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巨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除压磁应力观测手段外,北京地区的钻空、倾斜、伸缩、断层、沙层、体应变等形变分值或秒值采样仪器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为了分析同震响应的表现形态及变化特征,系统搜集、整理和归纳了该地震引发的北京地区数字化同震响应信息。实际记录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形变资料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形变震荡波,且不同仪器记震能力差别很大,验证了九五、十五和奥运保障新安装的数字化形变仪器的可靠性与灵敏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响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华北地区地倾斜、地应变数字化观测为基础,研究了形变同震响应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地震面波响应延迟时间、响应幅度、同震信号持续时间(在可分辨的范围内)等特征与地震震中距离及震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短临形变前兆与未来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地震短临预测面临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整理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青海门源M_S 6.4地震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同震响应记录,重点研究地倾斜同震响应随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地倾斜同震响应与地震台站位置有关,对于不同台站,同震响应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统计认为,同震响应曲线形态具有的优势指向对发震断层走向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印尼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牛安福  吉平  高福旺  孟国杰 《地震》2006,26(1):131-137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及2005年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8.7和8.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倾斜、 地应变、 体应变和重力波变化及衰减过程特征, 给出了不同仪器进行的同类观测同震波衰减特性的差异及不同区域衰减过程相近等特性。 对同震形变波衰减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仪器工作参数、 观测点附近的观测环境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及理解强地震衰减过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由同震倾斜阶跃应用反演方法研究震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朱森 《内陆地震》2014,(1):44-49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39.50°N、73.64°E处发生MW6.7地震,用ROI_PAC软件处理4景日本ALOS卫星数据得到乌恰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距离向,断层北侧最大位移达39 cm,南侧最大位移达36 cm;方位向,北侧和南侧的最大位移分别为1.5 m和2 m。采用Okada弹性位错模型分析该地震的滑动分布,模拟得出的断层走滑角为48°,倾滑角为53°,深度为10.5 km,最大形变量2.5 m,分析得出该地震为向北逆冲兼左旋走滑。  相似文献   

7.
1989年大同一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宝珠  王凯 《中国地震》1992,8(1):51-59
  相似文献   

8.
利用D-InSAR技术研究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8年1月9日MW6.4西藏改则地震和2008年1月16日的MW5.9余震,通过两通(2-pass)加外部DEM差分干涉处理技术(D-InSAR),提取了地震区域2次地震累积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均为正断层,位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端点附近。主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30°E,余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21°E,两断层距离约7km;在影像上主震发震断层有造成地表破裂的痕迹,余震未见地表破裂的痕迹;这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30km,宽约20km,主震断层上盘和下盘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39.2cm和11.2cm,两盘相对位错达50.4cm,余震造成的视线向形变量为9.4cm  相似文献   

9.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 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 表现为双震型。 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 通过分析表明: 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 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 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 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 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 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 西两个形变中心, 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 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 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 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 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 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S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随点位变化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使用其平均值将对破裂细节产生一定影响;而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使用其平均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入入射角与方位角变化后,反演获得了较佳的于田地震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0~14 km深度附近,最大滑动量达3.2 m,矩张量为3.3×1019 N·m,相当于矩震级MW7.0.  相似文献   

11.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张家口地区2007—2015年发生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研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对张家口地区的现今地壳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张家口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主压应力轴的走向范围:211°~223°,即NE—SW向;主张应力轴的走向范围:323°~332°,即NNW—SSE向,P轴、T轴都近于水平;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18°E向和近EW向(N83°E),破裂以水平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2008~2016年广西桂平西山井水位观测数据及全球5级以上地震资料,分析井孔记录水震波的能力、水震波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山井同震的机理,获得以下认识:桂平西山井对全球M_S≥7地震具有较好的同震响应能力,水震波的形态主要为振荡型,少数呈现阶升型。井-含水层观测系统、地震震级、井震距是影响井孔记录水震波能力的主要因素。含水层介质受瑞利面波作用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水位振荡,是形成振荡型水震波的可能机理。阶变型水震波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场增强、介质变化及构造活动等因素有关。西山井水位阶升与周边中强地震活动存在较好对应关系,该认识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we analyze the co-seismic response of water levels in the Jiaji well to strong earthquakes(MS≥7.8) from 2001 to 2010 at an epicentral distance less than 8000km.We investigated the co-seismic variation form of water levels,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plitude of water level variation and the magnitude and the epicentral distance.We then checked the seismic wave phases when the changes of water level occurred.It was shown that:(1) the water level’s co-seismic respons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escalation with no oscillation;(2) the amplitude of water level change has a certain connection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magnitude;(3) co-seismic response of water levels in the Jiaji well shows a certain directivity;(4) most of the co-seismic responses were caused by surface waves,and some by long-period S waves.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_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易县地震台形变资料对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易县地震台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汶川8.0级地震时出现的同震形变响应和震前一些测项的异常变化。各手段出现的地震扰动、同震阶跃具有共同特征,反映了当地应变场在地震影响下产生的波动及调整过程;部分测项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地震发生时间较为吻合,可能包含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6.
运用P、S波最大振幅比计算得到2007年至2010年山西地区34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小震错动方式以走滑型的正断层活动为主,伴有少量的斜滑、逆冲类型。  相似文献   

17.
龙滩水库蓄水后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利用FOCMEC方法和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反演了ML2.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综合龙滩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渗透条件等资料,探讨了地震活动类型与库区蓄水过程的关系,获得以下认识:(1)龙滩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主要丛集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和布柳河5个深水区,地震类型以逆断为主,正断和走滑也占有一定比例.蓄水初期,库区地震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约4年3个月后,地震主要发生在浅部地层中,并大多为逆断型地震.(2)5个地震丛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W-SE为主,倾角均较小,中等和最小主应力分布较凌乱,在此构造应力环境中,龙滩库区主要断裂整体上呈现走滑运动的性质,局部伴生不同程度的逆倾滑或正倾滑运动分量.(3)库区深、浅部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性质之所以会随蓄水过程发生变化,可能与深、浅部构造应力环境、岩体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能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从震源向上射出的直达P波和直达S波引起的地动位移振幅比,结合P波初动方向来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得到晋冀鲁豫相邻地区102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发现中小地震显示散乱,表明强震是大范围应力积累释放的表现形式;小地震具有随机性,受局部因素影响较大,对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9.
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省内发生的震级最大的顺昌4.9级震群的双差精确定位、震源机制解结果,结合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以及现场烈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顺昌地震为双主震型的震群活动,其主震的破裂方向应为北东向,其发震机理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为主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inverted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to determin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2011 MS4.8 Anqing earthquak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of the MS4.8 event is 16°, 74° and 120° for strike, dip and rake angles of one nodal plane respectively, and 131°, 33°, 30° for the other nodal plane. The estimated focal depth is about 3km. Both strikes of the two nodal planes differ significantly to the strike of Susong-Zongyang fault, along which seismic activity has been at a low level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is implies that this earthquake may not have occurred on the Susong-Zongyang fault, and we infer that a buried fault with strike of NNE may b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