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光1.1合理的温室结构目前,我国基本推行三面是墙体,一面见光的单跨东西栋温室,主要解决了夜间保温性好,省去加温设备,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半拱圆塑料棚面的日光温室透光量大。1.2透光性好的覆盖材料一般干净薄膜的透光损失为20%,如吸附水滴和灰尘又会损失20%,故选择无滴、长寿、多功能薄膜透光率提高7%左右。1.3反光膜的应用将表面镀有铝粉的银色聚酯膜挂在日光温室的后柱附近,可提高北部的光照31.8%~70.9%;并增加地温0.5~1.0℃,气温1.2~2.3℃。1.4 清洁棚面每天坚持用布条、笤帚等清扫棚面,清除表面灰尘、杂…  相似文献   

2.
根据观测试验及参考资料,概述了长春等北方地区花卉、蔬菜温室内小气候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常规措施 ,包括采光设计与光照调控、温度、湿度调控及CO2 调控技术。温室的保温效果取决于合理的温室设计和温光调控 ,以便在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下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卉或蔬菜产品。与自然气候相比 ,温室内小气候受人工干预和控制的因素较多 ,因而 ,温室花卉生产的成败除与温室性能、花卉品种选择有关外 ,关键是科学的小气候调控 ,即光、温、湿度及其配合情况的调控。本文根据温室气象观测结果及部分参考资料 ,概述普通日光和加温温室的小气候调控的原理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1991年江淮暴雨期地气通量与混合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用1991年5—7月江淮及其北部地区的地面与高空资料根据3种不同的整体公式对地表通量(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混合层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中陆面过程的一些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通量依赖于大气稳定度,稳定度越强,地表通量越小。不稳定状况下平均地表动量通量为0.0154N/m2,向上的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分别为25.7W/m2和132.3W/m2;稳定状况下,地表动量通量为0.006N/m2,感热和潜热通量平均是向下输送的,分别为-1.5W/m2和2.5W/m2。2.地表通量与降水过程密切有关。雨期的动量通量略小于非雨期,而雨期的感热与潜热通量明显小于非雨期,雨量越大,这两种通量愈小。3.地表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凌晨2时左右。4.混合层与雨期关系密切,雨期的混合层高度较非雨期低,这时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小;而非雨期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加温是改善冬季日光温室作物生长温度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选择典型节能型日光温室,利用暖风机加温试验研究加温方式作用下温室内温度时间、空间变化以及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和不同外界温度条件下的加温效果,并进行经济投入分析。结果表明:电暖风机加温后温室内温度明显提高且温度分布较均匀,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室高4.23 ℃,其中平均最低温度提升效果最明显;低温天气时,平均温度比对照温室温度高4.24 ℃;寡照天气时,平均温度比对照温室温度高4.48 ℃。暖风机在外界温度-12 ~-4 ℃时对温室进行加温的效果最佳。通过对几种传统的温室加温方式经济投入的分析表明,电暖风机是一种投资小,耗能低,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加温方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Euler平流扩散方程和K模式闭合方案的数值解,讨论了混合层厚度、风速和稳定度3因子对银川市冬季地面SO_2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不稳定层结(A级)下混合层厚度增加250m时能使地面SO_2浓度减少40%~75%,而在稳定层结下混合层厚度增加200m时仅减少20%的浓度;而当混合层厚度和风速分别增加250m和3.8m·s ̄(-1)、层结由稳定(F)变为极端不稳定(A),并且当混合层最大厚度和最大风速分别限制在650m和4m·s ̄(-1)时,老城西部地面浓度减少了90%,稀释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地面拖曳效应对春季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一个在NCAR的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CCM1(R15L7)-LNWP长期数值预报模式,以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4月1日客观分析资料和NCAR的固定个例(1975年1月16日)为初始场,进行长期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拖曳效应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月平均的青藏高原地面拖曳系数与全球其它陆面月平均拖曳系数之差由0.0008增大至0.004时,预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青藏高原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300hPa和500hPa)温度差可增大3℃,从孟加拉湾一带至青藏高原的温度差可减小1.5℃,使得在青藏高原及其北侧高空西风增强(增强中心在40°N的250hPa层).在青藏高原南侧的25°N的250hPa出现西风的减弱中心,有利于晚春季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地面拖曳效应有利于在春季加大其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加强北半球经向三圈环流及全球经向环流.  相似文献   

7.
地形对9216号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一个具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就地形对9216号台风暴雨增幅的影响作了有、无地形的对比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的三重结构能较成功地考虑不同尺度的地形,既能考虑关键区的细致结构,又能考虑大尺度环境流场的影响,能较成功地预报出台风路径、大风及雨分布;(2)地形作用改善了对流降水条件,中低层幅合上升比无地形有很大加强,台风登陆后在山脉迎风坡地区降水增幅显著,且对流性降水占较大比重,取消地  相似文献   

8.
农田近地面层CO2和湍流通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树华  麻益民 《气象学报》1997,55(2):187-199
利用1985年5月至6月在北京郊区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试验研究站的麦田中实测的小麦不同生长期的CO2浓度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温度、湿度及风速梯度等量的数据,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CO2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并对观测场地、仪器设备、校准方法及误差分析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从5月14日到6月15日,在1m,2m和10m处,CO2浓度振幅的日变化分别为103.4到27.5,87.5到27.3和69.8到11.5ppm;光合型和呼吸型的平均CO2浓度分别为345.3,350.6,357.5ppm和373.9,369.7,362.1ppm。在白天,CO2通量和梯度的输送方向是从大气向植被,在中午(11时到13时)输送达到负的最大值。在夜间,CO2通量和梯度输送的方向与白天相反,并且,在早晨(4时到6时)达到正的最大值。CO2通量与净辐射(Rn)、可利用能(H+LE)、光合有效辐射和动量通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对西南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郑庆林  王必正 《高原气象》1997,16(3):225-234
在一个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能考虑青藏高原及其背风坡不同尺度地形的数值模式,用于981年7月12日20:00 ̄7月14日20:00西南涡个例的数值研究。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1/3地形和无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地形对西南涡的移动和发展、形状和范围均能较成功地模拟,降低地形或无地形时,模拟则不成功。全地形时急流轴为偏北方向,而在1/3地形或无地形时,急流走向为偏东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地区SO2, SO4=和HNO3(g)干沉降速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节泰  李建国 《气象学报》1997,55(5):545-562
使用中国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各主要台站1992年全年00点和12点(GMT)地面及探空资料,由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4产生中国东部地区地面以上大约40m高度(最低模式层)处二维温度、湿度和风场,使用污染物干沉降模块及该地区下垫面类型资料,计算出了该地区SO2,SO=4和HNO3(g)全年干沉降速度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类型的综合影响,3种污染物的干沉降速度有明显的变化。对SO2,全年区域平均极小值为0.088cm/s,极大值为1.275cm/s,平均值为0.430cm/s;对SO=4,分别为0.014cm/s,0.287cm/s和0.118cm/s;对HNO3(g),分别为0.060cm/s,5.250cm/s和1.123cm/s。SO2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分布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一带,对SO=4和HNO3(g),除在上述沙漠地带有一极大值区域外,在靠近四川的云贵高原尚有另一极大区。对1992年全年来说,SO2和HNO3(g)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均出现在七月份,分别为0.552cm/s和1.518cm/s;而对SO=4,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出现在九月份,其值为0.096cm/s。这些值  相似文献   

11.
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参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目前流行的陆面过程模式的需要,利用2000年5-6月敦煌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一些关键陆面过程和土壤参数的特征和规律。并且利用相对反射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典型干旱区敦煌荒漠戈壁的平均反射率为0.255±0.021;剔除建筑物干扰后,利用对数平均法计算的粗糙度长度平均值为0,0019±0。00071 m;剔除绿洲影响后,用无降水影响的资料确定出土壤湿度影响因子为0.0045;剔除降水影响后,用观测资料计算的敦煌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热容量平均值为1.12×10~6m~(-3)K~(-1),比“黑河试验”在戈壁和在其它沙漠观测的有关值略小一些,但热扩散率和热传导率都比“黑河试验”在戈壁观测的值小一倍左右;观测的敦煌戈壁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1%。  相似文献   

12.
温带森林土壤消耗大气CO总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CO虽然不是温室气体,但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CO可引起对流层中CH4、O3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从而间接的产生温室效应,因此,对全球性CO源和汇的研究应给予重视。本研究利用静态箱式方法,对温带落叶森林土壤年释放CO进行了长时间测定,表明该类型土壤年净消耗大气中CO平均强度为46.3±25.5ng/m2·s-1,对调节大气中CO浓度增加有积极意义。文中详细分析了影响土壤消耗CO的环境因素、土壤消耗CO的强度和释放温室气体CO2、CH4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测晴空射出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研究了1985年前期冷拉尼娜到1987年晚期厄尔尼诺期间热带温室效应的变化情况。尽管从冷到暖的状态变化中,逐月资料的比较可能得出温室罩作用在减弱,但从4年的观测记录整体考虑,热带平均温室罩有2W/m2的明显增加,同时热带平均海表温度增温0.4K。将这种实际观测到的增加与GCM模拟的ENSO期间晴空温室效应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在ENSO期间,很明显与SST的重新分布有关的动力变化叠加在SST驱动的温室罩变化之上。若能保证GCM具有预测温室罩动力和热力变化的能力,那么,GCM模拟也能成功地再现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象石  李超 《广东气象》2000,(Z2):14-16
本文的第一部分已发表《广东气象》1999年增刊第2期冲击电流Iimp规定包括幅值(又称峰值)电流Ipeak和电荷Q。3表征SPD性能的主要技术参数3.1 电源系统的SPD (12)冲击试验分类 SPD可按在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的使用,也可按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类别(Ⅳ、Ⅲ、Ⅱ、Ⅰ类),而区别使用以下三种不同的冲击试验通过的产品: I级分类试验(Ⅰ级的冲击电流Iimp试验**)。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u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的试验:最大冲击电流在10ms内通过的电荷Q(…  相似文献   

15.
刘学著  周守华 《气象》1994,20(8):54-57
采用两种方法,对河北、北京及天津地区1月、4月、7月和10月累年平均5cm地温场进行了估算。一是采用以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算;二是利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对所选站点实测地温资料进行内插估算。结果表明,以地理位置坐标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模型的剩余标准差为0.4-0.7℃,Kriging内插估算的剩余标准差为0.2—0.3℃。此外,回归分析表明,各月累年平均5cm地温随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值的增加而降低。纬度每增加1°地温下降0.2—0.8℃,夏季地温随纬度变化不明显;经度值每增加1°地温下降0.3—0.7℃;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地温下降0.5—0.7℃。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研的设点试验,得结论:大栅温室增施CO2气肥,使蔬菜叶色浓绿、叶片加厚,生物量增加,产量提高29.6%以上,增产率达40%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9.6以上,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7.
1试验设计和资料采集设大棚面积128m2,试验品种为中椒4号。采用2种处理方法,即增施CO2气肥和不增施CO2气肥。在试验区和对照区(CK)各选10株大小相等、长势相似的植株,对其高度、干物重和单果鲜干重以及果实纵、横径等项目进行测定,同时进行开花、...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夷平过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效;(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在陕西渭北进行铺反光膜试验,用美国L1—COR公司产的光合有效辐射仪,对树冠内光合有效辐照度(PAR)及分布进行了定点测定,并对各测点苹果着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铺反光膜人工补光可使红富士苹果平均着色指数达到83.5%.较对照树提高26%.并对红富士苹果着色所需PAR临界值进行了探讨,认为PAR达到500μmol.s-1.m-2以上,相对光强达50%以上,红富士苹果才能充分着色;在果树下铺反光膜,当果实得到50μmol.s-1.m-2以上反射光即可全面着色。  相似文献   

20.
用冷台冻滴和2m3云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中可溶性物质对冰核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般云中观测到的可溶性盐类气溶胶(如NaCl、(NH4)2SO4等)在温度高于-18℃时不易成为冰核。而高浓度的可溶性铵盐(如(NH4)2SO4,NHCl等)则能显著提高AgI的成冰温度。(NH4)2SO4能使AgI成冰晶数在-10℃提高2个量级,-6℃提高约1个量级。该结果对人工催化技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