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看作是物种的最适生态位与评价单元所提供的现实生态位之间的匹配,从区域、评价单元以及单元之间关系3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贴近度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项基础工作,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评价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的特点,从新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土地多用途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等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从自然环境因素与区位条件因素两大方面构建城镇扩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获取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分布特征,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武汉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特征两个维度研究城镇扩张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安市为研究区,主要依据遥感数据源,以公里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理想点模型,从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及生态胁迫4个准则层1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德尔菲法(主观法)和熵权法(客观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然后根据以理想点模型计算的结果对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取了土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根据热点模型对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与主控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广安市2000、2005、2010、2015年的土地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为土地整治部门提出了有效的土地生态质量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千米格网的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一  张树文 《测绘科学》2012,37(2):60-62,96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案例,在区域尺度上基于千米地理格网进行了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在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开发潜力性和政策调控性4个方面建立了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城市核心和周边地区为最适宜或适宜开发区,面积占4.67%,该结论可直接为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空间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姜英超 《北京测绘》2018,32(5):594-598
选取威海市环翠区为评价区域,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及作用分值,划分评价单元并计算评价总分值,根据评价总分值对该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分等定级。最终绘制出环翠区土地适宜性分级地图,为城市建设选址、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云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的步骤,构建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规则及其前后件云模型,采用云的不确定性推理算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合理转换,计算了庙滩镇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因子分值和综合分值,并将其结果与综合指数计算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城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城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城市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运用P—S—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出2003-2008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分析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划定安全级别。研究表明,2003-2008年,阿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V”型发展模式,始终属于“敏感级”。2003-2006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持续恶化,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3年的0.7783下降到2006年的0.6413。2007年以后,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2008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已回升到0.7453。  相似文献   

9.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以山东省东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运用GIS技术对用地的自然、社会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全氮、全磷、土壤盐分五个评价因子,各因子的适宜度的确定和各单元因素适宜性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改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将GIS引入到土地适宜性的空间评价中评价方法更科学,使评价结果能更好地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同时确定其适宜程度,并作出相应等级的评定,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GIS技术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效率,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现势性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的方法、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估土地整治工程落地实施条件的重要一环,在适宜性较高的项目区推行土地整治工程有利于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目前,大多数耕地适宜性评价手段具备通用性,而专业性不足.针对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分析不同的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条件的影响;然后结合数据现状确定评价因子、评价单元并划分适宜性等级;随后采用缓冲区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实现单因子评价,最后通过叠置分析实现多因子综合评价,确保多角度、全方位的提供直观的分析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方法能为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可研编制、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基于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修正的原理,设计和推导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效、客观、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空间监控预警系统的方法,并对系统建设目标、思路、架构以及相关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中存在受主观性影响较大的缺点,研究基于可拓学理论,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并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西南部的大留镇为实验区,实现了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物元模型是进行土地利用用途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所设计的物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证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实验区实际情况;土地适宜性动态评价物元模型是以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3S支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斌  任志远  高孟绪 《测绘科学》2010,35(2):125-129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分析了西安市1988-200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许明杰  牛瑞卿  杨柯  段四壮 《测绘科学》2021,46(10):118-129,144
针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工作中,传统的分区评价方法多依赖于专家经验、主观性强且区域适用性差而导致评价结果差异性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变异系数(CV)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相耦合的客观加权聚类评价方法.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黄冈市为研究区,以土地生态敏感性为研究目标,从遥感、地形和土壤等多源数据中提取因子建立"目标-准则-指标"三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CV-SOM耦合模型进行实验开展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CV-SOM模型的评价结果呈现出了更好的空间分区特性和区域连续性.同时,对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和特定影响因素进行了特征分析,以期为政府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史冲 《北京测绘》2013,(5):61-64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科学评价土地生态质量以及有效识别土地生态主控因子,开展土地生态质量遥感评价模型与主控因子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为研究区,建立基于理想点的遥感评价模型,对广安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及主控因子分析;以公里网格为评价单元,以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及生态胁迫4个准则层的1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即主观结合客观的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值,以理想点模型计算理想点值、划分理想点生态等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取各年份的主控因子,然后对理想点生态等级空间分布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第3等级面积占比有一定幅度上升,第3等级面积占比为各等级最大,因而广安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林地面积占比和气温因子是最重要的主控因子、气温与土地生态质量正相关等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部门提出广安市土地生态质量监管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也可对其他地区的土地生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短板限制性评价方法,以10 m×1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对古浪县全域空间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其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区域,合理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为基础,明确生态空间范围,促进生态空间分区保护,根据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要求,确定用途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