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1997年实施的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挖河对河道冲淤变化及水面线调整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时段和一定河段内,挖河对于减少河道淤积及降低洪水位都有较好效果。对挖沙减淤效果的基本概念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指出原状土与散粒体的起动流速、输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与天然河道动床模型设计方法有所区别,也复杂得多。提出了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泰州引江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论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认为该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钟立君 《地下水》2020,(1):287-289
城市发展对宜居环境和河道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财产和城市安全中河道防洪工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合理的设计理念,如何一体化设计城市河道景观和防洪体系,可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安全发展和合理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以葫芦岛市绥中县六股河防洪工程为例,结合河道治理实际情况,研究城市河道一体化景观与防洪设计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河道防洪能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总体而言,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河道防洪,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可为河道景观建设、生态改造及防洪安全提供基础依据,保证绥中县居民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书山 《地下水》2020,(2):232-233+247
结合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对鞍山地区某河道整治工程前后的流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可较好的表征河道整治前后的流态影响。断面计算流速与实测流速之间的误差绝对值在0. 27~2. 07m3/s之间,水位计算误差在之间0. 03~0. 41 m之间,可满足流态计算规范精度。河道整治后,断面平均流速得到有效控制,过流能力显著提升,利用区域防洪安全。研究成果为河道整治前后流态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润  闫澍旺  朱平 《岩土力学》2006,27(11):1977-1982
贝壳堤是天然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构成堤体的贝壳砂层具有渗透性大、结构性差、易风化、稳定性低等特点,在这样的土层中开挖展示剖面,既要满足堤体的稳定性要求,又要保证其参观展示效果。通过多方面理论和试验研究,确定采用化学灌浆法对其进行加固,并通过现场动力触探、室内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验证了加固效果及其在施工期、使用期,特别是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灌浆加固法可以在满足贝壳堤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保证其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
鲍家火山盆地产出的铀矿以埋藏浅、品位富、易浸出为特征,经济可采。其铀矿化受构造、岩层双重控制,并与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地区各岩类的电性特征和激电、径迹测量成果分析,认为极化率(ηs)与径迹的复合异常与深部铀矿化密切相关,能够较好的反映深部铀成矿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速滑坡岩体碰撞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力学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型高速滑坡岩体与阻挡山体的碰撞过程,得出了碰撞后滑坡岩体的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关系式;通过碰撞试验研究了滑坡岩体碰撞解体后的加速运动效应,得出了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远程活动阶段碎屑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弯曲流单期河道内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所形成的天然渗流屏障是影响剩余油赋存的主控因素, 其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分布规模小、井间不易追踪对比、研究难度和所需资料要求程度较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制约着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因此, 本文试图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资料, 在废弃河道和点坝砂体的识别、恢复、河工参数的拟合和估算等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判别点坝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和倾角, 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点坝地质概念模型, 从单一期河道内多个点坝中, 将属于同期的侧积体识别出来, 然后进行编号组合, 按照河道蛇曲化的规律进行过程分析和再现其沉积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实现了从成因过程学角度来解释点坝内部建筑结构及其空间叠置规律问题, 使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 而是注重从成因、过程视角去恢复和重建曲流河道历史演化过程, 使曲流点坝内部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结果将更合理、更可信, 并有效指导了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的预测和挖潜。  相似文献   

9.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同时考察源岩中有机质因生、排烃而损失和无机质因成岩作用而失重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地史过程中,随有机质类型、初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排烃效率的改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恢复系数及生烃潜力损失率的可能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地史过程中,有机质生烃潜力和有机质丰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源岩的生、排烃效率,对性质偏差的有机质,有机质的实测丰度随演化程度的增高不降反升;而对位于高成熟阶段的优质有机质,有机碳的恢复系数可达2以上;随有机质类型变好和成熟度升高,生烃潜力损失率增高;一般情况下,有机质生烃潜力的恢复幅度比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大得多。  相似文献   

10.
考虑时变影响的拱坝坝肩空间变形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东健  李凤珍 《岩土力学》2009,30(5):1441-1445
坝肩变形是拱坝坝肩稳定状态的综合反映,在运行期呈小变形变化,监测点测值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同时影响拱坝坝肩变形的各种因素具有时变性。通过融合统计回归和多层递阶方法的特点,建立了反映变形场空间和时变特性的空间时变分析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实用有效,预测精度高。考虑时变影响可以提高拱坝坝肩空间变形场的预测能力,对监控拱坝坝肩的实际工作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旭群  杨光华  陈锐  温勇  张玉成 《岩土力学》2015,36(Z1):357-361
通过现场4桩大压板静载试验,布置土压力盒,测定并分析C桩(刚性桩)桩顶、M桩(亚刚性桩)桩顶和桩间土体应力,计算桩(C桩+M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CM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过程中桩、土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不同垫层厚度,对比大压板试验P-S曲线,结合单桩静载试验,分析CM桩复合地基垫层的破坏模式及垫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M桩复合地基工作时C桩桩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C桩桩土应力比大于10,M桩桩土应力比小于10;随着试验加载,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C桩桩土应力比增大幅度大于M桩;在复合地基设计荷载条件下,桩土荷载分担比接近6:3:1;将M桩和桩间土体视为一整体,即地基处理后相对于C桩的“桩间土”,则桩土荷载分担比为6:4,设计较为合理;随着垫层厚度增大,CM桩复合地基沉降值增大;当C桩成桩质量较好时,垫层破坏模式为C桩桩顶刺入破坏,试验时应合理选取褥垫层的材料和厚度。  相似文献   

12.
膨胀性泥岩应力-应变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应变控制式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膨胀性泥岩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强度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膨胀性泥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软化型,泥岩中的裂隙结构面等是影响泥岩强度的重要因素,说明了膨胀性泥岩不同的破坏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还说明了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以及残余强度比是随围压的变化而变化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分为3个阶段。通过控制不同的剪切速率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和分析了应变率对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变化特性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增钊 《地下水》2006,28(5):92-95
本文简要叙述了2005年三门峡水库的来水来沙情况,对库区淤积和渭河下游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防汛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玲玲 《中国岩溶》2019,38(2):265-268
文章对石膏原岩在静水溶蚀条件下的时间-温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从微观角度对石膏岩溶蚀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试验发现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溶蚀时间的延长,石膏岩溶蚀破坏加剧。具体表现为:石膏岩失重率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而增大,溶蚀速率均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中Ca2+浓度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而增大,Ca2+浓度增长速率均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Fick扩散及溶胀应力是石膏岩溶蚀破坏的主要原因。静水溶蚀条件下,石膏原岩主要溶蚀破坏形式为:溶胀裂缝、柱状劈裂及片状剥离。  相似文献   

15.
冯德銮  房营光 《岩土力学》2015,36(Z2):81-88
土体是一种颗粒物质,其强度与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颗粒尺度效应。根据土体颗粒间的连结性状和微重比,将土颗粒划分为基体颗粒与加强颗粒。构建了反映土体内部材料信息和颗粒特征信息的土体胞元,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建立可以描述土体颗粒尺度效应的土体胞元模型。设计一系列饱和重塑土的直接快剪试验以研究土体直剪力学特性的颗粒尺度效应,并定量计算了土体胞元模型的应变梯度和內禀尺度等微细观计算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剪切屈服应力随加强颗粒体积比和平均应变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加强颗粒体积比呈近似线性关系,与平均应变梯度呈抛物线关系;加强颗粒粒径对土体的剪切屈服应力影响不明显。土体剪切屈服应力的试验结果与土体胞元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郭林坪  孔令伟  徐超  杨爱武 《岩土力学》2018,39(Z1):175-180
厦门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颗分试验表明其粒度呈“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级配较独特。孔隙比等物性指标与压缩模量等设计中常用指标定量关联性不强,离散性大且没有明显规律。结合厦门地铁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通过粒间状态参量、级配控制模式确定所研究土体的关键物理状态参量,分析该参量与岩土工程设计中常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引入Thevanayagam提出的粒间孔隙比作为参变量,压缩模量随粒间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建立了估计残积砾质黏性土、残积砂质黏性土压缩模量的经验公式。级配控制模式下的特征粒径比可以作为估计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关键参变量,黏聚力随特征粒径比的增大而增大,内摩擦角随特征粒径比的增大而减小,且线性相关性较好。文中建立的预测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指标经验公式,可供厦门地区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