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王辉  王智强  罗淦  周伟军 《沉积学报》2022,40(6):1513-1524
玛湖凹陷西缘坡折带控制着古地貌、沉积相类型和展布、油气藏分布等,但目前缺少该坡折带形成机理、演化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八道湾组为湿润型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八道湾组下段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组合,地震剖面中可见清晰的扇体前积结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组合,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八道湾组沉积过程受坡折带控制,坡折带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体派生逆断层有关。分析表明:多条逆断层形成的坡折带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而单断层形成的坡折带在风化侵蚀作用下消失殆尽,利于沉积物的搬运。坡折带靠近物源的一侧为构造高部位,常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坡折带之下为构造低部位,常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坡折带对储层物性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性较好的储层分布在坡折带东南侧,且易于形成上倾尖灭的油气藏,坡折带东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的存在,制约着盆地充填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区内的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展布和非构造圈闭类型.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湖盆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可以应用坡折带理论指导本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凹陷古近纪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折带类型、分布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对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2种类型的构造坡折带。断裂坡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阶坡折、帚状坡折和断裂转换带坡折,不同类型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②断阶坡折控制了陡坡带扇三角洲、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帚状坡折控制了沉积体系入湖方向和沉积厚度;断裂调节带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挠曲坡折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③构造坡折控制不同类型的圈闭组合,断阶坡折带发育断块型圈闭、岩性上顷尖灭圈闭;帚状坡折带发育掀斜断块圈闭;断裂转换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断鼻-岩性圈闭;挠曲坡折带发育地层超覆圈闭。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为下一步中深层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纪坳陷湖盆坡折带十分发育,具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侵蚀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在顺源方向具有多级特征,把坡折带按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成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其中深部逆冲构造、继承性古隆起、盆内次级断层活动等构造运动是坡折带发育最主要的成因机制,坡折带发育规模与构造活动的大小、期次息息相关。由于构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范围内其活动强度的差异,所形成的坡折带具有明显的多期、幕次性、差异活动以及继承与转化性等特征。同时坡折带在对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以及沉积体的纵横向展布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坡折带控制非构造圈闭的模式,对进一步寻找大规模的非构造圈闭或非构造圈闭群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造活动是源-汇系统中形成古地貌和砂分散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在早白垩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湖盆,经历了多期幕式断陷活动,但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对层序结构特征、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仍不明确。文中以地震、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古地貌控砂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结合断层活动性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和规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受控盆主断裂的幕式断陷活动及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断陷活动影响,塔南凹陷发育横向凸起和走向斜坡2种类型的构造调节带,这些构造调节带是水系入盆的通道,控制着盆地的主体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特征;根据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发育部位,共识别出4种类型构造坡折带,分别是陡坡断崖型坡折带、陡坡断阶型坡折带、缓坡反向断阶型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物入盆后,沉积物分散体系和砂体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断裂的组合样式控制,研究区共发育梳状断裂系、叉状断裂系和平行断裂系3种同沉积断裂平面组合;与构造调节带相对应的断裂坡折带低部位是大型储层砂体,特别是低位扇三角洲或盆底扇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理论、指导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构造活动是源-汇系统中形成古地貌和砂分散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在早白垩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湖盆,经历了多期幕式断陷活动,但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对层序结构特征、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仍不明确。文中以地震、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古地貌控砂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结合断层活动性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和规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受控盆主断裂的幕式断陷活动及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断陷活动影响,塔南凹陷发育横向凸起和走向斜坡2种类型的构造调节带,这些构造调节带是水系入盆的通道,控制着盆地的主体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特征;根据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发育部位,共识别出4种类型构造坡折带,分别是陡坡断崖型坡折带、陡坡断阶型坡折带、缓坡反向断阶型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物入盆后,沉积物分散体系和砂体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断裂的组合样式控制,研究区共发育梳状断裂系、叉状断裂系和平行断裂系3种同沉积断裂平面组合;与构造调节带相对应的断裂坡折带低部位是大型储层砂体,特别是低位扇三角洲或盆底扇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理论、指导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造—下坡折,平面上呈北北东向展布。调节构造—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大规模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调节构造—坡折带也控制砂体的形态,形成了7个呈舌状分布的小型湖底扇砂体;多级坡折带提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调节构造对物源和水系也具有控制作用。在调节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下,南洼储集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湖底扇砂体,且不同级别的复合构造的储集体类型和物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林畅松  潘元林 《地球科学》2000,25(3):260-266
构造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渤海湾等盆地的研究表明, 断陷湖盆中存在的构造坡折带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 对层序的发育、沉积体系域及砂体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半地堑盆地中可划分出凸起-缓坡边缘、缓坡-洼陷边缘、陡坡-洼陷边缘、凸起-陡坡边缘等断裂坡折带, 识别了“梳状构造”、“帚状构造”、“叉型构造”等同沉积的构造(断裂) 坡折带样式, 它们控制着特定的沉积相域和砂体的展布形式.构造坡折带是油气藏形成的极有利地带.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 如“梳状构造”等构成盆地深部预测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3,31(2):358-367
呼和湖凹陷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断陷期广泛发育的构造坡折带对砂体及油气的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对其研究将对该区的下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平面、剖面组合样式,在该凹陷识别出多种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包括平行断阶状、帚状、叉状、断接型等断裂体系,造就湖盆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体系,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按照所发育的断裂坡折带分布位置,分别阐述了断控陡坡型坡折带、缓坡断阶型坡折带、洼槽边缘型坡折带三种构造坡折带对沉积充填及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合勘探实践探讨了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的砂体与油气藏富集的关系,指出洼槽边缘断裂坡折带是最为有利的勘探部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在珠江口盆地识别出了大型的陆架坡折及多种小型坡折带,包括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构造背景发育了不同的坡折带类型。自30Ma年以来,坡折带总体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古近纪一早中新世中期以各种小型坡折带为主,主要控制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浅水沉积的展布;早中新世中期至今,由于陆架一陆坡体系已形成,坡折带以陆架坡折为主,控制了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海底扇等较深水沉积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琼东南盆地东部构造坡折样式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详细分析资料,利用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以琼东南盆地东部新生界地层为对象,开展了构造和层序地层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琼东南盆地东部发育有三种构造坡折带样式:断坡带,单一坡折带以及复合坡折带,并识别出由不同层序格架控制的多种低位域的沉积地质体,包括下切谷,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其物源主要来源于研究区北部的陆架区;琼东南东部的低位体系域的特征和分布与三种层序格架样式相互对应,这些低位域砂体可成为有利的储层。结合前人的坡折带理论,揭示构造坡折带与该区内有效储集体分布的关系,预测潜在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向斜区构造单元细分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进行剖析:向斜外缘缓坡区主要发育油水界面相对统一的构造-岩性油藏;向斜过渡陡坡区主要发育上油下水或油水互层的断层-岩性油藏;向斜中心深洼区主要发育油水到置的岩性油藏;油平面上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受沉积演化序列和微相物性差异影响“择层”分布。进而对向斜区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向斜区成藏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匹配古构造决定南北构造单元油富集差异;②油源断层组成油优势输导通道;③微相物性差异造成高孔渗分流河道砂体为油聚集优质储层;④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构成油富集主要部位。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藏模式;②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间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控藏模式;③向斜过渡陡坡区反向断层遮挡控藏模式;④向斜外缘缓坡区正向构造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断陷盆地构造坡折带形成机制及其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断陷盆地是典型的构造活动型盆地, 盆地中各种类型的坡折带均有其发育的构造背景和控制机制.以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研究为基础, 提出了断陷盆地构造坡折带的分类方案, 描述了各类构造坡折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的构造机制, 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发育的综合模式.断陷盆地中的构造坡折带可分为断坡带、弯折带、挠曲带和枢纽带4种类型.断坡带受控于断陷盆地内各种类型的同生断裂作用, 弯折带则与主控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形态密切相关, 形成于铲式正断层控制的断层上盘内, 而挠曲带与基底正断层的隐伏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上述3种类型的构造坡折带都是由盆地上盘的变形作用所产生的, 而枢纽带的发育则是盆地上盘的旋转掀斜作用引起的变位所致, 同时这类坡折带发育于主边界断层为陡倾平面状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内.构造坡折带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和组合样式决定了盆地的可容空间和物源系统, 因而制约了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的分布样式.揭示构造坡折带与沉积相的展布关系, 将有助于阐明盆地内部沉积体系分布规律, 有效地进行砂体预测.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年来进展很快,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和富油气区,奥陶系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受塔中I号坡折带的控制发育陆棚边缘礁滩体,储层性质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灰岩储层,埋深在4500~6500m。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受早期高能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断裂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大面积成藏。油源对比认为,塔中良里塔格组礁滩体油气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并混有寒武系烃源岩成因的原油;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油裂解气,沿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向内充注。成藏过程分析表明,塔中地区曾存在三期主要成藏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成藏,油气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但早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该期油气破坏严重,造成大范围油藏破坏。第二期成藏期是晚海西期,也是塔中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充成藏期,油气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三期成藏期是晚喜山期,受库车前陆冲断影响,台盆区快速沉降,埋深急速增大,寒武系原油裂解气形成,沿深部断裂向浅部奥陶系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5.
王剑  徐翔军  陈秀艳  李本才  王伟涛 《世界地质》2007,26(2):240-244,253
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南段,在地堑西北缘断层及二号断层(F2)的制约下,主要分为梁家构造带和新安堡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认为,该区可划分为滚动背斜带、断块隆起带和走滑断陷带三个构造带。该区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东南缘断层、西北缘断层及F2断层的构造活动。受不同的构造-沉积特征制约,形成西北缘边界断层下的断层-岩性油气藏、中央隆起带断块式油气藏、F2断层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属于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分布复杂且对单井产量影响较大。目前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的研究已投入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裂缝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该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裂缝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据。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缝。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T"、"λ"、"y"、"τ"字等形状。依据裂缝之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四种组合模式,即"平行状"、"扫帚状"、"调节状"、"雁列状"。结合各裂缝组合成因的差异和断背斜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裂缝组合平面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井部署的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相似文献   

17.
雄安新区起步区及周边地热资源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分析了雄安新区起步区及周边地区构造、沉积、地温梯度、储盖组合、热储成岩与孔隙演化史等地质特征,总结了研究区地热资源成藏模式与影响因素: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沉积期物质基础的差异性、后期的燕山-喜山构造运动演化特征控制了研究区热储、盖层和通道组合特征;特别是研究区断裂构造作用是决定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抬升、剥蚀并使其遭受岩溶作用的主导因素,其控制了本区岩溶发育区的分布和岩溶古地貌的总体格局;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岩相以发育藻礁滩和藻坪为特征;岩溶作用类型主要有准同生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和断层相关岩溶等,其横向分布受古剥蚀地貌高地的控制,纵向上受潜水面的控制具有分带性特征;对热储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本区雾迷山组热储井口水温多在50 ℃~60 ℃、热水出水量多在80~120 m3/h、矿化度多在1 900~3 100 mg/L之间。主要来自太行山麓的大气降水经断裂及不整合运移至研究区凸起、古潜山等正向构造单元的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有利沉积相带处,在运移和储集过程中经正常热流背景下的深部来源的热持续加热,在凸起、古潜山等正向构造单元处特别是断裂发育带聚集成藏,形成具有勘探开发价值的地热田。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坡折带是层序样式划分的重要依据.大量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表明,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可划分为构造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 进而将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四类, 即挠曲坡折型、断裂坡折型(生长断裂型)、沉积坡折型(陆架陆坡型, 相当于Ⅰ类层序)和缓坡型.不同类型层序样式控制不同低位体的空间分布.挠曲坡折、断裂坡折和沉积坡折控制了各三级层序中斜坡扇和盆底扇的分布, 而缓坡控制强制性海退型低位三角洲的分布.详细的构造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裂后期边缘断裂, 如①号断裂和莺东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活动性.正是由于这些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控制了盆地内坡折带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