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和分析缝合线成因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将缝合线的成因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四亚类:原生缝合线,包括同生(沉积)缝合线和唯同生(成岩)缝合线;次生缝合线,包括构造缝合线和非构造缝合线。在观察和研究各地、各地区时代地层中的缝合线构造的基础上,指出了原生缝合线和次生缝合线各具不同的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文涉及的为贵阳乌当奥陶系上部碳酸盐岩地层即被称为“宝塔组” 或黄花冲组(见《西南地区地层古生物手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的那一段地层。该套地层研究历史已达五十余年,研究程度较高,但对其相当发育的被称作“似缝合线构造” 的成因无人问津。我们经过野外观察及室内研究,在对该套岩层的岩相岩性特征入手,初步认为如把这种称作“似缝合线构造”的沉积构造同压溶形成的缝合线构造相比拟,其成因就会与其赋存岩石的沉积环境互相矛盾。它实际上为开阔台地相岩石中发育的钙泥质层理。  相似文献   

3.
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缝合线三维形态模拟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构造可以用来分析构造应力方位、计算岩层的有限应变和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同时,缝合线可以是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储积场所和运移通道。湖北大冶铁山地区发育有大量的缝合线构造。通过影像云纹法和GIS技术恢复了采自该地区的数枚缝合线标本的三维数字形态。利用该模型对缝合线的尺度、坡角、粗糙度、谷底点分布、二维剖面形态和压溶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完善了缝合线的几何形态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认为铁山地区的缝合线主要由成岩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形成,缝合线在从初始到各种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一是岩石的力学性质;二是由主压应力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而产生的溶解释放。   相似文献   

4.
缝合线研究的新进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深入研究碳酸盐岩中的压溶作用,加深对压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以常见的缝合线构造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对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的缝合线构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丰富了缝合线类型;结合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缝合线的三维形态;总结了缝合线形成中的一些主控因素;论述缝合线在应力分析、应变测量等传统领域及在能源资源等新领域的应用;对缝合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歧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认为缝合线构造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压溶曲面;缝合线的形成是各种主控因素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关各主控因素的作用地位和特点方面的研究结果又可以为缝合线构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地质学上使用的面向(face)概念多用于地层,指岩层原生的上部表面。后来这个概念被引入到构造研完,成为用来描述一个构造的方位和受这个构造影响的岩层变新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术语。构造面向可分为褶皱面向和断层面向。它们已经成为确定地层相对层序或构造研究中的一个有用的术语。褶皱面向指沿褶皱轴面垂直于褶皱轴并指向较新岩层的方向。野外观察到的褶皱可以分为面向上、面向下两大部分,还有一种即非面向上,也非面向下的特殊类型褶皱,称为面向中和褶皱(如轴面水平褶皱)。根据一个世代的褶皱构造都将面向一个相同方向的原则,可以同它来研完褶皱几何形态和区分不同期次的重褶皱。断层面向指断层面内垂直于层理迹线且指出较新岩层的方向。断层面向在构造研究中的用途很多,它可以提供构造成因的一些证据,还可以判断复杂构造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的顺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岳锋  程礼军  焦伟伟  王飞 《地质科学》2016,(4):1090-1100
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储集和渗流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页岩构造裂缝研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露头、岩心裂缝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渝东南下古生界页岩构造裂缝类型、形成机理及分布控制因素。基于裂缝特征及力学成因,将剪切裂缝分为高角度剪切裂缝、倾斜滑脱裂缝和水平滑脱裂缝。倾斜滑脱裂缝是在上覆岩层重力和水平构造应力共同作用下沿应力集中的软弱面发生剪切滑动形成,水平滑脱裂缝是在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条件下主要沿页理面方向的剪切或层间滑动形成;页理发育程度及岩层曲率是控制水平滑脱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岩石矿物组成、构造作用及岩层厚度是控制其它类型构造裂缝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页岩岩石力学层的划分需要根据裂缝特征、岩性变化特征、岩石力学参数及沉积界面等综合确定,岩层厚度与层间构造裂缝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压溶角砾岩出现征构造带的较深部位并与构造角砾岩伴生,它是碳酸盐岩石构造破碎的一种特殊型式。压溶角砾岩由不同方向的缝合线发育而成,胶结物主要是碳酸盐岩的不溶残余物。碳酸盐岩中的铀含量主要与不溶残余物有关。在压溶作用发育过程中,岩层中的铀被活化、渗滤,在有利的物化环境中被炭、泥等吸附而富集,也可与其它成矿作用叠加而成矿。  相似文献   

8.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77,12(2):172-178
引言研究标本由我所碳酸岩组采自海南岛南部的一个地点。在那里,沿岸覆于原生礁之上有一套由生物骨屑(主要是珊瑚)砂、砾所组成的、已被碳酸盐胶结的岩层,其厚约3米左右(图1)。此岩层一般称为“次生礁”。它是由当时原生礁盘上的生物被海浪击碎并冲带到礁盘上沉积下来的,这里属连岛砂堤沉积,它现已完全暴露地表。次生礁在它抬升过程中,下部被海蚀形成海蚀龛。  相似文献   

9.
宋霁  焦养泉  李锦华 《地球科学》2015,40(5):851-862
为了全面了解测老庙坳陷早白垩世叠锥构造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环境等问题,运用野外露头实测、光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阴极发光照相、扫描电镜照相等方法,发现叠锥构造发育于钙质结核外侧,覆盖所有方向,呈放射状,直圆锥锥顶指向结核中心;叠锥矿物成分主要为纤维状低镁方解石,纤维状方解石呈锥形套叠,具波状消光;阴极发光显微镜下呈均一的棕红色,不具微量元素分异和析出的成岩色带;叠锥结核的发育规模明显受制于原生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叠锥结核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育的原生沉积环境应为水深在5~30 m、水体能量较高的滨浅湖沉积环境.推测叠锥构造的形成可能是同沉积期生物沉积作用和胶结作用,以及后期上覆岩层静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变质岩区层状构造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变余原生层状构造和变质一变形分异形成的次生层状构造。次生层状构造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分异层状构造,构造置换层状构造及复合层状构造。正确区分不同成因,不同样式的层状构造是变质岩区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由于层状构造类型不同,不同变质杂岩区的岩层或地层序列的建立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 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和甫 《地质论评》1959,19(8):367-370
在川鄂等地的碳酸盐岩石中广泛地发育着缝合线构造,其中尤以三迭纪灰岩中的缝合线构造最为显著,此外,在古生代碳酸盐岩石中也有缝合线构造发育。从层位上来看,缝合线构造主要出现在川中、川西的三迭纪嘉陵江灰岩以及川东、鄂西的下三迭纪大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岩石的原生构造、残留结构和副矿物特征等探讨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变质层状钠质岩的成因. 根据钠质岩的产出与上下岩层(正常沉积变质岩)整合和沉积过渡关系,岩石具变余层理构造、变余砂状结构,局部见交错层、韵律层,以及副矿物锆石、电气石呈浑圆状等.认为该岩石应属于沉积变质形成。而不是海底喷发的火山熔岩.  相似文献   

14.
徐松年 《地质论评》1984,30(6):586-594
玄武岩柱状节理面旋回条纹是玄武岩复杂的原生破裂变形的岩石记录。它是随着冷却玄武岩体中周期性应力的积聚与解除,在逐渐增长着的裂隙的前进期形成的一种原生构造。美国学者Ryan和Sammis(1978)曾根据保留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是在岩石负载或构造应力作用下压溶形成的,是一种化学压实作用的产物。对缝合线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其具有“四性特征”,即完整性、亲烃性、排孔性及胀裂汇聚性。综合以上“四性”认为,缝合线主要是岩石在负重或构造应力作用下烃类(或泥质)使岩石发生胀裂形成的一种锯齿状裂缝,是烃类(或泥质)开辟的排烃通道,压溶作用对缝合线的贡献还有待研究。与碳酸盐岩相比,泥岩不发育缝合线,主要在于泥岩优势孔隙半径较大,烃类可以通过微孔以渗透方式向外排放,不需要形成缝合线。通过缝合线形成机理探讨,查明了碳酸盐岩与泥岩排烃方式的区别,进而对碳酸盐岩与泥岩封盖性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球锰是一种具同心圆状层圈构造的氧化锰矿石,是第四纪堆积型锰矿床中主要矿石类型之一。球锰分布比较广,只要原生岩层含锰量高于克拉克值,风化后在有利的地形、地貌等条件下就能形成球锰,特别是在堆积型锰矿床发育的地区,地表及坡积裙外缘球锰尤多。球锰的大量分布是寻找并圈定堆积型锰矿床范围的直接标志。因此,研究它的成因对解决第四纪堆积型锰矿床的形成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缝合线是碳酸盐岩中又常见又醒目的一种构造。它的成因有很多假说,流行的是压溶说。笔者重点观察研究了华蓥山煤田和南桐煤田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的缝合线。 1.线合线成因缝合线主要由围岩、缝合面、缝合膜三要素组成。围岩是缝合线两侧的岩石;缝合面是围岩溶解凹凸不平的复杂面;缝合膜是由围岩溶解残留物在线合面上聚集压实而成的薄膜。围岩与缝合膜的矿物成分对比如表1。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喀腊大湾铁矿田褶皱构造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阿尔金山喀腊大湾铁矿田内构造的系统研究,确认矿田中东段为单斜层构造,南侧为较老的下部岩层,北侧为较新的上部岩层,岩层总体倾向北,在7910铁矿床局部出现倒转倾向南。铁矿田西段为陡枢纽褶皱构造,含铁层位(卓阿布拉克组第三岩性段第一岩性层,即下部玄武岩层)与其上覆的第二岩性层(大理岩层,标志层)、第三岩性层(上部玄武岩层)以及第四岩性段沉积岩系自7914铁矿床向西逐渐转向呈半圆形状弯曲(由EW向逐渐转向至SW向?NS向?SE向?SEE向)延伸,转折端及附近发育低级别"M"型及"S"型和"Z"型褶皱,构成直立陡倾伏背斜构造,轴面近直立东西走向,枢纽约71?向西陡倾。卓阿布拉克第四岩性段组成的外层也呈现同样的褶皱构造形态。褶皱南翼大部被后期中酸性侵入岩侵位吞噬,仅残留八八铁矿床一带一小部分,形成铁矿带和含矿层位呈横卧"L"状形态;该陡枢纽褶皱形成时间介于517~482 Ma之间。铁矿田东段7910铁矿床深部的铁矿体呈向形构造,不是较大规模的褶皱,而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次级褶皱构造,在自东向西观察的剖面中其形态特征为"Z"形(因为岩层产状近直立,更像"N"形)。该次级褶皱的形成与剖面上南侧较老下部岩层的相对上升、北侧较新上部岩层的相对下降的层间相对运动以及铁矿南侧花岗质杂岩体侵位和隆升有关。铁矿床和铁矿层均受火山岩特定岩性和层位以及褶皱构造控制,依据次级褶皱的形态,含铁层位将继续向深部延伸,所以深部存在很大的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论岩石圈的层状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圈内的构造,平面上具分带性(带状构造),垂向上显成层性(层状构造),它们是统一构造效应在不同方向上的表现形式。 层状构造系指基本上沿成层结构面(层圈界面、构造层界面、岩层界面,物性不连续面等)相对滑动而形成的各种构造以及由此引起的上下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构造现象。它不仅在岩石圈中普遍存在,而且对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第二、四段及上马家沟组第三段广泛分布着三层角砾岩。角砾岩系由蒸发盐溶解致使其白云岩夹层及残留蒸发盐岩沉陷坍塌所形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蒸发盐岩层塑性变形和矿物相的转变导致原生沉积构造破坏和部分角砾岩化;2.形成具蒸发盐和白云石基质的角砾岩;3.形成具白云石基质的角砾岩;4.形成细-粗晶石灰岩、角砾灰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