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雷电对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小慷 《四川气象》2002,22(1):37-39
雷暴云中常有电荷积累,并能形成很强的电场,造成闪电击,威胁飞行安全。即使有时云区电场没有达到击穿放电的强度,只由于飞机在雷暴云区高速运动时出现飞机起电、电晕会加强云中大气等电位面的畸变程度,而达到击穿放电的强度时,也会诱发闪电,造成闪电击。通常,雷电产生强大的电流,形成电磁场、光辐射、冲击波和电弧,这些现象都严重威胁飞机的安全。飞行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闪电击的影响,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雷暴云中常有电荷积累,并能形成很强的电场,造成闪电击,威胁飞行安全.即使有时云区电场没有达到击穿放电的强度,但由于飞机在雷暴云区高速运动时出现飞机起电、电晕会加强云中大气等电位面的畸变程度,而达到击穿放电的强度时,也会诱发闪电,造成闪电击.通常,雷电产生强大的电流,形成电磁场、光辐射、冲击波和电弧,这些现象都严重威胁飞机的安全.飞行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闪电击的影响,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3.
雷暴作为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一种,不仅常产生强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的天气灾害,而且还伴有雷电,造成雷击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可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雷暴的预警预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也促使其理论、技术及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有关雷暴预警预报技术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进展如雷暴的潜势预报、雷暴的临近预报、雷电活动的观测信息在雷暴天气预警中的指示作用及雷暴云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总结了各方面研究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雷暴预警预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暴作为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一种,不仅常产生强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的天气灾害,而且还伴有雷电,造成雷击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可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雷暴的预警预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也促使其理论、技术及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有关雷暴预警预报技术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进展如雷暴的潜势预报、雷暴的临近预报、雷电活动的观测信息在雷暴天气预警中的指示作用及雷暴云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总结了各方面研究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昂生  徐乃璋 《气象》1978,4(4):26-27
在垂直气流探测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强雷暴。强雷暴是产生暴雨、冰雹、雷电、雷暴大风和龙卷等重大灾害天气的源泉,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与云中垂直气流密切相关。 垂直气流的探测方法,除了常用的各类气球探测外,近年来已采用多普勒雷达、飞机、雷达跟踪示踪物、  相似文献   

6.
王芳  李剑  张卫斌 《浙江气象》2013,34(3):39-41
落雷的强度、密度及其时空分布、雷暴路径是反映某一区域雷电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目前对雷暴路径的研究还较少,通过分析得出:地面物体遭雷击的概率与雷暴路径有关,位于雷暴路径上风方的物体更易受雷击,在实际防雷工作中,要考虑雷暴路径对雷击点的影响,而不单是几何模型的关系.对位置因子的确定,应结合雷暴路径的因素,考虑周围物体的影响,适当增加或降低雷击风险评估标准中给予的参考值.此外,本文认为绕击现象并非仅与雷电流强度有关,还与雷暴路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夏季雷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玉林  杨梅  李玉芳 《气象》2001,27(10):33-37
根据南昌713雷达2000年6-7月取获的雷暴云回波资料,结合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暴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云回波特征为:最大顶高达17-18km,最大强度达55dBz;大多数强雷暴云回波的强度为40-45dBz,主要产生在水平尺度大于30km的雷暴团和雷暴短带上,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与地形有关,而且均来自强烈发展的雷暴。  相似文献   

8.
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十年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9,18(3):266-272
简要总结了十年来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雷暴云和云下空间电结构及电起过程,人工引发雷电及应用,我罱方和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雷电放电的时空微尺度过程及高速摄像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引 言雷电灾害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炙热的高温、巨变的电磁场和电磁辐射 ,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危害。尤其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科技电子设备的日益增多 ,雷击灾害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经济损失剧增。因此 ,必须提高防雷减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雷灾防预的意识 ,保护人员、设备的安全。1 雷电活动分布特征1 .1 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从全省各季雷暴日数可以看出 :雷暴在 3~1 1月均可发生 ,主要集中在 6~ 8月 ,即夏季出现的几率最大。雷暴平均初日 ,全省中部和东部平均在 4月中下旬 ,而河西是雷暴出现最晚的地区 ,大…  相似文献   

10.
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秋如 《广东气象》2008,30(5):36-37
利用文昌气象观测站1959~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及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扰、雷击电磁脉冲等雷电现象对航天发射有严重影响。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在11月~次年3月和03:00~09:00时段发生频率较低,在4月~10月和13:00~20:00时段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三维全闪探测已经成为了深入认识闪电物理机制和雷暴电活动规律的重要手段.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CMA FEBLS)自主研发了低频电场探测阵列(LFEDA),并持续开展了针对广东地区雷暴全闪电活动的综合观测试验,在精细化三维定位算法和基于三维全闪数据的闪电放电过程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1) LFEDA具备...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雷暴活动对全球水物质的重新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有关雷暴和闪电活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闪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雷暴的形成、发展规律和雷害的危害入手,总结雷电活动的特征,提出预防雷击的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雷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密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4—2007年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数据获取的雷电数据资料和江西省抚州市各气象站的雷暴记录,进行了雷暴日数的比较,分析了以实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与以雷暴日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的差别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模式,对无风、弱风、中等强度风和较强风这四种不同中低层水平风速情况下雷暴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中低层水平风速增大,雷暴云内粒子生长受到抑制,云内起电过程将变得缓慢,起电区域发生转移,更长的起电时间使云内产生更大的电场、发生更剧烈的放电过程,但若风速过大,云内电场将被严重抑制而不发生放电,中等强度风最有利于闪电发生。中低层水平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将使降水增多,但若风速过大,降水将减少。中低层水平风对闪电和降水影响明显,在对雷暴云闪电和降水的研究中应当综合考虑其对云内动力、微物理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闪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电日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电日是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通过对重庆地区35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1951—2009年)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1999—2008年)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和雷击大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远小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获取的数据;人工观测的雷暴日局限于个人差异和地形影响,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局限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灵敏性,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各地区雷电活动规律;雷击大地密度客观真实反映各地雷电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有效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雷电日参数,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汕头市雷暴气候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暴是自然界中的声、光、电现象,也是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其发生与地理、地形、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汕头市地处亚热带华南沿海地区,天气复杂多变,春夏季雷暴灾害多,雷击过程所产生的放电高电压可达500KV,电流强度高达100~300KA,一次放电时间约40μs, 雷电的强大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强烈的电磁辐射、炽热的高温,对地面的建筑物、设备和生物(特别是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汕头市近49年(1951~1999年)来的雷暴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雷暴出现的气候特征以及雷暴天气的背景和雷暴发生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当前防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防御雷电的若干措施,以期达到防御雷电灾害减少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对流强度大小对雷暴云内微物理发展和起电过程的影响,基于已有的二维积云起、放电模式,改变其扰动温度进行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强度对雷暴云内微物理过程、起电率及后续电荷结构的产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对流强度较小时,冰晶粒子极大值在高温区(高于-13.8℃)出现,对流强度较大时,上升风明显增强,将更多的水汽带入高空,气溶胶活化过程明显增强,使得云滴粒子明显增多,冰晶粒子较早产生,冰晶粒子极大值在低温区(低于-13.8℃)出现,发展过程更为剧烈;同时,较高的对流强度也使得降雨量增多,霰粒子数目也在对流发展旺盛时期显著增多。2)非感应起电率主要和冰晶-霰的碰并分离过程有关,对流强度较大时,非感应起电率较大,电荷结构持续时间较长,过程明显,感应起电率也较强。3)对流强度较大时,电荷结构更为复杂,雷暴云发展初期基本呈现为三极性,发展旺盛时期底部正电荷区域嵌入一个较小的负电荷区,呈现四极性电荷结构,雷暴云发展末期基本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强度较小时,发展初期、旺盛时期均呈现三极性电荷结构,发展末期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  相似文献   

19.
黄丽萍  管兆勇  陈德辉 《大气科学》2008,32(6):1341-1351
雷暴数值预报的实际应用离我们还有多远?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 即利用一个复杂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气象模式驱动一个三维雷电模式, 在只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条件下, 对北京的一次实际雷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 分析了雷暴云的宏观动力、 微物理过程及电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利用高分辨中尺度模式预报出的三维气象场作为雷电模式的初始场, 完全可以不需添加虚假的扰动来触发雷暴云的发展, 高分辨中尺度模式的预报场本身所包含的水平非均匀、 垂直强非静力性及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信息足够促发雷暴云的剧烈发展; 用较为真实的三维气象场作为初始场模拟产生的电场分布特征与云微物理分布特征及环境气象要素的分布结构非常协调, 得到的雷暴云的电荷结构特征以及电结构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更为复杂, 更真实的体现了实际雷暴云本身发展的复杂性, 同时, 模式能够模拟出合理的云闪及正负云地闪, 且模拟的闪电频数随时间发展演变趋势基本与观测实况基本吻合, 从而表现了对雷电天气潜在的预报能力。本次模拟的北京雷暴云在发展过程中, 水物质霰的最大质量比、 最大正电场强度及闪电频数随模拟时间的演变发展趋势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0.
姜庆芝 《内蒙古气象》1995,(2):34-34,36
浅谈雷暴与闪电的观测记录姜庆芝(兴安盟气象处)雷暴和闪电都是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暴出现时有时闪电兼雷暴,有时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雷暴与闪电的观测记录方法《规范》中己有明确规定,但从报表审核发现,在雷电多发季节,疑误记录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