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在1985年首次南极综合考察期间,气象工作者在长城站进行了地面气象要素、高空风、辐射、卫星云图接收、雷达回波分析、大气化学成份和气溶胶采样分析等综合性观测和分析。所获资料虽然最长仅一年,但这是我国气象工作者第一次获得由我们搜集到的第一手的南极气象情报,来之不易,极为宝贵。经气象考察人员的初步分析和研究,已撰写了内容包括:“南极地区天气和水文分析预报”“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大气结构及辐射状况”  相似文献   

2.
全球海域大风频率精细化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高精度、高分辨率的QN(QuikSCAT/NCEP)混合风场,对全球海域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为航海、防灾减灾、海洋能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全球海域6级以上大风频率具有很大的区域性、季节性差异:1)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余海域,尤其是南印度洋“咆哮西风带”海域出现频率最高,高值中心在60%以上。30°N以内低纬度大范围海域的大风频率整体较低,基本在10%以内,仅在阿拉伯海、琉球群岛——台湾岛——南海大风区一带、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一带存在以东西向椭圆状海域,在20%-40%;2)冬半球的大风频率远大于夏半球,1、4、10月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明显强于其余海域,7月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较高,北半球大部分海域在10%以内,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中国海,由于受到强劲西南季风的影响,为北半球的大风频率相对大值区,尤其是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在50%以上,大值中心甚至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科技     
<正>中国完成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日前,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在考察中,考察队员依托我国极地考察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获取我国中山站至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冰盖边缘的详细冰厚、冰下地形等科学调查数据,为精确评估这一区域的冰量流失状况和冰盖不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国家极地基础测绘的需要,2 0 0 4年1月19日,黑龙江测绘局成立了极地测绘工程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黑龙江测绘局局长李志刚和副局长王英斌为“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揭牌,并在黑龙江测绘局进行了《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设计书》评审工作。中国南极测绘,在国家测绘局和南极考察办公室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已参加了2 0次中国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考察工作。黑龙江测绘局已派出3人次参加了南极考察。中国南…  相似文献   

5.
国际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构建与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南极大地参考框架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组织的历次南极地区大地测量观测活动的成果,并结合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对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构建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日前,一只研究队伍乘英国皇家海军勘察船“忍耐号”在南极海域进行科考时有了新的发现:当冰山消融的时候,就有铁质颗粒被释放进海洋里,铁质颗粒是海藻的营养物质,海藻的生长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然后海藻沉入海底,将有害的温室气体在深海里羁留数百年。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28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近日在冰穹A地区完成120米的深冰芯钻探。在未来的南极考察中,我国南极考察队将继续深冰芯钻探,以期通过努力,在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获得3000米的深冰芯。(新华网)  相似文献   

8.
媒体广场     
正//我国首次在南极发现"海洋PM2.5"日前,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近日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目前微塑料通常被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因此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是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4日向深圳公众开放,将于15日启航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展开"双龙探极",形成中国南极考察新格局。"雪龙2"号与"雪龙"号有何不同?本次南极考察有哪些突出亮点?极地考察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在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新闻发布会上对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数据获得高亚洲及其邻近地区的质量变化,可分析区域气候因素如印度季风、西风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结果的影响。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西风带的贡献小于厄尔尼诺,与传统研究结论不同。因此,利用2003-01~2017-06期间GRACE RL06的Mascon数据进行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研究发现,前3个主要成分对研究区质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3%、27%和6%,与印度季风、西风带和ENSO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2±0.16、0.70±0.15和0.42±0.15,说明在长达14 a的观测时间跨度内,印度季风、西风带和ENSO对研究区质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53%、27%和6%,西风带是研究区质量变化的第2个影响因素,这支持了传统的研究结论;ENSO通过印度季风对某些区域(如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西北部)的质量变化产生影响;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藏东南地区,由于印度季风的减弱及其相关的ENSO作用和西风带的加强,质量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在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东昆仑地区,由于西风带的增强,质量变化呈上升的趋势;在帕米尔和天山地区,虽然受到较强西风带的影响,但由于同时受到印度季风和ENSO减弱以及气温上升趋势的影响,质量变化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红船身,白船顶,10月14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停靠在深圳蛇口码头,首次向公众亮相。10月15日,它将先行启程,与随后出发的我国南极科考功勋船——"雪龙"号共同前往南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徐世杰告诉记者,本次考察开启我国首次"双龙探极",开拓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新格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重力台网14台gPhone弹簧重力仪组成2个观测剖面,对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Ms9.0特大地震前(3月1日至1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各台站统一出现了喇叭口状的“重力异常扰动”现象,且扰动异常随震中距的增加呈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NSIDC公布的ICESat运行期间的19个任务期的观测数据, 采用重复轨迹分析方法估计近年来南极冰盖高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南极大陆冰盖整体上呈现消融趋势,基于不同的GIA模型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的南极大陆冰盖高程变化的趋势约为 -1.17~-1 cm/a。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48-2006年6-8月云南124个测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 1948-2006年1-5月100hPa及500hPa位势高度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云南省月平均降水做EOF分解,以第一主分量与南半球100hPa和500hPa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希望找出南半球与云南汛期降水相关密切的因子.结果表明: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云南汛期降水联系密切,影响因子从一月的南极逐月向中纬的南半球西风带和低纬移动;四月和五月南极区域与中纬度呈明显的"跷跷板式"的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国家海洋局2008年10月16日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于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冰层下的奇怪火山俞平在南极考察的日子里,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邀请火山专家考察了一座最为奇特的火山。南极洲西部的冰山座落在盆地里,这个盆地南边是横贯南极的山脉,北面是马里伯德地岛,基岩低于海平面。1994年2月一个地球物理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盆...  相似文献   

17.
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了L&R ET(2 1)重力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的观测记录 ,并对发生这种高频重力扰动的地球物理学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学考察队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海域深海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非活动的海底热液区。 该区域海水深度在1800米左右,海底表层赋存大量死亡生物沉积而成的双壳角质层。科考队在该区域已成功取得多个“烟囱”样品以及大量多金属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岁的长者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9天内三次下潜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在深海首次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2016,(1):15-17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日前在北京召开2015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会. 本次评选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2015年度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 神狐及其邻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团队 主要成果:2015年在神狐海域共实施23口探井钻探,均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圈定矿藏面积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海上超大型油气田规模.首次发现了Ⅱ型天然气水合物,在神狐西部邻近海域,利用自主研发的“海马”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首次发现海底活动性“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