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06年8月17日,河南省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调查项目组在义马北露天煤矿采场调查中,项目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恐龙研究专家吕君昌博士,在采场西南角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这是河南首次发现侏罗纪时代的恐龙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2.
日前,河南省汝阳县刘店乡沙坪村发现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深专家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验后,初步认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极有可能是有着近6000万年历史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     
《国土资源》2008,(4):46-47
河南:2亿年前古生物化石近日,专家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张家井村发现了一批2亿年前古生物化石:在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岩石上,大量分布着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4.
2月27~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承担完成的<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河南省豫西-豫南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对研究成果<河南省恐龙化石勘查发掘与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5.
最近,记者从鹤壁市鹤山区政府获悉:位于该市西北15公里处的东齐村山崖谷底的大片岩层,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亲临考察,被确认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石灰岩古植物化石群。当记者来到现场时发现,该处古植物化石群岩体叶脉脉迹清晰,树干孔隙完整,形成非常壮观的奇景。陪同的地质专业人员介绍说,这些古植物化石群主要是树叶、树枝、树干外壳形成的印模,可直观厚度5~6米的古植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信息在线     
中国科学家对脊椎动物起源的研究获得重六进展中科院南古所陈均远教授在昆明西山海口附近采集了300余块海口虫化石标本,井和美国脊椎动物专家J.Mallatt教授对海口虫开展了系统分支生物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海口虫是一个处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类型生物。海口虫这一中间类型的特殊地位,好像是一块解开埃及古文字之谜的罗赛特碑,为人类解开脊椎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科学实证。海口虫化石发现于昆明海口附近五亿三千万年前早寒武纪的古  相似文献   

7.
信息在线     
近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嘉荫县乌拉嘎镇境内发现了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化石专家认定为白垩纪恐龙化石。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最早出土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该县出土的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州第一龙”。20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了大规模的白垩纪动植物化石群。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支明在乌拉嘎镇恐龙化石群发现  相似文献   

8.
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恐龙化石在地质学,特别是在古环境学研究中具重要意义,它在地层划分、地质时代确定以及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尤其是生物灭绝事件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近几年,恐龙化石不断被发掘,对恐龙化石的保护日益显得紧迫和重要。本文通过干湿循环和膨胀试验,研究水对化石抗风化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水对化石围岩风化的影响远大于对恐龙化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榆社是闻名中外的"化石之乡",境内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以丰富的新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数量多、种类全、地层连续时间长,为世界之最,故有"哺乳动物化石宝库"的美称,已成为研究新生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1961年3月1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榆社化石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榆社县城迎春南路,1983年7月兴建,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共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主要包括金岭寺群上部土城子组和热河群下部义县组。保护区鸟类化石群保存完好,仅“核心区”2km2就共采出鸟化石约800枚,已鉴定出6属8种,创下了古鸟类研究史上鸟化石数量最多、鸟化石层位最多、埋藏密度最大的纪录,同时它们与7门18纲27类化石共存。保护区的鸟类化石、被子植物化石对其起源和早期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世界文化遗产或重要科学遗址。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特征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家底,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和归纳总结,对部分重要的化石点进行科学挖掘和深入研究,建立全省古生物标准实体化石标本库和古生物化石数据库,进而研究河南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规划,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南省财政厅于2005年末启动了"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河南省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牵头承担.  相似文献   

12.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裂隙溶洞发育 ,洞穴堆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 ,在境内陆地和附近海域陆续发现了 30余处化石点。在众多的化石点中尤以古龙山遗址和大连动物群最引人注目 ,前者在同一地点内采集到 377种上万件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 ,并伴有石器、骨器、灰烬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 ;后者包括了 2 8种早更新世的小型哺乳动物 ,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报导。这些事实说明了东北地区不只是仅有晚更新世的动物群 ,至少还有早更新世的大连动物群 ,即使在晚更新世 ,也不只是单一的披毛犀 -猛犸象动物群 ,还存在着具有从华北向东北过渡性质的古龙山动物群。今后工作中应注意寻找古人类及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加强对全新世动物遗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主要由三大园区组成,包括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自贡盐业科技园区、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设置科考科研区、科普游览区、生态观光区、探幽访古区等功能区和一系列功能小区.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是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匮乏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我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加强对其开发、利用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古生物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指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本条例涉及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古脊椎动物化石;珍贵或者稀有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和管理化石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化石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化石资源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5.
经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命名的汝阳恐龙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从2006年2月下旬开始,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立项,在汝阳县刘店乡、三屯乡一带大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试探性勘察发掘研究,先后发现残存的恐龙化石点30余处,并对其中的5处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6.
张永强  吴迪  李杰  李天然 《河南国土资源》2014,(10):F0003-F0003
9月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近年来我省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发掘研究成果(第二期)和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新进展:我省发现三大恐龙动物群和一个古生物群;复原了迄今世界上最人的恐龙骨架——巨型汝阳龙;流失美国18年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回归祖国,落户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兴辽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我省在古生物化石发掘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当古爬行动物学家 吴肖春博士在中国禄丰盆地发现 一块小型化石时,他当时认为是 一件类似蜥蜴的生物的化石碎 片。但是三年后,当他开始修理 那块微型化石标本时,吴博士惊 奇地发现,包裹在岩石中的是一 个完整的头颅化石。十多年的研究表明,那块头颅化石属于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2021年6月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在建高速铁路东兴市站(站前路)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化石产地的古生物特征、古环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化石产于侏罗系东兴组下段上部,化石散布于褐红色、紫红色厚层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含钙质粉砂岩中,初步判断恐龙骨骼化石为经过移位或水流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异地保存化石。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化石产出于炎热干燥的滨湖至滨岸环境。东兴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的沿海沿边的恐龙骨骼化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晚侏罗世恐龙化石发现点,其研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以及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恐龙一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示,经部组织专家评审,拟命名辽宁朝阳等38个申报地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国家重点化石产地)。河南汝阳化石产地顺利进入该名录,并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自2006年3月汝阳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及汝阳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目前,在汝阳刘店至  相似文献   

20.
大连茶叶沟洞穴堆积物中含有脊椎动物化石6属、6种,时代为晚更新世。该脊椎动物群明显地反映了华北脊椎动物群和东北脊椎动物群的过渡性质,它对研究动物的迁徙、地层对比以及大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人工打击过的骰骨和置问号的大连智人的发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