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城市是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建设的深刻反思提出来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适于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人居环境,城市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诱发了城市热的环境问题。探索城市热环境时空布局与变化特征,分析变化原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莞市为例,以1986—2017年间8个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通道算法对东莞市地表温度进行定量反演,分析东莞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莞市30多年的城市热环境主要表现为热岛的分布格局,由零散的点状分布逐渐发展成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带状分布;东莞市城镇/街道中心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村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1986—2017年东莞市的热岛比例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0.06上升到0.15,在2009年东莞市热岛效应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对合理规划东莞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出发,采用200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以城市人居环境相关内容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相应的排名,同时对排名结果做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并划分出4类人居环境,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了持续压力,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其人居环境的影响就更加凸显。本文以南沙新区为例,基于地理国情数据,从生态功能用地情况、综合交通网络通行能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居住适宜性分析等4个方面,对新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云浩 《测绘学报》2001,30(3):282-282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本文在RS、GIS的支持下,侧重研究城市空间热环境与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动态演变描述体系以及城市热环境对城市降雨系统的影响.其主要工作如下:  相似文献   

6.
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饮水安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战略部  相似文献   

7.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正在遭受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城市绿地对城市碳氧平衡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缺乏具体的空间分布规划,只注重绿地覆盖率和人居绿地面积,绿地服务功能的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利用ArcGIS对大连市沙河口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绿地可达性与沙河口区人居环境类型发现,高收入社会群体拥有比低收入社会群体更高的绿地可达性。城市规划者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建设中关注社会各阶层对绿地的需要,使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资源上更为公平。  相似文献   

8.
兰州新区自2012年8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区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从绿地/水面覆盖情况、道路通行能力、公园服务能力、居住适宜性分析等方面,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兰州新区建成区内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浙江省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系统介绍了武汉市在十多年管线普查工作基础上,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深化普查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内容。重点阐述了新一轮地下管线深化普查的扩展普查范围、扩充普查内容、实现市区衔接3个方面工作,同时介绍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成果和运行情况。最后总结了武汉市在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深化普查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为其他城市开展地下管线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田冉  钟文军  朱强 《现代测绘》2006,29(2):14-16
目前,我国各城市相继展开地下管线普查、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力求建立科学、准确、完整、动态的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但也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管线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站在城市的高度,统筹规划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通过对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线信息需求的分析,给出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认识和一些建库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当前城市测绘部门在基础地理数据入库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技术路线,并根据哈尔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库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南宁市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人口、资源、生态、交通、环境、金融、社会保障体系都处在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建立南宁CORS不仅是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的需要,也是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的需要.另外,有些单位各自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GPS测量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不兼容、功能简单、服务对象单一,使用效益低下.这种分散式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利于城市的规模化和集中化管理.因此根据各种用户的需求,由南宁市勘测院主持,徕卡公司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完成了南宁市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出发,详细介绍了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规划中的重要性及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的可行性,并对建设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全面开展县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7月,63个县级城市已全部完成设计书评审并签订了三方协议.本文在对浙江省各地县级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土资源通讯》2003,(10):8-8,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基本建立,有关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但是随着一些城市发展中出现违规设立各类园区、非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斌  王桥 《测绘通报》2001,(3):14-16,26
对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并详细论述了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对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提高人居环境有重要影响.选择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应用3S技术分析重庆市巴南区2000—2015年建设用地扩展速率、扩展强度指数、城市扩展方位、重心转移方向.结果表明:2000—2015年巴南区建设用地扩展为20.87 km2,呈正态增长;扩展速度最快为2005—2010年,扩展速率达到2.28 km2/a,最慢为2000—2005年,扩展速率仅有0.36 km2/a;巴南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并由西向东方向发展,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建设用地扩展变化特征分析可为巴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索科学的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框架,从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利用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2001~2010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确定土地利用的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权重,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比较协调、基本集约和比较可持续。因此,重庆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应当注重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地确定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从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