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地壳形变GPS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壳形变与地震孕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地壳形变监测可为地震预报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本文论述了地壳形变和地震孕育的相互关系,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立进行说明,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区域网的GPS点位变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箱图的形式表示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到了统计数据中一些奇异点数据,这些点位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形变资料确定地壳形变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 GPS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 ,并介绍了在获取应变参数基础上求定剪应变和面膨胀的基本公式。结合华北地区实际的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了华北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 GPS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 ,并介绍了在获取应变参数基础上求定剪应变和面膨胀的基本公式。结合华北地区实际的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了华北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对多震区垂直形变模式的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讨论中注意了地震对地面点形变的影响,考虑了沿断层布设点在地震发生时刻突变位移的处理。通过对实测网的分析,对多震区垂直形变监测网的布设与资料处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2006-2009的陕甘宁地区精密水准观测资料,以相邻水准最之间的高差为观测值,采用线性漠型拟合多期的高差重复观测量,获取了陕甘宁地区地壳垂直运动形变速率。结果表明:横跨六盘山断裂带的隆德至平凉段垂直差异运动异常显著,平凉盆地相对六盘山隆德一带反向抬升最高达15.3mm/a;跨秦岭北麓断裂、略阳一洋县断裂的宝鸡盆地相对宝鸡最大速率达-16.9mm/a,秦岭山厨讲目对宝鸡所在的关中盆地反向上升,呈逆继承性运动。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首都圈地区形变分析手段的单一性,该文利用该地区2001、2007、2014年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和2009、2014年两期流动重力数据,处理获得该地区2001—2007和2007—2014两个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和2009—2014年重力场累积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利用水准资料对同期重力变化结果进行垂直形变效应改正,获取校正后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首都圈平原地区受华北地下水开采影响较为严重,垂直形变呈现明显的下沉现象,而在山区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构造运动信息。重力变化的垂直形变效应改正量基本在10×10-8(m·s-2)以内,对异常形态没有影响,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主要是对地壳深部介质密度变化和物质迁移过程的主要反映。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地壳运动观测资料研究地壳形变特征是地学中的热点。提出一种在球面坐标系下利用GPS位移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网络GPS位移资料研究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的地壳现今形变特征,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由人卫激光测距的完整原始资料压缩生成标准点的过程,同时也对各个测站的观测资料按月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精度估计。为了消除长弧解中非模型摄动所引起的系统差,我们应用了短弧和长弧定轨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解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GPS资料分析南天山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 1998年和 2 0 0 0年南天山地区的区域性 GPS监测网的两期观测数据 ,并结合中亚天山地区的全球站数据 ,利用 GAMIT/ GL OBK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首次获得了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南天山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并利用形变分析结果对天山地区的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天山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面应变综合预测指标法,目的是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观测结果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基于云南省GP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GP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得位移场。对位移场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于56个网格的位移场,基于每个网格位移场时间序列求取其面应变时间序列,并对每个网格面应变时间序列的映震能力进行评价、综合,提取出适合于云南地区的地震短临异常识别指标。实践表明,综合预测指标对云南地区2011年以来发生的20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3个月短临预测,其中准确预测次数为19次,漏报数为1次,虚报5次,认为该指标对地震发震时间、震中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用于云南地区未来的地震短临预测实践。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了全球1976年至2022年初的198个强震(Mw≥7.5)信息,统计分析了强震发生的时空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和强震发震类型占比,并结合公开发表的典型强震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同震形变场图,分析了强震同震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强震空间分布呈条带状聚集,主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强震大多发生在各大板块交界处,与现代大地测量观测到的地壳强应变区域重合;强震时间分布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1976―1992年为相对平静期,1992年至今为相对活跃期,强震发生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在收集的全球198个强震中,发生在海洋中的强震占大多数,陆地强震仅有44个,且绝大多数强震属于逆冲断层地震,按震源深度统计,浅源强震最多且分布广泛,占比达81.3%;InSAR卫星对地观测新技术可以捕获强震的全域同震形变场,详细呈现强震同震形变的空间范围和分布特征,其中陆地强震同震形变波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两侧附近的条带状区域,离断层越远,形变衰减越快,而且形变关于断层呈不对称性。运用全球覆盖的InSAR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壳形变监测技术,拼接全球不同位置的活动断层形变信息片段,有可能揭示陆地强震的全周期孕震形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理统计分析的数字摄影资料空三布点方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MC(DigitalMappingCamera)数字航摄相机的数字摄影资料取代传统的模拟航片进行空三加密,基于数理统计分析原理,提出用绘制误差折(曲)线图和误差频率曲线图来综合评价DMC空三加密成果,并将该评价方法用于比较DMC不同布点方案的优劣。试验证明,该可视化评价方法表达直观,降低了平差结果分析的复杂度,有助于空三加密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理统计分析的数字摄影资料空三布点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DMC(Digital Mapping Camera)数字航摄相机的数字摄影资料,取代传统的模拟航片进行空三加密,基于数理统计分析原理,提出用绘制误差折(曲)线图和误差频率曲线图来综合评价DMC空三加密成果,并将该评价方法用于比较DMC不同布点方案的优劣。试验证明,该可视化评价方法表达直观,降低了平差结果分析的复杂度,有助于空三加密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联合GPS与重力数据,反演给出了川滇地区(96°~106°E,20°~36°N)的活动块体运动速度和主要活动断裂的错动速率。受青藏块体的北东向推挤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川滇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作顺时针旋转运动,造成川滇地区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运动,而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鲜水河-夏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区内最活跃的断裂带,其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12.1±0.6 mm/a,9.0±1.2mm/a,6.4±1.0 mm/a,6.0±1.2 mm/a和8.3±0.5 mm/a。龙行山断裂具有2.6±1.1 mm/a的右旋走滑和1.3±1.2 mm/a的挤压速率。反演结果表明,区内的地壳运动模式更趋向于“连续变形”假说。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一个理想而独特的地球科学天然实验场,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逃逸模式及地震活动性等科学问题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重点。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因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现今的地壳形变监测并在地震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研究进展情况,包括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形变的GNSS研究、综合利用GNSS和水准观测资料的青藏高原地壳垂直形变研究、青藏高原InSAR区域形变研究和融合多源大地测量资料构建青藏高原三维形变场等。其次,结合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资料介绍了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顾及地震应力扰动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评估过程以及大地测量观测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所起的作用。今后需要加强青藏高原GNSS监测空区的加密观测工作,综合GNSS和InSAR观测结果精化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与变形模式;开展断...  相似文献   

17.
针对GNSS三维无约束平差不依赖基准且拥有高精度几何网形的特点,以GNSS监测网作为一个整体的时空观测单元,由GNSS网测站间相互关联的所有基线长度和基线夹角变化综合衡量网形的变化,用网形的变化集中反映区域地壳形变信息。利用地壳形变高空间相关性的特点,采用主成分时空响应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区域地壳形变信息的快速提取。通过对2013年芦山Ms7.0地震近场区域陆态网GPS基准站2010—2014年观测数据的解算,提取并分析了对应地震前后近场区域地壳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及形变的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在ITRF框架下利用中国国家GPS A级间的两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部分的局部水平形变。为了更好地和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地壳运动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模型的形变分析方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定量分析了积雪、土壤水、海洋非潮汐3种非构造因素对中国大陆典型GPS连续站和区域网流动站垂直形变的影响特征;逐点计算了这些非构造因素对区域网GPS垂直形变的影响量级,得到经过非构造形变改正的中国大陆2009-2011GPS垂直速度场;并将通过荷载修正后的GPS垂直速度场与通过水准数据获得的中国大陆长期垂直速度场相比较.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区域网GPS垂直形变场能更加准确可靠地描述地壳的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