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7年本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2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0%。县内土壤流失量327万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554吨/平方公里×年。本县水土流失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由低处(沟边)向高处(岭脊)减弱,以轻度、中度水土流失为主(面积814平方公里)。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坡地改梯田,水平带状耕作,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蓄水拦沙等。  相似文献   

2.
宁南县气候干燥而温暖,光照充足,年均温19.3℃,年日照时效2263小时,适宜蚕桑生产。桑树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每年可养蚕四次。1965年开始栽桑,1966年开始养蚕,1983年建立联办丝厂。蚕桑生产发展迅速,巳形成栽桑—养蚕—收烘—缫丝融为一体的商品生产基地。生丝质量优异。1986年四川省丝绸公司将宁南县联办丝厂列为定点出口厂之一。  相似文献   

3.
宁南县水能资源相当丰富,主要分布在黑水河及其12条较大的支流上。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38万千瓦,可开发量7万千瓦,年发电量2.96亿千瓦小时。1989年县内有小水电站177座,装机容量10000千瓦,发电量3732万千瓦小时,人均拥有发电量249千瓦小时。这些方面在国内属中上水平。县内现有的小水电站均是径流式开发的,并以高保证率确定装机容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宁南县生活用能源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源不能自给,能源供需矛盾突出。1986—1989年,对县内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并应用节能技术,推广薪炭林造林技术,建立示范能源村等,缓解了本县的能源供需矛盾,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县人多耕地少,每年又增加人口10‰以内,减少耕地0.1万亩,而县内可垦为耕地的荒地面积13.7万亩。为增加耕地面积,解决人地矛盾,开发荒地资源是一种途径。开发中要讲究合理性。方式宜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点面结合。1987年选定荒地开发试点三个。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1989年已取得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宁南县是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人口15万,土地面积16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4%,平坝占16%)。本县岭谷高差2000—3000米。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暖,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在于甘蔗、蚕桑、油桐、生猪。据此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开发的合理性,各项建设的配套,开发目标和对象的明确,农业投入的增加,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科技兴农工程的建立。1989年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13%(其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万亩),蔗糖产量占全省总产的1/8,生丝成了县内唯一的出口创汇商品,所产桐油是凉山州免检产品,生猪产量7万头。  相似文献   

7.
宁南干热河谷内共有种子植物81科276属115种。当地拥有全部15类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其中以热带性质的属占优势,全热带分布的类型就有81属,比值32.0%,当地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与外地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宁南(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是热带植物界在当地的残存,并逐步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初期,宁南华弹乡修建丁一座中型蓄水工程——七○水库(库容1368万立方米)。它灌溉着全乡80%以上的耕地。华弹乡在水库发挥效益前,如1975年,粮食亩产仅72公斤,总产138万公斤,人均收入41元,经营单一。水库发挥效益后,至1989年,粮食亩产251公斤,总产454万多公斤,人均收入776元;全乡糖丝猪菜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显然水利建设事业促进了山乡巨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要介绍四川省宁南县开发沼气能源的4个潜在优势和3个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该县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划分为三个区。最后对以沼气为主的能源示范工程实践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宁南县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总产值1989年达5208万元,比1976年增长1.2倍。这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山区农业,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本县将采取有力措施,大搞科技兴农,争取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1.
宁南县城后山有8条泥石流沟。其中3条一旦暴发泥石流,就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为使县城免遭泥石流为患,1985—1989年县上在有关科研单位参与和支持下,对后山泥石流采取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预警、管理措施,加以综合治理。治理工程取得的防灾效益、水保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