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洋  刘成林  曹养同 《地质学报》2021,95(7):2183-2192
古盐湖成盐演化具有多期次、连续性和淡化—咸化—盐化的周期性特征,系统研究成盐剖面的沉积韵律有利于恢复古盐湖成盐演化特征.本文以库车盆地KL4钻孔含盐系剖面及其74个石盐样品为研究对象,将含盐系剖面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相学、石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石盐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等工作.结果显示:剖面上部Ⅲ和Ⅳ成盐韵律发育钾石盐、含钾石盐、杂卤石、钾石膏、钾芒硝等盐类矿物;K+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021%~0.158%,平均含量0.051%;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氢氧同位素δD和δ18 O值范围分别为-78.2‰~-58.7‰和-2.4‰~1.3‰,平均值分别为-66.32‰和-0.80‰.盐湖卤水从早期到晚期蒸发浓缩程度逐渐升高,早期成盐卤水在晚期高浓度卤水的形成过程扮演了预富集的角色,在Ⅲ和Ⅳ成盐阶段发现3次钾盐析出事件.本研究为探讨库车盆地中始新世古盐湖环境、沉积特征以及成盐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湖沉积具有成盐多期性和长期性、沉积连续性、淡化-咸化周期性等特色,因而成为在恢复古气候环境、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以我国东部独具特色的古近纪古盐湖盆地--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韵律为例,通过对王平1等3口井连续取心段的精细研究,在前人划分Ⅰ、Ⅱ、Ⅲ级盐韵律的基础上,首次划分出组成含盐层系基础韵律单元--Ⅳ级盐韵律,弄清了其沉积过程基本遵循从盐岩→(含泥)钙芒硝岩→含云泥岩(含泥云岩)→泥岩→白云岩→钙芒硝岩→盐岩的淡化-咸化序列和盐类矿物的析出顺序;解析了Ⅳ级盐韵律及其沉积组合记录与水体古盐度波动和短尺度(0.05ka -1.0ka)古气候干-湿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及其薄层在潜江组中广泛发育,可以推断江汉盆地流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潜江组沉积期间,所出现的干旱古气候背景属于暖旱型而非寒旱型。  相似文献   

3.
通化东热石膏矿床位于浑江向斜盆地西南部,矿层产于寒武系馒头组中,为一套韵律特征明显的海相化学岩沉积,典型含膏岩系为灰岩-白云岩-石膏-泥质白云岩序列。早前寒武,该区形成以陆表海为特征的潮坪-潟湖古地理景观,既有潮间带沉积,又有潮上带微咸化-咸化盐坪碳酸盐、石膏沉积物,组成多韵律式沉积,形成细碎屑-碳酸盐硫酸盐混合型剖面结构。因此,合适的大地构造条件、沉积建造类型及岩相古地理条件是含膏岩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江西信江盆地罗塘凹陷发育一套晚白垩世周田组暗色泥岩与膏盐岩互层沉积,为了解膏盐岩成因,综合利用钻井资 料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膏盐岩主要发育在周田组二、三、四段,岩性为含钙石膏泥岩和泥质 石膏岩,其次为(硬) 石膏岩。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膏盐岩与围岩的物源均来自陆源,而非深部卤水。膏 盐岩具有早期高水位浅水区和晚期低水位深水区两种沉积模式。早期高水位浅水区沉积模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沉积了 紫红色含钙质结核泥岩夹膏盐岩;晚期低水位深水区沉积模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发育了膏盐岩与暗色泥岩互层沉积, 并组成多个盐韵律。平面上由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沉积了碳酸盐岩、膏盐岩类的典型蒸发岩序列。  相似文献   

5.
清江岩盐矿床为新生代陆相碎屑—化学岩沉积,矿层厚度大,层数多,呈层状和似层状,产状平缓,矿石质量好,有益元素含量高,有害元素含量低;含盐系地层由碎屑岩和化学岩组成,具有旋回性、多级韵律和多韵律性特征;岩盐是在长期干旱的古气候环境下,沉积环境相对较为稳定,持续时间长,封闭性较好,物质来源丰富的内陆盆地中形成的;成盐过程是在浅水环境下,借助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在同一成盐凹陷中或交替进行,或同时发生,形成不同的成盐机理,建立了成盐模式。  相似文献   

6.
库车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构造环境与蒸发岩沉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库车盆地分布有沉积广厚、层数众多的古近纪和新近纪石盐岩,是我国最有找钾希望的内陆成盐盆地之一。盆地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沉降状态,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成盐期,盆地经历了强-弱-强3个构造演化阶段,其沉降中心由北而南逐渐迁移,沉积中心由北西逐渐向东、南东方向迁移,盆地内的构造分异渐趋明显,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凹陷。古近纪和新近纪成盐卤水的迁移和聚集、成盐作用的强弱以及整个含盐系的沉积发育明显受到上述构造活动的控制:含盐系的厚度随时间由北西向东、向南逐渐增厚,且厚度分布逐渐趋于复杂化;石盐岩的沉积规模和范围也逐渐向东扩大;古近纪早期和新近纪强烈的构造活动对于成盐作用而言是一种干扰因素,而古近纪中、晚期相对较弱、导致盆地缓慢持续沉降的构造活动对成盐,尤其对成钾作用则极为有利。从盆地的构造分异结果及其控制的含盐系和其中石盐岩的发育特征来看,古近纪和新近纪库车盆地已具备钾盐蒸发岩形成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徐洋  张永明  曹养同 《地质学报》2021,95(11):3492-3500
评判盐湖卤水蒸发浓缩阶段对指示成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库车盆地始新统含盐系地层岩盐溴氯比值很低,导致这种传统的找钾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受限.然而,得益于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的快速发展,氯同位素组成可以很好地指示含盐系的蒸发阶段.本文以库车盆地DZK01钻孔13个原生石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果显示,δ37Cl值均为负值,介于-1.20‰~-0.51‰之间;KCl含量介于0.13%~0.29%之间.在剖面上从下往上,δ37Cl值有升高的趋势,KCl含量有降低趋势,指示了库车盐盆中始新世古卤水经历了一个逐渐淡化的演化过程.早期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并析出钾盐或含钾矿物;晚期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低,较少发现甚至未发现钾盐或含钾矿物.此外,库车盐盆中始新统蒸发岩系的成盐物质主要为海相来源,且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成钾前景.  相似文献   

8.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与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坪—思茅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成盐、成钾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特提斯构造域,因此,特提斯的形成和演化对盆地成盐潜力、成盐规模和盐类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1)古特提斯闭合之后,相关地块或地体上可残留陆表海,除了在相关地块内形成海相沉积盆地之外,海水还可能作为盐类物源补给迁移至相邻的沉积盆地;(2)兰坪—思茅盆地岩盐的物源除了来源于古特提斯闭合后的残留海,中特提斯期间的海侵作用也是重要补给形式,此外还受火山活动的影响;(3)新特提斯闭合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使兰坪—思茅盆地内发育大量走滑拉分和逆冲推覆构造,古代岩盐的赋存位置和形式发生了调整改造。总之,特提斯构造演化可以从提供盐类沉积的物源、控制盆地可容空间的大小、限制沉积盆地的边界和调整古代岩盐的分布等方面影响兰坪—思茅盆地的成盐、成钾条件。所以,对特提斯构造演化清晰的认识不仅能够为理解兰坪—思茅盆地成盐、成钾的机理提供帮助,还能为部署钾盐勘探方案、预测钾盐有利成矿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延莉 《地质与资源》2014,23(2):197-201
通过对塞内加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的研究,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认为盆地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被动陆缘期3个阶段.各个演化阶段沉积地层3分:盐下层系、膏盐层和盐上层系.主要油气系统为盐上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海上.控制油气分布的关键因素是白垩系源岩的发育.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对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库车盆地内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 尤其是盆地的中部和西部盐层发育好, 厚度大, 局部盐层己暴露地表, 是找寻各种盐类矿床及钾盐的有利地区。DZK01孔是近年来在库车盆地实施的一口以找钾为目的的科研探井。本文主要通过对钻孔古近系蒸发岩岩芯样品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研究, 进而对盆地成钾环境进行分析。DZK01孔古近系蒸发岩以含泥砾石盐岩为主, 含泥砾石盐岩为构造成因, 是古盐湖高度浓缩的产物。盆地古近系蒸发岩以沉积石盐为主, 钻孔中含钾矿物为钾石膏, 钾石盐和光卤石, 同时含钾矿物的发现证明了库车盆地古盐湖可能达到钾盐析出阶段。通过样品分析可知, 库车盆地古近纪时期古盐湖沉积环境为封闭的浅湖沉积环境, 盐湖发育过程中有五次较大规模的淡化事件, 盐类物质得到很好的聚集, 具有良好的成钾环境。  相似文献   

11.
吴慧山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2):106-109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氡和镭测量在油气勘查与开采中的某些应用和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氚在水圈中的分布特征与中国境内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特别是南极的宝贵资料,论述了氚在全球大气降水中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雨量效应、季节效应。对氚在中国境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的分布规律也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其实际应用意义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15.
概述了物化探数据共享与服务的国内外现状,探讨了我国物化探数据服务与共享的理念和实现技术;以"土壤基准值空间数据库"的服务与共享为实例,说明了利用ArcGIS Server实现空间数据库动态发布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间的南北向距离,即秦岭海域的宽度,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并根据华北、华南块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对秦岭研究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相似文献   

18.
推导了任意个源区混合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所必须满足的普适方程;以二元混合作用为例详细讨论了在不同的条件下(比值-比值、比值-元素、比值-1/元素、元素-元素)该方程的展开和简化形式。从三元混合方程的展开形式可以看出,“地慢面”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同时大洋玄武岩Nd,Sr和Pb同位素组成数据也并不支持大洋玄武岩为三元混合作用所形成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flora)和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威斯发期和斯蒂芬期)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 lepidodendron,Archaeosigi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Rha copteris,Adiantites,Triphylopteris等为特征。拟鳞木植物群逐渐从泥盆纪植物群分离出来,繁盛于早石炭世早期,绝灭于早石炭世末期。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转换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导致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典型分子的绝灭和晚石炭世植物群先驱分子的出现。因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衍生于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拟鳞木植物群,但它们各自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