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隆并鉴定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的一种c型溶菌酶基因(Fm-Lyz),其cDNA全长为770 bp,包括71 bp的5′非编码区(UTR)、222 bp的3′UTR和477 bp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58个氨基酸。SMART分析显示,Fm-Lyz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LYZ1结构域和1个含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同源性分析发现,Fm-Lyz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溶菌酶同源性最高;进化树结果显示,Fm-Lyz与不同对虾的c型溶菌酶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m-Lyz在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感染后,Fm-Lyz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最高表达量时间分别为感染后24、12 h,暗示Fm-Lyz参与了墨吉明对虾的抗菌免疫防御。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和180 mg·L-1)、温度(20、25、30℃)、离水时间(3、6、9、12 min)和规格(1.5、3.5、13.4 g)对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墨吉明对虾麻醉时间随丁香酚浓度增加以及水温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则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以及水温的降低而增加;在相同浓度丁香酚的条件下,墨吉明对虾的复苏时间随离水时间的增加以及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丁香酚浓度50-180 mg·L~(-1)的范围内,麻醉对虾的复苏率为100%。丁香酚是墨吉明对虾的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精巢中克隆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基因的c DNA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并用RT-PCR半定量方法分析其组织表达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泰国斗鱼AMH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804 bp,其中开放读码框为1 596 bp,编码532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同源性最高仅55%;AMH前体蛋白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泰国斗鱼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亲缘关系最近;AMH基因的组织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及性别差异,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雄性个体脑、脾和肌肉次之,垂体、肝、肾、心和肠中未检测到AMH表达,雌性个体脾、心脏和肌肉次之,脑、垂、肝和肾中未检测AMH表达。  相似文献   

4.
用对虾饲料培养基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出500株黏附细菌,以产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该3种消化酶的细菌90株,占总菌株的18%.对其中生长较快的69株进行16S rDNA 基因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69株菌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其中数量最多是芽胞杆菌属,占鉴定细菌总数的53.62%,数量最少是气单胞菌属和嗜盐单胞菌属,均占鉴定细菌总数的2.90%.表明对虾肠道黏附菌群中具有较多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的细菌,可进一步开发为促进对虾消化功能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5.
用6.0×104拷贝、1.2×104拷贝和6.0×103拷贝3种剂量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了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死亡时间随病毒剂量降低而延长,斑节对虾死亡时间没有明显差异;随病毒剂量的降低,凡纳滨对虾人工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显著延长,斑节对虾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相同,WSSV在凡纳滨对虾体内比在斑节对虾体内复制慢。对虾携带WSSV数量最低为3.3×107拷贝.g-1,最高为4.3×108拷贝.g-1。凡纳滨对虾比斑节对虾对WSSV的抵抗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过氧化物还原酶3(Peroxiredoxin 3,Prx3)基因(LvPrx3)的结构特征、组织分布和抗胁迫能力,为揭示凡纳滨对虾抗环境胁迫的应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ACE克隆技术取得LvPrx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应用Clustal X、EditSeq、ExPASy、MEGA 6.0、SignalP 5.0和TMHMM2.0等多个软件开展Prx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PCR和qRT-PCR技术检测分析LvPrx3基因在多种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响应情况。【结果】LvPrx3基因cDNA全长序列962 bp,内含45 bp 5′端非编码区(5′-UTR)、233 bp 3′端非编码区(3′-UTR)和684 bp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LvPrx3的蛋白分子质量为25.09 ku,理论等电点(pI)为6.22,属于典型的2-Cys Prx,包含高度保守的“FYPLDFTFVCPTE”N端和“GEVCPA”C端。进化树分析显示,LvPrx3与节肢动物门的Prx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输入蛋白α(importinα)是核转运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可通过帮助具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NLS)蛋白入核而参与免疫过程。克隆并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importinα1基因,命名为Lv IMα1,基因全长c DNA为2 181 bp,包括1 5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10 bp,3′非编码区长496 bp。Smart分析显示,Lv IMα1蛋白包含一个N端的输入蛋白β结合域和一个包含8个串联重复序列的NLS中央结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发现,Lv IMα1与原鸡(Gallus gallus)IMα1的相似度最高,为73%;与水蚤(Daphnia magna)IMα1相似度最低,为61%。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v IMα1和多种无脊椎动物IMα1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Lv IMα1在所测试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神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液中Lv IMα1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感染后4 h外,其余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12 h最低,为对照组的0.22倍,随后逐渐升高。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Lv IMα1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24、48、72 h尤为显著,24 h时最低,为对照组的0.38倍。Lv IMα1基因可能参与凡纳滨对虾抗病免疫应答途径。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是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品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对虾,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系统,其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血细胞吞噬、包囊和形成结节等功能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氟乐灵对斑节对虾卵和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乐灵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24hLC50/×10-6分别是1.68,0.83,1.84和2.09;48hLC50/×10-6分别是0.76,0.53,1.09和1.51。5.01×10-6氟乐灵浸浴受精卵12h,50%的受精卵可孵化。第22天仔虾用10×10-6以下浓度的氟乐灵浸浴5min,对其存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烂尾病主要病原及其药敏特征。【方法】从对虾病灶部位分离纯化细菌,用2株代表菌株对健康虾进行创伤浸浴感染试验,分析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和HSP60基因序列,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坎氏弧菌(V. campbelli)溶血素基因特异引物扩增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7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亲虾和养殖对虾分别分离获得编号2018B22和2018MZ1的代表菌,两株菌16Sr RNA和HSP60基因序列均与哈维氏弧菌最相似,且均可被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引物特异扩增,表型特征亦与哈维氏弧菌相近;两株菌均可引起凡纳滨对虾烂尾病,其中菌株2018B22的致病力较2018MZ1更强,而后者的耐药谱更广。【结论】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烂尾病主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11.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在20 mg/L亚硝酸盐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硫氧还蛋白(TRx)等抗氧化相关酶以及热休克蛋白HSP70、组织蛋白酶B(CTSB)的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胁迫24 h时Mn-SOD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CAT基因表达量在12~48 h升高,GPx基因表达量在24和48 h时升高,TRx基因表达量24 h时升高,而后在48和72 h时降低,Hsp70基因表达量在48和72 h时升高,CTSB基因表达量在48 h和72 h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硝酸盐胁迫下,抗氧化酶相关基因、Hsp70和CTSB基因的表达量均被显著诱导进行免疫防御,4种抗氧化相关基因和Hsp70、CTSB基因对亚硝酸盐胁迫敏感度不同,在抗亚硝酸盐胁迫过程中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性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方法制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Penaeus)vannamei)]眼柄粗提物,用活体注射法研究不同粗提物剂量对去眼柄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直径大小的影响,以检验其性腺抑制素(Gonadinhibiting hormone,GIH)的生物活性;在凡纳滨对虾仔虾后17、22和27 d,分别以不同浓度眼柄粗提物浸泡24 h,结果显示:除0.001个眼柄/mL的GIH浓度外,0.01、0.1和1个眼柄/mL组均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直径(P﹤0.05);浸泡处理后,仔虾后17 d GIH处理组凡纳滨对虾雌性率达70.1%~80.1%;仔虾后22 d GIH处理组雌性率达65.8%~71.7%,各浓度GIH处理组雌性率比对照组(雌雄比例约为1:1)显著提高(P﹤0.05);仔虾后27 d,0.01和1个眼柄/mL处理组雌性率(约58%)略高于对照组,但0.1个眼柄/mL处理组雌性率(73.1%)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眼柄粗提物可明显诱导凡纳滨对虾雌性化,在仔虾后22 d前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2016年4月23日至7月12日对地膜精养及普通土池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池塘水体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 H和DO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地膜池与普通土池相比p H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 d起地膜池DO含量高于土池(P<0.05);地膜池和土池的COD、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土池亚硝酸盐含量在养殖后期(70~90 d)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马氏珠母贝细胞周期分裂基因45(Pm-CDC45)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闭壳肌、鳃、性腺与外套膜组织的表达量,并估计基因表达量与金黄壳色第3代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m-CDC45基因序列全长为2 091 bp,5′非编码区(5′UTR)为157 bp,3′非编码区(3′UTR)为3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 967 bp,编码655个氨基酸;Pm-CDC45在各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闭壳肌表达量最高,鳃和性腺为其次,外套膜最低;Pm-CDC45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选育群体壳高性状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31,P0.05);马氏珠母贝Pm-CDC45为影响壳高性状基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 2步 PCR检测技术对湛江和阳西地区的虾苗进行白斑综合病杆状病毒 ( WSSV)检测。在仔虾 2日龄最早检测到病毒 ,有 2 5%的虾苗带有 WSSV病毒。带病毒虾苗和不带病毒虾苗分别在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过程中跟踪。前者在湛江湖光镇普通虾塘跟踪养殖 ,它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容易发病 ,p H、盐度和温度是重要的诱发因子 ,在养殖 50~ 60 d时发病死亡 ;后者在高位池和普通池养殖跟踪 ,它们对变化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 ,养殖时间为 80~ 1 1 0 d,在相对优良的养殖技术条件下大部分可望养殖成功。环境中有 WSSV病原传入 ,不带病毒虾苗在养殖后期可以带有 WSSV病毒 ,出现白斑虾。跟踪的普通池有爆发病害 ,但是时间延后 ,跟踪的高位池没有爆发病害。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全球虾病大流行,使虾产量下降12%,而我国虾病则从南到北发生了空前的大暴发,致使年产量大幅度地下降了一半以上[1],因而养虾业遭受惨重损失。据分析,这次虾病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沿海,使养虾业直接受害;虾池老化,自净能力较差;对虾育苗滥用抗菌素,致病菌因而获得抗药性;更为严重的是,有多种病毒性病原侵害对虾苗种和成虾,致使对虾的抗病机能减弱,当减弱到一定的程度时,加上环境、水质、营养和细菌等不良因素,使虾病暴发,在短时间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目前,已发现的对虾病毒共10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氮、磷形态的赋存特征。【方法】于对虾养殖周期的前、中和后期对池塘沉积物采样,测定和分析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和磷含量。【结果与结论】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总氮质量分数(1131.36±349.00)mg/kg,有机氮平均占总氮的74.14%,养殖中期总氮及有机态氮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氮主要为固定态铵,平均占75.71%,可交换态氮主要由硝态氮和氨态氮组成。总磷质量分数(854.17±254)mg/kg,主要磷形态为铁结合态磷(Fe-P)、自生钙磷(ACa-P)和闭蓄态磷(Oc-P),养殖周期内沉积物中Fe-P含量变化频繁,较活跃。垂直方向上,总氮及有机氮在次表层4~6 cm含量较高,总磷、Fe-P及Oc-P均有表层富集现象。对虾养殖过程中池塘沉积物中的氮磷总量未见明显累积,生物活性磷(BAP)在总磷中比例增加,池塘沉积物内源磷负荷加重。氮和磷分别主要以有机态氮和生物活性磷形式存在,养殖过程使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潜力增加。  相似文献   

18.
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不同量微生物植酸酶(0,500,1000,2000 U/kg),观察虾的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虾体和虾壳成分,研究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8周后,饲料中添加500~2000 U/kg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植酸酶添加各组与对照组虾体的水分、粗蛋白、脂肪、灰分、总钙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虾壳中粗灰分和钙含量在500和1000 U/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0 U/kg组(P<0.05),虾壳磷含量在各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磷浓度在对照组和2000 U/kg组显著高于500 U/kg组(P<0.05),血清钙浓度在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500和1000 U/kg组。结果说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虾壳和血清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虾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不同量微生物植酸酶(0,500,1000,2000U/k),观察虾的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虾体和虾壳成分,研究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8周后,饲料中添加500-2000U/kg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利用元显著影响(P〉0.05);植酸酶添加各组与对照组虾体的水分、粗蛋白、脂肪、灰分、总钙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虾壳中粗灰分和钙含量在500和1000U/k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0U/kg组(P〈0.05),虾壳磷含量在各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磷浓度在对照组和2000U/kg组显著高于500U/kg组(P〈0.05),血清钙浓度在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500和1000U/kg组。结果说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虾壳和血清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虾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测量北部湾86尾野生长毛明对虾体长、头胸甲长、胸高、胸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第三腹节高、额剑上刺数、额剑下刺数和体重等10个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9个性状和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体长、头胸甲长、胸高、第一腹节宽、第三腹节高和额剑下刺数6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单独的决定系数中:头胸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系数(14.44%)最大,共同决定系数中,体长与头胸甲长最大为21.13%。通过分析,建立长毛明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胸高、第一腹节宽、第三腹节高、额剑下刺数对体重的最优理想回归方程,为长毛明对虾选育种和保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