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近8ka来西南季风区洱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暖干气候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夏季印度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包括洱海在内在云南高原气候暖干明显;冷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偏弱向东撤退,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造成气候冷湿.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洱海流域人类耕作农业历史最早出现在5ka BP左右.  相似文献   

2.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近8ka来西南季风区洱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暖干气候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夏季印度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包括洱海在内在云南高原气候暖干明显;冷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偏弱向东撤退,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造成气候冷湿.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洱海流域人类耕作农业历史最早出现在5ka BP左右.  相似文献   

3.
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姜加明  吴敬禄  沈吉 《地理科学》2004,24(3):346-351
根据对河北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与TOC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安固里淖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凉干-冷湿-暖干三个气候变化阶段:1634~1801年间的气候凉干期、1801~1889年间的冷湿期以及1889年至今的暖干期,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近百年来干暖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新疆巴里坤湖35000年来古气候变化序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韩淑ti  袁玉江 《地理学报》1990,45(3):350-362
对巴里坤湖ZK00A钻孔剖面用多种手段进行同步同周期的综合研究。古气候变化格局以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程度的冷湿期和暖干期交替变化为特征。冷湿期与冰期、高湖面期对应;暖干期与间冰期、低湖面一致。整个剖面揭示出35000年来具有12个10~3年、3个10~4年、3个10~2年的气候旋回。其中12000年以来以暖干为主,12000年前以冷湿为主。存在着600、2225—2543、5933—8900、11600年的变化周期。对内陆干旱区,3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格局和周期的研究,以大量气候标志、参数为依据,经计算机处理与成图,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尼雅剖面中的多种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的分析,在R、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古气候信息。初步的研究表明:近4000a来,尼雅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但此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大致可分为5个气候期:4.0~3.0kaB P.相对暖干期;3.0~2.2kaB.P.相对冷湿期;2.2~1.6kaB.P.相对暖干期;1.6~1.0kaB.P.相对冷湿期;1.0kaB.P.左右之后的相对暖干期。  相似文献   

6.
北疆干旱区500年来环境演变序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笔者选用巴里坤湖湖滨浅滩60cm深的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210)Pb测年和树木年轮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沉积地层、生物地层、地球化学元素与冰川进退、湖面波动近于一致的相关变化,反映了湖积层中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是500年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序列的最好见证。北疆500年来经历了三个冷湿期,四个暖干期的变化过程。三次冷湿期主要出现在1560—1660年,1735—1815年和1862—1960年,并与500年来全球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晚更新世晚期北疆内陆型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选取具有干旱区特征的内陆湖泊纹泥沉积,采用多种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探索北疆地区3.5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中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状况,建立内陆型气候的环境演变模式,提出本区属冷湿暖干型气候,且以冷湿环境为主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由南疆罗布泊地区台特玛湖沉积物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表明,近25.0kaBP以来此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与新疆其它地区基本一致。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25.0kaBP以来台特玛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7次相对暖干、5次相对冷湿和1次相对暖湿变化,而且全新世期间历次的气候变化与具有高分辨率的敦德冰芯记录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上基本一致,所记录的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唯一在7.0~6.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的体现,可能与此时增强的西南夏季风势力影响到本地区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天山温泉湿地钻孔沉积物Rb/Sr、Sr/Ca、Ti/Sr、Mg/Ca、Zr/Sr 5种特征元素比值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识别温泉湿地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温泉湿地沉积物提供了新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其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暖干(10300—7700 cal a BP)-暖干向温湿过渡期(7700—7000 cal a BP)-温湿(7000—4200 cal a BP)-温干(4200—2900 cal a BP)-冷湿(2900—81 cal a BP)5个阶段变化过程。(2)与邻近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变化相吻合,验证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早期暖干、中晚期冷湿的气候变化模式,表明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类似于西风模式。(3)温泉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比值在7700—70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降温过程是8200 cal a BP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4200—29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升温过程或许与3000—2900 cal a BP敦德冰芯反映的全新世次高温事件相关。同时,与周边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对比发现,新疆地区逐渐湿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全新世温度...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伊犁河谷可克达拉剖面(TKP)晚全新世沉积粒度参数及其气候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为植被较好、输沙势较弱的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变化阶段:3.71~3.06 ka B.P.风力由强到弱,气候暖由干到凉湿;3.06~2.78 ka B.P.风力很强、气候暖干;2.78~2.10 ka B.P.风力较弱,气候湿润;2.10~0.5 ka B.P.前期风力振荡频繁,气候较湿润;后期风力减弱、气候冷湿、成壤作用较强;0.50 ka B.P.以来,以相对冷湿为主,最近100 a来风力加强、气候趋于暖干。各阶段起止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但受西风环流传递北高纬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各气候期水热组合呈现典型西风带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企业跟踪调查法,结合中国一拖的案例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国有企业的网络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企业网络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为 《地理科学》2000,20(1):45-50
香港港湾沙坝海滩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带来的物质,其他来源是海湾内的残余沉积物和沿岸岩石的侵蚀带来的物质,沙坝的形成与第四纪冰后期海侵无关.由于香港地区河流短小,沉积物数量有限,故香港港湾砂坝坝体小,仅位于湾顶附近,向海推进年代较晚,对海岸环境变化反应甚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胜生 《地理学报》1999,54(4):335-346
地甲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流行历史,约在2500年前人们就已发现山区是地甲病主要流行区,女性是地甲病主要流行群,地甲病流行与水土环境、地形景观关系密切。秦巴山区、豫西山区、中条山区、太行山区、三峡地区、鄂西北山区、岷山山区、迭山山区、六盘山区、沂蒙山区等是中国古代地甲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古今相比,地甲病主要流行于山区的特点没有变化,但某些地区(如三峡地区、太行山东麓)由于食物结构改善,地甲病危害大为减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区位论角度出发,立足于实际考察、问卷调查和大量中外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以日资和韩资企业在华投资为例,研究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行为、投资模式和企业的窨组织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9,54(4):318-326
黄土高原半干旱的气候条件、稀疏的植被和疏松易蚀的黄土物质,是该地区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这一地区高含沙水流的发育程度,特别是最大断面含沙量的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组成,使得悬移质含沙量达到最大值。这种特定的泥沙粒度组成与流域中黄土、基岩及风成沙的分布有关,而它的出现,则是特殊的水力、风力交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Southern California faces an imminent freshwater shortage. To better assess the future impact of this water crisis,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develop continental archives of past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Using four sediment cores from Lake Elsinor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we reconstruct late Holocene (3800 calendar years B.P.) hydrological change using a twentieth-century calibrated, proxy methodology. We compare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om Lake Elsinore deep basin sediments, lake level from Lake Elsinore, and regional winter precipitation data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calibrate the late Holocene lake sediment record. The comparison revealed a strong positive, first-or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variables. As a working hypothesis, we suggest that periods of greater precipitation produce higher lake levels. Greater precipitation also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detritus (i.e., magnetic-rich minerals) from the lake's surrounding drainage basin into the lak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increase during periods of high lake level. We apply this modern calibration to late Hol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lake's littoral zone. As an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of this hypothesis, we analyzed 18O(calcite), interpreted as a proxy for variat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 ratio, which reflect first order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verification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cords regional hydrological change as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and lake level. Using both proxy data, we analyzed the past 3800 calendar years of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Our analyses indicate a long period of dry, less variable climate between 3800 and 2000 calendar years B.P. followed by a wet, more variable climate to the pres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roughts of greater magnitude and duration than those observed in the modern record have occurred in the recent geological past. This conclusion presents insight to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future droughts on the over-populated, water-poor region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17.
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东北和华北湿地三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分析了形成泥炭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局地微环境及区域气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确定了泥炭形成的气候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陆架沙漠化理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忠  朱大奎  王颖 《地理学报》1999,54(3):269-276
陆架沙漠化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该理论所例举的沙漠化证据大多属于不能确认沙漠环境的多解标志;第二,该理论没有阐明冰后期海进过程对陆架上可能存在的风成沙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大陆架上的残留沉积不宜定为古沙漠堆积。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曹有挥 《地理学报》1999,54(3):233-240
运用吉尼系数分析技术研究建国以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该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趋向集中,但集中化进程是在空间集聚程度很低的基础上运行的,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规模经济,沿江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技术创新,交通网络变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上述动态特征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0.
深圳湾海底沉积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球剖面系统对深圳湾进行网格状断面勘测,经室内剖面记录解译及与钻孔记录校核,将全部剖面录入计算机,再经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处理,得出深圳湾海底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与各种数据。文中讨论了有关新技术在小区域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