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随机等分为2组,组1为低剂量组(100kV),组2为常规剂量组(120kV),分别统计两组机器自动得到的平均容积CT剂量权重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相应的有效辐射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由两位副高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按10段评分法进行评分,并记录评分结果;对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组1和组2的CTDIvol值分别为11.35mGy±1.2mGy和22.82mGy±2.3mGy,ED值分别为2.62mSv±1.4mSv和5.27mSv±2.0mSv;两组的CTDIvol值及ED值的比值分别为49.7%和49.7%,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低剂量(100kV)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既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SCTA对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煤炭总医院临床诊断和怀疑冠心病的心律不齐患者31例,在一个月内分别完成MSCT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图像(96.77%,3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评价64层螺旋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例(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范围小于5次/min),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开启ECG管电流调制技术,70%~80%期相满电流输出)及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35%~80%期相满电流输出)CT冠脉造影,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mA),管电压120kV。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剂量回顾门控组与常规回顾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78,P=0.23)。低剂量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13.76±2.38)mSv,常规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20.06±3.3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0),使用低剂量回顾门控降低了31.4%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心率患者行回顾门控CTCA通过修改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参数得到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门控CTCA无差别,而辐射剂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5.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33.55±25.70)(mL/100mL/min)、(193.78±27.01)(mL/L)、(142.41±13.95)(0.1s)、(128.72±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27.59±22.90)(mL/100mL/min)、(188.72±25.19)(mL/L)、(142.91±13.17)(0.1s)、(133.30±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28.04)(mL/100mL/min)、(201.37±28.94)(mL/L)、(141.66±15.63)(0.1s)、(121.85±14.80)(0.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80kV-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设置为80kV,管电流300~450mA;B组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200~350mA。比较A和B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CT值、噪声值、SNR、CNR)及辐射剂量。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平均得分3.36±0.68,B组平均得分4.58±0.67,A组与B组(t=-25.85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可评估率为97.32%,B组可评估率为99.02%,A组与B组(χ2=3.276,P=0.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CT值,A组为(573.11±150.42)HU,B组为(428.41±95.32)HU,A组与B组(t=4.43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噪声值,A组为(43.32±12.25)HU,B组为(28.79±7.61)HU,A组与B组(t=5.48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SNR,A组为13.99±4.80,B组为14.78±3.50,A组与B组(t=-0.725,P=0.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CNR,A组为16.25±5.18,B组为18.82±4.65,A组与B组(t=-2.031,P=0.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ED为(0.95±0.09)mSv,B组ED为(2.07±0.21)mSv,A组与B组(t=-28.05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适当提高管电流的80kV-CTCA可以大幅减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低心率下宽采集窗与窄采集窗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对比,明确窄采集窗320排 CT 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拟行 CTCA 且心率(HR)≤65次/min、心率变异度(HRv)≤ 5次/min 的患者80例,平均年龄51岁(范围:36岁~83岁)。所选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其中 A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70%~80%。B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30%~80%。两组设置管电压100 kV,依据体质量指数自动设置管电流300~580 mA。评价并比较 A、B 两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2 mSv ±0.78 mSv vs 4.35 mSv ±0.85 mSv,t =-12.474, P =0.000)。A 和 B 两组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15,P =0.643)。A 组平均评分3.61±0.53,B 组平均评分3.71±0.48,Z =-3.074,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 两组主动脉根部衰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32,P =0.261)。结论:320排螺旋 CT 窄采集窗设置可以提供可评估的图像质量,从而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0 kV管电流调制技术冠状动脉CT成像在正常BMI受检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4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所有受检者BMI均小于25 kg/m2。随机分为2组,即80 kV组和120 kV组,在这2组内部分受检者又联合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由2位医师行双盲、随机方法对各组图像评分。客观测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结果:80 kV组客观图像质量均低于120 kV组(P值均<0.05),而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用80 kV组其辐射剂量较120 kV组减少约12 mSv,而联合应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减少剂量高达82%(P<0.05)。结论:对于BMI指数小于25 kg/m2受检者,采用80 kV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且不损害主观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并行64层螺旋CTA检查的患者资料。下肢动脉分为4段(髂动脉段、股动脉段、腘动脉段和小腿动脉段)。统计下肢动脉病变部位、数目、性质、长度(<5 cm,5~10 cm和>10 cm)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根据4分段法,80例患者中病变动脉148条,多节段病变55(37.16%)条,其中受累股动脉104(70.27%)条,受累的小腿动脉134(90.54%)条。总病变325处,其中闭塞性疾病179(55.08%)处,狭窄性病变约146(44.92%)处。>10 cm闭塞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腿动脉66处,占小腿动脉病变的49.25%,以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为主。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CTA表现主要以多节段硬化闭塞为主,多累及股动脉和小腿动脉。无创性CTA可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和多排螺旋CT(MSCT)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评价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骶椎骨折患者的DR和MSCT资料。DR观察正、侧位片;MSCT观察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骶椎骨折诊断率、分类上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DR确诊26例(52%),漏诊20例(40%),疑诊4例(8%)。MSCT明确诊断49例(98%),疑诊1例(2%),漏诊0例。对确诊的骶椎骨折进行Denis分类,DR正确分型19例(73.08%),MSCT正确分型49例(100%);DR和MSCT在诊断率、分类上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50例骶椎骨折患者,33例保守治疗,17例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MSCT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DR对骶椎骨折诊断率、分类上与MSCT有明显差异,DR作为骶椎骨折的前期筛选的检查方法,MSCT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和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钙化积分分别应用430 mA和80 mA管电流扫描;延迟时间测定使用团注测定和智能跟踪: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心电门控非管电流调节和管电流调节模式,分别计算所有组平均ED和图像SNR.结果:钙化积分平均ED从2.35±0.42降至0.42±0.03;延迟时间平均功从1.39±0.14降至0.13±0.04;两组冠状动脉成像平均ED从28.22±4.90降至21.14±1.54.两组钙化积分平均SN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冠状动脉成像模式平均SN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80 mA扫描钙化积分、智能跟踪测试延迟时间和心电门控调节管电流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4.21±1.25)μg/L,P <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源CT检查冠状动脉中,心率对图像质量及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0例患者资料,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指导原则把冠脉分成15段。每例图像均经三维工作站处理重建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评分,按受检时心率分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脉各段图像质量评分及延迟时间。结果: ①图像显示成功率为99.9%(4540/4544),优良率95.8%(4356/4544)。②当心率≥90次/min时,RCA、LAD、LCX三支冠脉图像质量均下降明显。③心率≥90次/min延迟时间随心率增加而增加,当心率≤90次/min延迟时间随心率增加减少。结论: 在自然心率状态下,99%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诊断要求,但是图像质量及扫描延迟时间仍然受到心率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CA及CAG检查,将CTCA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评估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结果: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39)。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单位时,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2%、95.2%、89.1%、97.6%和96.2%;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时,相应的值分别为98.1%、96.3%、92.7%、99.0%和96.8%。结论:低管电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