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承阳  赵赛生 《水文》1997,(5):60-61
对水文缆道循回绞车设计方法的改进1现行水文缆道循回绞车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水文缆道的水平运行驱动设备———水文缆道循回绞车(以下简称绞车)的设计方法,目前大多沿用《水文缆道》和《水文缆道测验规范》中介绍的方法。即为保证循回牵引索不在驱动轮上“打滑”,而...  相似文献   

2.
程进豪  安连华 《水文》1996,(2):63-64
一种水文缆道主索保护装置程进豪,安连华,张广海(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1问题的提出水文缆道是一种重要的测量过河设备。目前,我国已有各种水文缆道(包括吊船过河缆道、自动化缆道、水文缆车等)近3000座,在水文测验中起了重大作用,它不仅减轻了劳...  相似文献   

3.
梁国华  章树安 《水文》1997,(5):45-48
自70年代以来,水文缆道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测流设施,但大部分已年久失修,技术落后,亟待更新改造,本文回顾了我国水文缆道发展历程,总结了水文缆道技术经验,根据多年来研究成功的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提出了水文缆道更新改造的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4.
水文缆道信号传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戴建国 《水文》2001,21(4):22-25
利用缆道回路传递流速,水面、河底、采样等多信号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文缆道测验技术的发展,根据近期研制的全自动水文缆道测流系统和近20多年的缆道测验实践,提出了缆道的交流等效概念和多信号的产生与传输以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水文缆道已发展成为水文测站的重要测验设施,水文绞车是缆道的关键设备。为了适应我省缆道建设的需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1977年9月至1979年4月,我省研制、批量生产了甘SW78型水文绞车。经实际使用检验,造价低,成效较好,基本满足了当前测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袁启业 《水文》1996,(1):38-39
双循回式电动水文缆道简介袁启业(云南省水文总站昭通分站)1前言开口式缆道是当前水文缆道的一种主要型式,实践证明它存在着铅鱼沉水能力差、受循回索(工作索)张力钳制等问题。铅鱼选配重依跨度而定,《水文缆道测验规范》规定:G≥(5~9)q'L(G-铅鱼重,...  相似文献   

7.
吴煦廉  范向阳 《水文》1996,(1):40-43
介绍了应用计算机设计水文缆道的方法,编程的基本思路,程序框图,内容及其操作运算特点等。  相似文献   

8.
游立潜  谷源泽 《水文》1995,(6):57-58
多用水文缆道简介游立潜,谷源泽,李庆金(黄委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l前言目前,不少水文站为满足不同时期测报工作的需要,在测验河段内分别架设吊船缆道、水文缆车、流速仪缆道等几种类型缆道,既不经济,又加大了养护维修的工作量,同时有些位于城市的测站,往往难以...  相似文献   

9.
黎敏仁  熊新保 《水文》1992,(2):39-42
一、概述ZC-1微机水文缆道自动测验系统(以下简称ZC-1系统),是以TP-801单板微型计算机为中心的水文缆道测验自动控制系统。凡具有水文缆道测验能力的水文测站,配上ZC-1系统,不用改换原有的缆道设备,在保留原有测验方法的同时,实现流量的全自动测验和不  相似文献   

10.
李里  范宏 《水文》1995,(5):41-44
STD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在水文缆道上的应用李里,范宏,夏初旭(辽宁省水文总站)STD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是航天部502所研制的,它具有小型化、模块化、组合化、标准化的特点。从1990年开始,我们将其用在铁岭水文站作为测流缆道运行的控制主机,实现了缆道测...  相似文献   

11.
赵长军  董雯  于发强 《水文》2011,31(2):72-74
使用缆道或测船测流,经常用到水深计数器,然而购买水深计数器价格较高。制作电子水深计数器技术又复杂,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到。介绍一种小型计算器改制水深计数器,不仅价格便宜,改制技术又比较简单,稍懂一点专业技术人员都能改制。该计数器装置使用干电池或充电电池供电,特别适用于没有交流电源供电的地方测量水深。  相似文献   

12.
权威  汪隆德  王非非 《水文》2014,34(4):68-70
传统水文缆道使用"有线"或"无线"回路进行流速信号传输,但是这两种回路都存在结构复杂、电参数不稳定等固有缺点,所以造成传输不稳定、故障排查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测流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提出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使用无线数传电台建立传输信道来进行流速信号传输,经过实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二线能坡法流量测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珊珊  潘卉  王光磊 《水文》2015,35(6):87-89
介绍了二线能坡法流量测验方法、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以湖北省高坝洲水文站二线能坡法测流应用为实例,通过水文缆道实测流量成果对比统计分析误差,表明二线能坡法流量测验的各项误差指标均符合规范允许指标。采用能坡法在线测流系统,是解决水流条件复杂或受涉水工程严重影响的河(渠)流量测验理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水文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水文工作经历了迅速发展、曲折前进,改革开放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水文工作在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水文分析计算和水资源评价,水文科学研究,水文教育,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诸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国水文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后必须有新的发展,以满足新的迫切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兴中 《铀矿地质》1990,6(4):243-247
本文介绍了3种适用于勘探施工的架空索道运输方法,同时还叙述了索道的线路选择与架设技术及采用火箭布放索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汛期控制水位及运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  郭生练 《水科学进展》1990,31(4):473-480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陆续建成投运,三峡水库的水文情势和功能需求与设计条件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仍维持固定的汛限水位运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本文通过辨析三峡水库设计阶段汛限水位的设置条件,挖掘流域洪水特性和洪水遭遇规律,论证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设计推求的汛限水位145 m的适用条件是应对流域性大洪水,而流域性洪水发生概率小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水文水情分析提前预判。② 根据流域洪水类型、洪水分期和遭遇规律,预判发生区域性大洪水时,三峡水库6月初至梅雨期结束汛限水位按145 m设置,从梅雨期结束后逐渐提高水位,8月20日后过渡到155 m。③ 在考虑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气象水文预报的配合下,正常年份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155 m上下浮动,并考虑提前蓄水。④ 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不会增加防洪风险和库区淤积风险,对中下游江湖关系和水文情势有利,可显著提高发电、航运、生态保护和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王俊  郭生练 《水科学进展》2020,31(4):473-480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陆续建成投运,三峡水库的水文情势和功能需求与设计条件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仍维持固定的汛限水位运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本文通过辨析三峡水库设计阶段汛限水位的设置条件,挖掘流域洪水特性和洪水遭遇规律,论证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设计推求的汛限水位145 m的适用条件是应对流域性大洪水,而流域性洪水发生概率小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水文水情分析提前预判。②根据流域洪水类型、洪水分期和遭遇规律,预判发生区域性大洪水时,三峡水库6月初至梅雨期结束汛限水位按145 m设置,从梅雨期结束后逐渐提高水位,8月20日后过渡到155 m。③在考虑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气象水文预报的配合下,正常年份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155 m上下浮动,并考虑提前蓄水。④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不会增加防洪风险和库区淤积风险,对中下游江湖关系和水文情势有利,可显著提高发电、航运、生态保护和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8.
胡健伟 《水文》2016,36(6):60-63
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在防汛现场获得实时水文信息成为可能。分析了基于PDA的雨水情查询系统的关键问题,并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应用示例。系统以实时雨水情数据库为基础,基于移动网络技术和PDA设备,设计实现了随时随地查询防汛雨水情信息及各类图片文档等信息的功能,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条件下水文要素重现期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德地  杜佩玲 《水文》2014,34(5):1-5
重现期在工程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破坏了水文频率分析中的一致性基础,致使基于一致性的重现期计算方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研究新的重现期计算方法。以重现期两种不同的定义入手,给出了在水文系列满足独立性假定后重现期在一致性与非一致性条件下各自计算公式,并以广东省东江流域龙川站1956~2009年的年最大洪峰资料系列为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重现期及其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水文实验的概念与内涵,归纳了水文实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流域水文实验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应用实验方法进行植被截留与阻滞作用、降水径流关系、非饱和带水分运移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过程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当前水文实验发展的不足,提出未来水文实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实验流域着重于地表水研究,没有深入水文循环系统的内部,应将水文实验的研究范围从地表扩展为关键带部分,并加强跨流域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观测实验与协同研究是水文实验的发展趋势;当前水文实验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仍显不足,应重视水文实验站网建设,加强水文实验的规范性,以促进实验数据交换和研究成果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