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即可缓解蒽胁迫对微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久效磷的毒性胁迫下,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严重地受到了抑制(其72h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46mg/L和9.74mg/L),藻细胞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间的平衡被打破。在自由基过量产生的同时,伴随有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与藻细胞清除自由基有关的二种关键性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作者认为自由基参加了久效磷对藻细胞的伤害。POD和SOD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硫磷农药对4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bbing(1982)认为,毒物在低浓度下对微藻有“毒物兴奋效应”或“毒物刺激作用”(Hormesis)。这一“毒物兴奋效应”在其他污染物的实验中也发现过,如石油、锌、镉等在低浓度下对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光合速率均显示促进作用[1]。在前期工作[2~5]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硫磷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这对进一步阐明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机制,保护海洋环境有重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藻种选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藻类实验室提供的4种海洋微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ng)、金藻(Isochrysisgalbana)、盐藻(Dunaliellasp.)…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有机磷农药-久效磷的胁迫下,叉鞭金藻细胞内产生了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研究表明,此类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是一类对高温敏感,具较强的热稳定性物质。它可能是通过减弱由POD催化合成的反应初始产物的稳定性来体现其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蒽与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新月菱形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浓度不同粒径TiO2颗粒(21nm、60nm和400nm)对海洋微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初步探讨了TiO2颗粒对海洋微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mg/L 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强,第48h、72h、96h呈现出显著的纳米效应。TiO2颗粒可以诱导藻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加,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新月菱形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应激响应,以清除过量的ROS,但剩余的ROS对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导致MDA含量升高,并且纳米级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的氧化损伤大于微米级颗粒。在不同粒径TiO2颗粒的胁迫下,藻细胞SOD和CAT活性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为开展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丁基锡(包括三丁基锡氧化物TBTO和三丁基锡氟化物TBTF)、三苯基锡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限制海洋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存活。一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BTO、TBTF、三苯基锡对三角褐指藻具有强毒性,其72小时半致死浓度EC 50分别为TBTO,0.83μg/dm~3TBTF,1.09μg/dm~3;三苯基锡,0.93μg/dm~3。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2',3,4,4',5'-六氯联苯(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PCB_(138)对两种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微藻对PCB_(138)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抑制质量浓度(96hEC_(50))分别为0.057 mg/和0.354 mg/L,与亚心形扁藻相比,牟氏角毛藻对PCB_(138)更敏感,耐受性更差;低浓度的PCB_(138)对两种微藻SOD酶活性有诱导作用,但当PCB_(138)浓度过高时,SOD酶活性下降;两种微藻对PCB_(138)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牟氏角毛藻中富集的PCB_(138)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亚心形扁藻中PCB_(138)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进入到水环境中,其毒性效应及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人工纳米材料对微藻的单一毒性、复合毒性及致毒机理,并对未来人工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青岛大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s) ,球等鞭金藻 870 1 (Isochrysis galbana870 1 )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指数法 ,比较了 3种多环芳烃 ,蒽 (anthracene) ,并 [a]芘 (benzo[a] pyrene)及 1 ,2 -苯并蒽 (1 ,2 - benzonthracene)单剂和混剂对青岛大扁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对青岛大扁藻 ,胁迫 72 h,蒽与苯并 [a]芘的联合及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蒽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及蒽 ,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拮抗作用。对球等鞭金藻 870 1胁迫 72 h,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其它联合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应用同位素标志法 ,研究了 UV- B辐射增强对三角褐指藻、扁藻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角褐指藻对 UV- B辐射增强的耐受性高于扁藻 ;UV- B辐射增强抑制扁藻的生长和 DNA的合成 ;低剂量的 UV- B辐射刺激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 DNA的合成 ;高剂量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同时 ,随着 UV- B辐射的增强 ,2种海洋微藻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度下降 ,其中扁藻合成速度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三角褐指藻 ,表明三角褐指藻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对 UV- 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低于扁藻。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铜(Cu2+)、镉(Cd2+)和锌(Zn2+)3种重金属离子对2种海洋饵料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和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8701))的急性毒性效应,分析其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微藻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在实验浓度范围内,2种微藻的种群增长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急性胁迫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微藻的相对增长率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通过比较2种微藻的48hEC50和96h-EC50发现: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程度为Cu2+Cd2+Zn2+,等鞭金藻8701对重金属胁迫的敏感性高于青岛大扁藻。2种微藻的亚显微结构观察显示,二者的膜结构及细胞核对Cu2+胁迫并不太敏感;与对照组相比等鞭金藻8701的色素体及贮能物质受影响较严重,而青岛大扁藻的叶绿体及淀粉粒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For most aquacultured animals,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f marine microalgae have the effects of raising their rates of hatchability, survival and growth and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cultured animals such as fish and shrimp. Japanese and ROK scholars have reported that the algal powder added into the fish and shrimp bait may act as coagulating and anti-collapsing agents, and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if it is used in the water lacking minerals and vitamins[1]. Japanese scholars have p…  相似文献   

14.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相似文献   

15.
链霉素对海洋微藻的毒物刺激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用链霉素对六种海洋微藻进行实验 ,发现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对链霉素具有抗性。其中只有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在实验范围内 (0~ 50 0 mg/ L)测到了 72 h的半抑制浓度 ,EC50 分别为346 mg/ L和 4 4 5mg/ L。其它四种均未测到。而且当链霉素浓度为 30 mg/ L时 ,对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具有生长刺激效应 ,即毒物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phthalates and ocean algae based on the standard appraisal method of chemical medicine for algae toxic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on the toxic effects of dimethyl (o-) phthalate (DMP), diethyl (o-) phthalate (DEP), dibutyl (o-) phthalate (DBP) on ocean algae, the 50 %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the three substances in 48 h and 96 h for plaeodectylum tricornutum, platymonas sp, isochrysis galbana,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is obtained. Tolerance limits of the above ocean algae of DMP, DEP, and DB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几种石油烃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考察了苯、甲苯、萘、菲和原油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苯、甲苯、萘、菲和原油对斑马鱼的96h半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49.24、75.17、33.95、36.71和59.71mg·L-1。根据鱼类毒性分级标准,5种试剂均属于中毒物质,毒性大小顺序为萘菲苯原油甲苯。在试验过程中中毒个体均出现身体失衡,无序游动,侧游仰游等症状。经过进一步的毒性机理分析得出,各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不尽相同,毒性大小各异。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