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及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它东邻台湾、菲律宾群岛,西界中南半岛,北靠华南大陆,南至加里曼丹岛,面积约350x104km2,约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经济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海与台湾、菲律宾岛弧-海沟构成酉太平洋边缘最完整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既具有西太平洋边缘沟-弧-盆构造体系的同一性,又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因此,研究台湾-菲律宾及南海沟-弧-盆构造体系,对深入了解和认识西太平洋边缘沟-弧-盆构造体系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2年5月和9月,韩国仁荷大学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1992年9-10月在南海调查所获资料及双方过去积累的多年资料进行多学科研究。首次编绘出潮能分布图和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图,取得的新进展和结果烛海洋学研究,资料开发和渔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飞柔鱼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斜坡海域,在水深400-599m海域栖息密度较高,用深海拖虾网捕捞,5-6月份密度指数较高,白昼的密度指数高于液晚,估算调查区内的资源量超过550t,产卵期为6-10月,营养成分测定表明,它是值得开发利用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我国海洋渔业管理进入全面有序的管理时代。文章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产量主要来自刺网,占累计总产量的72.90%。剩余产量模型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68 632.99~31 0518.85 t,平均为251 765.59 t。2017年实施最严格的休渔制度后,当年的捕捞努力量投入和渔业产量均未超过最适值,当前总可捕量可设为158 515 t。文章研究结果可为该鱼种限额捕捞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渔业与埃尔—尼诺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尔-尼诺事件,不仅仅是海洋与气象的理论问题,而且已成为有商业价值的经济问题。在渔业部门已将它作为渔业管理的参数之一。本文简略地介绍埃尔-尼诺与渔业关系;而且用中国南海西沙气象台32年的资料,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建立预报埃尔-尼诺方程。这种预报方法,便于渔业部门使用,也是一种补充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部海域油气勘探可喜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去年在我国南海西部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莺歌海盆地自营勘探的南海乐东22-1天然气田,获得了新的发现,现已基本探明天然气储量在400亿m3。重新评价的南海东方1-1天然气田,新增天然...  相似文献   

7.
刍议南海渔业及渔业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复杂而多样的生境是孕育南海土类生物高度多样性的有利条件。南海海区与我国濒临的其它海区相比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占绝对优势,350万平方公里的复杂海城为繁杂的物种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栖身之地,温度、盐度及海流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渔区。随着科技的发展,捕捞工具和功能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南海渔业区划已难以适应渔业现代化的需要。鉴于此,本文从海洋学、渔业捕捞以及海域管理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渔业区划。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钻获高产油气井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日前在我国南海北部湾盆地钻获一口高产石油天然气井、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680m3,日产天然气9.5万m3.该油气井命名为南海北部湾涠10-3西-1井,它距离现在正在开采的南海北部湾涠10-3油田、涠1...  相似文献   

9.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10.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其永  张雅芝 《海洋学报》1983,5(3):349-362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台湾浅滩、南海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沿岸,为我国东南沿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几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北部湾和南海北部沿岸二长棘鲷资源严重衰退,唯独台湾浅滩地形复杂,底拖网不易作业,二长棘鲷资源却受到自然保护.在闽南-台湾浅滩底拖网渔获中,二长棘鲷仍然是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 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 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 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鉴定黄海、渤海软体动物前鳃类时,发现了塔螺科(Turridae) 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菲律宾海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或沉积环境;南海北部放射虫丰度非常高且罩笼虫目占据较大优势,表明...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秋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和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9月到10月间在南海北部海区对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期运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监测对象,估计了该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的水平。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纤毛虫群体中以多膜纲寡毛目为主,有16种,其中寡毛亚目纤毛虫4种,砂壳亚目纤毛虫11种。各站纤毛虫丰度比较低,在9~102ind/m3之间。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k)在0.03/d~2.13/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在0.01/d~1.06/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Pi)在0.089%~65.23%之间,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Pp)在33.63%~86.04%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受其丰度的影响,同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显示,在南海北部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在初级生产力传递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能量色散X荧光衍射仪(EDXRF)对3种南海潮间带海绵: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Lindgren)、澳大利亚厚皮海绵Craniella australiensis (Carter)和多皱软海绵Halichondria hugosa (Ridley&Dendy)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两种黄海潮间带海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绵体内的元素组成受种属差异的影响较大,溴元素的含量可能同一定的活性物质产生相关。另外,不同海绵具有骨针形态的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内部合成机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7.
近45 年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崇伟  李训强  潘静 《海洋科学》2012,36(6):101-104
利用 ERA-40海表10 m 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简称 WW3),得到南海–北印度洋1957年9月~2002年8月的海浪资料,计算该海域的波浪能,分析波浪能流密度的四季分布特征、不同能级出现的频率及波浪能流密度的稳定性,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选址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南海–北印度洋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波浪能:(1)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2 kW/m 以上,大值区位于南海、孟加拉湾、索马里附近海域.(2)南海–北印度洋海域波浪能流密度大于2 kW/m 和大于4 kW/m 出现的频率都较高.(3)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流密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春季、秋季、冬季的稳定性好于夏季,南海的稳定性好于北印度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9.
1988-2010年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郑崇伟  苏勤  刘铁军 《海洋学报》2013,35(3):104-111
基于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CCMP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得到中国海域域198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海浪场。从提高波浪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定义了波浪能资源开发的有效时间,综合考虑波浪能流密度的大小、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的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变异系数)、SWH和能流密度的变化趋势、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等方面,对中国海域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南海北部四季皆为能流密度的大值区,各个季节基本都在8 kW/m以上,秋冬两季更是高达20 kW/m以上。(2)东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频率较高。(3)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在1月最好,4月和10月次之,7月最差;南海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好于其余海域,其中又以南海北部海域的稳定性最好。(4)中国海域域大部分海域单位面积的波浪能总储量在2×104 kW·h/m以上,高值中心分布于南海北部海域,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基本一致。(5)我国大部分海域的SWH和波浪能流密度呈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SWH的递增趋势为0.5~2.5 cm/a,能流密度的递增趋势为0.05~0.55 kW/(m·a)。(6)我国大部分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波浪能资源,其中南海北部、台湾以东洋面及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为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南海浮游桡足类研究的第二部分,使用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南海进行海洋调查所采得的标本,共报告哲水蚤目31种,其中属于真刺水蚤科Euchaetidae者共2属8种,属于角水蚤科Pontellidae者共5属23种。这些种大多数在我国东海和黄海南部都有分布,在角水蚤科中我们发现了1个新种,这两个科中各有1种为国内初次记录。本文除对新种加以描述之外,对新记录只记一些要点,或与近似种作了一些比较。此外,还有两种真剌水蚤和1种简角水蚤的雄性标本,过去在我国东海和黄海均未采得,而今在南海已经找到,故借此一并加以补充,以资鉴别。最后对这两科桡足类的地理分布作了概括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