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维弦论黑洞背景时空中求解了具有't Hooft的边界条件和“准周期”边界条件的Klein-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分别计算了相应的玻色子熵和费米子熵,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发散形式,两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玻色子场(自旋s=1,2)和费米子场(自旋s=1/2)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二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3.
运用在砖墙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膜模型计算了1 1维和2 1维动态时空中的黑洞的熵。结果表明在低维动态时空中,黑洞熵仍满足Bekenstein—Hawking熵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琛  沈有根 《天文学报》2004,45(1):95-104
运用在brick-wall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膜模型计算了六维动态黑洞的自由能和玻色子熵,然后应用Г矩阵方法计算了费米子熵.结果显示六维动态黑洞的玻色子熵和费米子熵有相同的形式,它们之间只相差一个系数.并且仍然满足Bekenstein-Hawking的熵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在砖墙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膜模型计算了 1 1维和 2 1维动态时空中的黑洞的熵。结果表明在低维动态时空中 ,黑洞熵仍满足Bekenstein -Hawking熵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De Sitter背景时空中NUT-Kerr-Newman黑洞的玻色子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一般黑洞的欧拉示性数都为2(或者为0),而NUT—Kerr—Newman黑洞是个例外,其欧拉示性数大于2.因此计算NUT—Kerr—Newman黑洞的玻色子熵有特殊的意义.运用在brick-wall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膜模型计算了NUT-Kerr—Newman黑洞在de Sitter时空背景下的玻色子熵.结果表明,在选取适当的截断因子的情况下,该黑洞的熵仍满足Bekenstein—Hawking面积定律.  相似文献   

7.
在黑洞蒸发的最后阶段其残余质量为Planck质量的量级,因而所对应的黑洞熵为2πk_B量级,在Bekenstein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导出在吸积物质的过程中黑洞的最小熵增为2πk_B,这一最小熵增又限制能参与吸积物质的黑洞的质量下限为Planck质量的量级,因而所对应的最小黑洞熵也为2πk_B这一量级。作者进一步指出:黑洞的最小熵及最小熵增不受引力常数G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结论在极早期宇宙中也能成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猜想:黑洞熵可以量子化,其量子单位为2πk_B。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荷电的BTZ黑洞的热辐射与非热辐射,给出了Hawking辐射谱及相应的温度表达式,并给出了非热辐射的有效势和粒子的能量公式。  相似文献   

9.
在高维de Sitter时空背景中给出了动态黑洞的度规,这是著名的Vaidya度规和Bonner-Vaidya度维在高维时空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董爱军  王建成  薛力 《天文学报》2006,47(3):231-246
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卫星从1996年1月到2005年5月的公共资料,研究了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光变曲线的周期性,并且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周期特性(T=1.0±0.2天和T=18.0±3.0天).在硬态时,T=1.0±0.2天和T=18.0±3.0天的周期特性同时出现在它的光变曲线之中,但在软态时仅有T=1.0±0.2天的周期出现.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微分法),同时为了检验微分法的正确性,还利用传统的方法(即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叠加法)分析了相同的资料,并得到了与微分法相同的结果.另外也对Cyg X-1的轨道周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5.6天的轨道周期不仅出现在硬态,同时也出现在软态,只是在硬态时比在软态时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虑吸积和Blandford-Znajek过程的影响,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要演化至一稳定值,也就是说中心黑洞不会演化至极端Kerr黑洞,即不会打破热力学第三定律.这一演化过程对厚、薄两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盘是相似的,即从性质上说其不依赖于盘结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稳定值的大小由BZ过程的强度和吸积盘的几何结构确定.  相似文献   

12.
汪定雄 《天文学报》2000,41(1):15-22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讨论吸积盘的中心黑洞在顺行积和逆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洞的温度和熵在逆行吸积与顺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很不相同;在顺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单调减小,而在逆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存在一个极大值;在吸积的全过程中,黑洞的熵始终是增加的,而且逆行吸积中黑洞熵的变化率要比顺行吸积中的黑洞熵的变化率大得多,此外还讨论了在吸积过程中,黑洞质量的相对变化与黑洞自转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 ,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 ,玻色子场 (自旋s =1,2 )和费米子场 (自旋s =1/2 )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 ,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 ,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 ,二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14.
王益萍 《天文学报》2000,41(4):410-423
在“等级式成团”(hierarchical clustering)宇宙学演化框架下,早型星系(E/SO)的形成和演化不是如经典的“整体塌缩”(monolithic collapse)演化模式所描述的是由高红移处的短时间剧烈恒星形成过程一次性完成的;相反,它们可能是在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中由盘星系间的相互合并演化而来,特别是对于质量相当的盘星系间的剧烈合并过程。目前的数值模拟和高分辨成像观测都已证实了这种可能性,而且红移巡天的结果也更多地支持这种演化模式。在此提出一个星系合并过程中核区星暴和中心黑洞共生演化的模型,来解释由空间望远镜(HST)和地面CCD高分辨测光所得的早型星系“黑洞/核球”统计线性相关,也即中心黑洞质量约为其核球体质量的0.6%;同时,该演化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合理地解释在类星体的近红外成像观测中统计得出的相似的线性相关性,即类星体中心亮度与其母星系质量成正比。并给出此模型计算的极限情况和模型的解析估计。  相似文献   

15.
马振国 《天文学报》2000,41(2):153-162
根据Kerr度规下粒子运动的一般方程,计算黑洞周围一般轨道单色发光环的谱线轮廓,获得了坐标系曳(FD)的特征。结果表明,原谱线发生分裂,呈现具有伴峰的双主峰轮廓,且随参数变化峰型差异明显;谱线全部发生谱移,计算参数下谱移量为负0.5到1.5;并且应用上述FD的证据,结合MCG-6-30-15实际观测结果,讨论了利用发射谱线获得黑洞相关信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罗葆荣  段长春 《天文学报》1997,38(4):386-393
本文用1970-1995年的冕洞资料,分析了冕洞的分布规律,磁场极性的演化特征和冕洞的地磁效应,以及它们与太阳黑子周期的演化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特别指出赤道冕洞和极区冕洞具有相反的演化规律和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Regardless of the discovery of life on Mars, or of “no apparent life” on Mars, the questions that follow will provide a rich future for biological exploration. Extraordinary pattern recognition skills, decadal assimilation of data and experience, and rapid sample acquisition are just thre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humans the best means we have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 of Mars and other planetary surfaces. I make the case that instead of seeing robots as in conflict, or even in support, of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entific 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 we should view humans as the most powerful robots we have, thus removing the separation that dogs discussions on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The narrow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of humans, although imposing constraints on the life support systems required, is more than compensated for by their capabilities in biological exploration. I support this view with an example of the “Christmas present effect,” a simple demonstration of human data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18.
FAST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彦 《天文学报》2001,42(1):61-69
FAST(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拟利用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建立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新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望远镜的宽频带和全偏振能力;馈源及支撑系统简化的方案,使FAST对天体和航天器的跟踪范围得到很大的补充。分析预研中的FAST的测控功能,并论证其在未来深空网(DSN)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屈进禄  李惕碚 《天文学报》2001,42(2):140-147
硬X射线和软射线光子的时延时研究主能辐射的一个重要方面,傅里叶交叉谱常常被用于教育处硬软光子之间的时延,但是交叉说示能在高于30Hz的傅里叶频率上从CygX-1测量到有统计意义的快速光变,由李惕培在时域上发展的交叉相关函方法能有效测量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时延,利用此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不同观测时期CygX-1硬态高能光子时延 的性质,分析结果表明,CygX-1硬态在短的尺度(<0.1秒)上存存在有意义的时间延迟,并将短时间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和各种CygX-1硬态模型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