ Sge型之间,但又具有SU UMa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25日,用云南天文台1米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V1159 Ori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superhump,这为superhump现象普遍存在于ER UMa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superhump周期,而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BZ UMa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superhump;两者均表明BZ UMa可能并非SUUMa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较WZ Sge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Ⅴ1159 Ori 是SU UMa 型中 ER UMa 亚型激变变星,BZ UMa 介于 U Gem 型和 WZ Sge 型之间,但又具有 SU UMa 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 25日,用云南天文台 1 米 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 Ⅴ1159 Ori 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 superhump,这为 superhump 现象普遍存在于 ER UMa 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 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 superhump 周期,而 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 BZ UMa 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 superhump;两者均表明 BZ UMa 可能并非 SU UMa 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 较 WZ Sge 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型号为XX1340三级象增强器被加装在云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20厘米导星镜上,提高了导星镜认星、导星能力。导星星等增加2.76等,可看到14.5等星(目视星等)。它可用于恒星导星及目视观测,也可以用于其它天文观测的导星及目视观测。  相似文献   

9.
利用云南天文台1m光学望远镜2000~2001年对3个GeV和/或TeV γ噪Blazar天体的观测,发现γ噪类星体PKS 1510-089在R波段有一个光变时标为41min的星等变化为2.0mag的剧烈光变,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观测到的变幅最大的一个γ噪Blazar天体短时标光变.对此光变,可估计限制光变辐射模型的一些参数,如辐射区半径R、多普勒因子δ以及吸积转化效率η等.η=59.6的值强烈预示着相对论聚束效应可较好解释γ噪Blazar天体的辐射机制.我们仔细考察了大气视宁度对光变的影响.发现对1ES 2344+514,观测到的光变与当地大气视宁度有一个弱相关,结果表明,对光变参数较小(C<5)的光变,大气视宁度引起的假光变的贡献较大,需要选择较严格的光变判据.  相似文献   

10.
食变星 RZ Cas 于1906午5月24日为缪勒(Müller)和凯泊脱(Kempt)所发现.顿根(Dugan)用目视视测计算了这颗星的第一个轨道,同时还谈到这颗星的周期变化的问题.关于周期变化的问题后来的工作者也注意到.赫弗尔(Huffer)和柯帕(Kopal)于1951年发表了他们对这颗星的光电观测结果,并给出了带有一个周期项的极小时刻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计算极小时刻和我们观测结果比较,是很符合的.(详见下文)我们对食变星 RZ Cas 于1957年11月12月间在主极小附近进行了五次观测,共得观测值137个.由于我们使用的15厘米蔡斯天体照相仪系紫外物镜,同时它的星等系统  相似文献   

11.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南天文台丽江2.4 m望远镜附加云南暗弱天体光谱成像仪(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对该双星系统的分光观测,测定了该双星系统主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发现该系统的主星表面存在着强烈的色球活动,从而证明系统的光变曲线畸变源自主星的黑子活动.使用W-D (Wilson-Devinney)程序分析上述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以及黑子参数.最后,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些目标在Gaia Data Release 2星表和Gaia early Data Release 3星表中难以确认是单星还是多星系统.  相似文献   

14.
欧南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在银河系南部观测到一颗暗星,发现它是以往测量过的金属丰度最低的恒星——仅是太阳的1/200000。该天体与大爆炸后第一代恒星的遗迹相似。  相似文献   

15.
低纬子午环于1996年7月出厂,经过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和云南天文台的有关人员共同努力,10月底完成观测室内安装后,我台子午天文研究组接手开始光、机、电联调,一年后开始取得星位置测量和各种误差测量的数据,他们采取试观测、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改调试、再试观测的过程,从1998年初起,先后取得4个阶段的试观测结果,测定精度逐次有所提高,特别是今年采取措施排除了仪器震动影响后,虽然在雨季期间云缝中进行的第四阶段观测仅取得几十颗星的观测结果,但其观测精度已接近于该仪器的应有的精…  相似文献   

16.
程控自主天文台(Robotic Autonomous Observatory,RAO)是一架能够执行各种远程观测并且能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人为协助的情况下自主适应各种变化的望远镜.使用程控自主天文台进行自主化观测,是近些年天文学观测模式新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对程控自主天文台历史、现状、应用领域等做了回顾;然后重点介绍了一套程控自主天文台软件管理系统——RTS2;在此基础上对其代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以一种小型赤道仪为实例,实现了在RTS2系统下驱动程序的设计.二次开发试验的成功为自行建设基于RTS2的程控自主天文台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耀变体在多个波段的微光变和能谱变化多年来是中外天文观测研究的热点课题.耀变体的微光变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很多源的微光变具有不同的特性,目前对其物理机制的认识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该文总结了7个目前观测最多的耀变体(3C 66A,3C 279,3C 454.3,AO 0235+164,BL Lac,OJ 287,S5 0716+714)在光学波段的微光变和能谱变化的观测历史和最新进展,并对其理论模型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我们对两种不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作了比较。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确定这种变星的脉动不稳定带的轮廓 ,我们根据 4 9颗 βCephei变星的观测资料作了统计研究。在从样本星的色指数 (B -V) ,(U -B)和视差得到它们的有效温度和光度之后 ,我们发现在赫罗图上它们大多数是位于主序带内的。而且这些样本星的质量都位于 7M⊙ 到 30M⊙ 之间。和理论模型的比较表明我们提出的具有光度上边界和红蓝边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跟观测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以致使用最大的望远镜观测,看到的也不过是些光点。尽管如此,天文学家还是有办法测定恒星的"腰围"。方法之一是在恒星被月亮或某些天体(如小行星)所掩蔽时,根据星光强度变化的规律,求出被掩恒星的角直径,然后再通过已知的距离即可得到该星的真直径。毕宿五,即金牛座α星,其视差为0″.048,距离我们68光年,由于它在天空的位置离月亮的视路径不远,因而造成它常被月亮所掩蔽。毕宿五是一颗巨星,真直径很大,又距离我们相当近,所以它的视角直径应是恒星中最大的一个。美国衣阿华州大学欧文·菲克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比费  相似文献   

20.
模拟研究卫-卫跟踪中星间隔的选择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两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了低轨卫星在做卫-卫跟踪(SST)观测时,星间隔的选择问题.1)用地球重力位系数作为扰动量,比较该扰动引起的不同间隔的SST星间距离和速度变化大小.2)用随机误差为1μm/s的星间速度变化作为模拟观测量,恢复不同间隔的地球重力位系数,并做精度评估.两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SST间隔对求解重力场有利,但无限制增大无实际意义,对于选定高度为420km卫星,在作SST观测时,星间隔不宜超过690km,此模拟方法及结果对我国确定重力卫星指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