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山隐伏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3.
湘东南地区晚奥陶世笔石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划分回顾 湖南的奥陶一志留纪地层划分,随沉积相区的不同,岩石地层的划分标志不同.总体上,湘中-湘西地区晚奥陶-志留纪地层为稳定型沉积,晚奥陶世为黑色笔石页岩相,志留纪为细碎屑岩相.而湘东南区,则完全是一套类复理石建造,为泥质砂质粉砂岩、石英杂砂岩夹黑色板岩组合,在1:20万区调过程中,基本上未获得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笔石和其它化石.其划分多以湘中地区硅质岩层为标志,将上覆的类复理石建造全归属为志留纪或晚奥陶-早志留纪.  相似文献   

4.
湘东南坳陷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华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赣湘桂大陆边缘(加里东期)~板内坳陷(海西~印支期)~板内活化(印支~喜山期)的构造演化,整体呈NE向展布。基本成油地质条件分析表明,湘东南坳陷具有较好的基本成油气地质条件。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本区存在4期流体活动,有过印支期和燕山~喜山期油气运聚过程。通过综合研究,优选出郴耒复式向斜和常桂复式向斜是本区下一步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阜新盆地盆缘断裂研究入手,应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讨论。阜新盆地发育有6组盆缘断裂,即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其中以前4种断裂为主。所有盆缘断裂除具明显的压性、压扭性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力学性质,其运功方式也是多变的。盆缘断裂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期次:第1期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性、扭性、张性;第2期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张性为主兼扭性;第3期为压扭性、扭张性、张扭性。它们具有统一的应力场,是一定方向、一定方式地壳运动的产物。燕山运动第四幕导致盆地强烈回返上升,燕山运动第五幕和喜山运动形成了现今阜新盆地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十堰及邻区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分布特点,分析了区域性地震构造与有感地震和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内中强地震活动与北西西向、北北西向断裂及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密切有关;5级左右地震活动发生在大型沉降区内次级凸起与凹陷的交接带、现代构造活动的盆地或地槽、莫霍面斜坡扭曲部位;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现代地壳隆起边缘的沉降区一侧或大型凸起与凹陷区的过渡部位。  相似文献   

7.
湘东北近年来已相继勘探出多个金矿床,如黄金洞、万古、七宝山矿床等,其中黄金洞和万古金矿床均达到大型规模。该地区主要金矿床均赋存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地层中,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本文试图根据该地区已有的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来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11大队在黄金洞—万古地区金矿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果,从构造成矿学角度探讨本地区金矿的成矿机理和构造定位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
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在介绍芦山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发震构造环境基础上,利用区域内172个震源机制解资料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特别对龙门山应力区内各类应力数据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应力区目前处于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中;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在横向上从巴颜喀拉块体的北东—南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华南块体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区域最大主应力在纵向上从柴达木—秦岭块体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川滇块体的北西—南东向,亦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应力方向在不同块体间的转变,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块体在进行南东向水平运动挤压龙门山地块时,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导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表现为明显的地壳缩短和山体隆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法首次在珊溪水库地区开展三维地震深部构造特征探测,获得该地区70 km2面积的三维电性结构,建立该区域深部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探讨水库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结果表明:1)珊溪水库地下存在以双溪-焦溪垟断裂为主的3条断裂组成的向西南侧伏的三角形断块,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该特殊构造内。2)水库深部存在3个主要的“低阻通道”,地震活动集中在中部f11-3“低阻通道”沿线,随着地下水沿f11-3流体通道自东南向西北渗透,地震活动也沿该方向呈现阶段性迁移。3)水库东侧温州-泰顺断层及花岗岩阻隔双溪-焦溪垟断裂向东发展,造成地应力无法向东传播,可能是该断层以东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度的 GPS测量结果 ,结合近 10 0年来的强震震源机制解、近 2 0余年来跨断层形变网、精密水准网、激光测距网及原地应力测量等结果 ,以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地质学成果 ,通过对多层次构造运动的分析、多学科结果的互验互补和整体综合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 1)本研究区同时存在陆、海相互对进的两种地壳水平运动 :大陆东南沿海 11~ 12 mm/ a向东南、海洋对大陆 3mm/ a向西北以及台湾东海岸 53mm/ a向西北的运动 ;( 2 )台湾岛可能存在着以 2 4°N附近为其旋转轴的右旋运动 ;( 3) GPS和地形变测量求出现今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NW( NWW)向 ,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学和地质学结果一致 ;( 4 )观测与数值模拟共同证实 ,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联合动力作用是导致本区上述地壳运动的原因 ;前者导致的地壳运动速度比后者约大 4倍 ,但前者仅导致准均匀场 ,而后者则可产生变形局部化过程的非均匀场 ,从而为强震孕育提供动力 ;( 5)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侧对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重力、人工地震测深等成果资料,采用分区复盖检校反演措施,对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三维重力反演,获得了该地区的上、中、下地壳分层界面的整体展布图象,并就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8???????????30?????GPS??????????????о????????????????????????????????GPS???????????????????????????????????????????????????????????????????????????????????????????GPS?????????????????????????????????????£?????????????  相似文献   

14.
根据垂直形变资料分析,北天山山前地带的垂直形变具有继承性运动特征,天山山体继续上升,盆地继续下降,在空间上具有统一性,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1980年天山北缘石河子南5.8级地震,震前的正向加速形变转为反向形变,为预报北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提供了时间依据;反向形变异常最大的地段,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15.
�żҿ�-�������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GPS????????t????????????????????????????(????????)????????????????????????????????????????????????С????????GPS??????п??????????????????????????ó??????????????????????0.5 mm/a?????????????????????;????????д???????????????????????????佻???????????????????????????????????  相似文献   

16.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横穿本区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直接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活动;(2)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为张压交替;(3)约自1953年开始,苏鲁皖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顺序为张→压→张→压;新的“压”性运动约始于1993年,目前正在加强;(4)郯庐断裂带近期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5)张、压运动并不处于同一方向上(彼此相差约4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为基本数据,通过地震复发间隔的计算,分类和统计检验等,研究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复发行为。认为:大陆板内地震既不是简单地准周期重复发生,也不是简单地丛集复发,而可能是一种准周期的丛集复发行为,即地震丛是准周期重复发生的,而在某一地震丛内,地震又是丛集复发的。存在两类地震复发间隔,即地震丛复发间隔和地震丛内的地震复发间隔,它们分别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在进行大陆板内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定量计算和评估时,不能简单地套用N.B.实进模型中给出的地震复发间隔概率密度函数或累积分布函数,而应该根据当前地震的活动水平,判断当前是属于丛内的活跃期还是丛间的平静期,据此分别选用地震丛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函数或者地震丛复发问题隔分布函数,这样将大大提高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计算和定量评估的水平。最后,简要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编制湖北省地壳垂直形变图,收集了自1927年至1986年施测的一万多公里的水准测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可信度高、复测间隔年限长的七千余公里Ⅰ、Ⅱ等水准测量成果,经正高与重力等项改正后,参加全国水准网伪逆整体平差,求得湖北境内各水准点的垂直运动年速率,据此绘制速度等值线图。该图基本上反映出省区地壳东降西升的继承性新构造运动;黄陵背斜相对于江汉与秭归盆地继续呈上升趋势;等值线走向与断层走向大致相吻合。该图为判别地壳稳定性和断层活动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处理重庆GPS观测网2008年2月—2010年10月的观测数据,得到该地区12个测站的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地震前后跨断层基线时间序列,及相对于WUHN站的水平运动场和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下的速度场。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同震水平位移最大达到24 mm,最小达到7 mm;汶川地震后重庆地区地壳运动整体平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71—1986年山东全省多期复测水准及部分测距成果讨论了本省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以沂沭带为界,鲁东块体显示整体抬升,而鲁西块体虽以上升为主,但内部明显存在着形变差异运动。期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不高,一般不超过±3mm/年。近期构造运动显示继承性特点,地壳上升和下降的分界线与断裂相吻合。沂沭断裂带形变北强南弱。沿该带北西向益都、苍山-尼山断裂两侧形变差异较大,活动相对强烈,故对这两条断裂及其与沂沭带交汇处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