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学地理学是晚近诞生于苏联的一门新科学,它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和B.B.杜库恰耶夫(Докучасв)、в.И.维尔纳茨基(вернадский)、A.E.费尔斯曼(ферсман)、А.П.维诺格拉多夫(виноградов),特别是В.В.波雷诺  相似文献   

2.
化学地理学是晚近诞生于苏联的一门新科学,它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和B.B.杜库恰耶夫(Докучасв)、в.И.维尔纳茨基(вернадский)、A.E.费尔斯曼(ферсман)、А.П.维诺格拉多夫(виноградов),特别是В.В.波雷诺  相似文献   

3.
热核造成的人类自我毁灭危险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最为复杂的则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矛盾的加剧而形成的全球性问题。在所有的地球系统中,作为地质力量的社会活动表现的尤为突出(В.И.韦尔纳茨基语)。由于人为压力的加剧,所有地球系统都在退化,产量减少、自我恢复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В.Н.苏卡乔夫(В.Н.Сукачев)院士所建议的生物地理羣落学(биогеоценология)现在在苏联受到地理学以及邻近科学的很大注意,大家认为这是研究自然界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В.Н.苏卡乔夫(В.Н.Сукачев)院士所建议的生物地理羣落学(биогеоценология)现在在苏联受到地理学以及邻近科学的很大注意,大家认为这是研究自然界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生态系统模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汉勤 《地理学报》2002,57(4):379-388
陆地生物圈是一个通过能量,水及各个化学要素与大气及物理气候系统进行交换而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由于生物圈平衡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模式-生物圈动态模式,用来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评价和预测陆地生物圈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的目的是模拟自然和人类活动扰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以及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能量,水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生物圈动态模式的关键差距并不在于我们没有构建模式源代码的能力,而在于不能很好地描述经验与构建模式所应用的要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缺乏构模式所必需的数,以及对陆地生态系统复杂机理的认识尚不完整,对如何提高和扩展我们已有的知识以及如何对模式进行验证缺乏了解。数据,模式结构,参数库和预测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推动生物圈动态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一、森林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的形成是宇宙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地体因素(包括陆地和海洋)和生物因素(生物圈等)对于大气系统的作用和复杂反馈的结果。在生物因素中,森林无疑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森林生物量约为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90%,净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  相似文献   

8.
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梁进社  王旻 《地理科学》2002,22(6):649-654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涉及的因素多,使获取动态研究研究所需的资料十分困难,所以,用少数几个主要因素定量地表达其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前人的成果,即以人口表示的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建成区面积表示的位序-规模法则出发,绽绎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呈异速增长。这意味着,如果把整个城市看成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作为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这两个重要变量,就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两个器官,他们的增长率是成比例的。还通过这个关系建立了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市场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学模式。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证明了这两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9.
1.关于景观成分和因素的现代概念在一些地理学著作中,景观“成分”概念不拘形式,可以较灵活地加以解释。例如,З.聂弗把景观成分理解为客体的组分,这些客体的形状、大小和成分可以是各级数值。许多研究人员把景观成分说成是物质比较均匀的个别圈层。另一些赞成 B.B.迹库恰耶夫说法的学者们认为,景观成分是岩石和矿物、空气、水、动物界和植物界。B.C.普列奥布拉任斯丛及其合作者则企图在这些观点之间找到一种拆衷观点。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认为,景观成分是“地理壳中某些圈层的区段: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区分布圈”。另一种消除分岐的观点认为,各地理圈层(地壳、水圈、对流层和生物圈)是地理壳的成分,而岩石和土壤、水、空气、植被和动物界则是景观成分。  相似文献   

10.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的核心项目“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AHC)”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对 BAHC计划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结合当前 BAHC计划的研究动态 ,对未来的 BAHC研究新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艾比湖入湖水量与河川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径流的年内分配对工农业用水关系密切,对进入艾比湖水量的多寡和水域面积的大小影响很大.过去,一般用各月或四季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河川径流年内的分配的表示方法。但这个方法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北京地理研究所汤奇成及长江流域规划办杨远东等人提出用集中度(Cn)和集中期(D)来表示径流年内分配的方法。笔者认为更能准确表示河川上、中、下游径流的滞后现象和径流年内分配对入湖水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人类已经并还在不断地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他们当地的居住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均是全球性的并融惯于支撑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中。当然,这些变化随着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反馈而潜在地引发气候变化(Henderson-SellerS)。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1983年筹备组织的以全球变化为中心的国际合作研究,并于1986年9月ICSU第21届大会上获得通过。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IGBP研讨会,并酝酿在我国建立组织的问题。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教授指出:IGBP是一个整个地球系统及其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为对象,研究发生在该系统内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循环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IGBP核心计划之一的水循环与生物圈相互作用(BAHC)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课题。本文从森林水文生态、山坡水文学、防护林水土保持效益、水生生态系统净化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在水循环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指出了从水循环的生物过程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安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战略问题,探讨东西部协调发展模式和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管理方略时必须解决的有关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力机制与联动关系 地球陆地上或土地上覆盖物及其变化乃众多全球环境变化的生物物理过程的核心。土地覆盖是地球表面及近地表的生物物理状态。土地覆盖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现实的和潜在的原有生产率、土壤质量以及径流和沉积速度中的种种变化。土地覆盖物以及其中的变化是大部分维持生物圈和地圈的原料及能量流的源泉和渊薮,包括少量的气体散逸和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16.
文献所给计算蒸发力E_0的М·И·Будыко公式为:E_0=ρD(q_s-q'_a),(1)其中,ρ为空气密度,D为外扩散系数,q_s为与蒸发面温度T_s相应的饱和比湿,q'_a为空气的实际比湿.由方程R_0-Q=L_ρD(q_s-q'_a)+(4δσT_a~3+ρC_pD)(T_s-T_a)(2)解得.其中,R_0表示据气温算出有效辐射时所得的蒸发面湿润状况下的辐射平衡值,Q表示蒸发面与其下层土壤间的热交换量,δ是灰体辐射系数,σ是史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相似文献   

17.
孟庆亮 《地理教学》2010,(19):20-21
地壳物质及其循环运动是地理高考大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岩石和地质事件发生顺序和过程过于抽象,难以形象思维,是难点。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岩石和地质事件间的四类关系,即“地质关系”,可推测整个岩石和地质事件的形成过程,为解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В.Н.苏卡切夫院士是苏联最卓越的地植物学家,全苏联地理学会名誉学会名誉会员、全苏植物学会会工、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所长,曾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多年。他于今年2月14日率领了一个考察团,包括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所长Н.Е.卡班诺夫教授、研究员Н.В.德里斯、В.А班日诺夫同志来我国西南和华南考察,先后共历两月,于4月13日返苏。考察期间到过四川、云南、广东和海南岛各地。在旅途中和在北京期间,曾就地植物学、森林学、自然区划,综合考察有关问题,以无国科学工作者做过多次有系统的报告和谈话。现在我们将这些报告和谈话中有关地植物学的部分综合整理出来,供给这方面有关的同志们参考。这些报告和谈话都是由林业部毕国昌同导口译和我们笔记的,在翻译笔记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错误,稿成又未能经苏卡切夫院士等校阅,有错误的地方当由译者和笔记整理者负责。苏卡切夫院士不但在科学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无微不至地帮助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遇事与同志们商量、谦虚诚朴的民主作风,他的认真细微、处处从具体情况出发的科学的态度,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尤其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不辞劳苦地跋涉长途,进行考察,这  相似文献   

19.
В.Н.苏卡切夫院士是苏联最卓越的地植物学家,全苏联地理学会名誉学会名誉会员、全苏植物学会会工、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所长,曾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多年。他于今年2月14日率领了一个考察团,包括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所长Н.Е.卡班诺夫教授、研究员Н.В.德里斯、В.А班日诺夫同志来我国西南和华南考察,先后共历两月,于4月13日返苏。考察期间到过四川、云南、广东和海南岛各地。在旅途中和在北京期间,曾就地植物学、森林学、自然区划,综合考察有关问题,以无国科学工作者做过多次有系统的报告和谈话。现在我们将这些报告和谈话中有关地植物学的部分综合整理出来,供给这方面有关的同志们参考。这些报告和谈话都是由林业部毕国昌同导口译和我们笔记的,在翻译笔记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错误,稿成又未能经苏卡切夫院士等校阅,有错误的地方当由译者和笔记整理者负责。苏卡切夫院士不但在科学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无微不至地帮助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遇事与同志们商量、谦虚诚朴的民主作风,他的认真细微、处处从具体情况出发的科学的态度,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尤其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不辞劳苦地跋涉长途,进行考察,这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成为我国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如何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快速演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其认定的保护区开展评估已有多年,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知之甚少。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方式与过程、特点,提出了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后如何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的3点启示:1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必需转型到重建设和保护成效的新阶段;2对保护对象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提高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3要特别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