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国家地震局1995年福州会议上,为总结94年台湾海峡"9.16"7.3级地震,下达我局的研究课题之一:"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和台湾的东、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在收集了有关地质资料、中强地震目录、相关的论文基础上,我们对百年来,北纬18°-27°、东经108°-123°区域的中强地震作了一次较系统的研究。99年"9.21"台湾西带南投"集集"7.6级震群的预测,验证了我们研究成果。我们引用该文一些重要论断于江西瑞昌6级震成因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瑞昌地震应归属于华南地震区,属东南沿海地震幕一员。  相似文献   

3.
从重、磁异常以及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台湾及周边海域的板块构造格局,提出台湾东部更新世以来存在数次碰撞—俯冲活动和南海洋壳“北上”进抵嘉、南、高、屏地区的见解,并认为这就是台湾地区现代板块构造的格局。台湾强烈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制于此,今后的防震减灾规划亦应考虑这一总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孔虫AMS14C年龄年代框架,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的OKT12孔沉积物黏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16 ka以来冲绳海槽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及其对源区气候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0 ka时黏土矿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增加,高岭石、蒙皂石含量减少,指示物源由之前的长江和东海陆架源转变为台湾源。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长江河口和冲绳海槽距离增加,夏季风增强,黑潮增强,既搬运台湾来源物质,又阻碍长江物质跨陆架输运,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长江物质减少、台湾物质增加。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比值在4 ka以来增加指示全新世晚期台湾源区侵蚀强度发生变化。4 ka前后物源判别显示,OKT12孔沉积物来源由台湾东北部河流变为台湾东南部河流,反映了该时期季风降雨导致源区台湾不同区域的侵蚀差异,可能与ITCZ南移、ENSO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5.
5月 2 4日至 6月 2日 ,以省地调院副院长朱锦旗为团长、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副处长范广勤为副团长一行 1 4人赴台湾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考察与地质景观保护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与地景保育方面的学  相似文献   

6.
2015年完成的"台湾省区域地质志",较全面地收集了台湾地区的各类地质资料,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总结了台湾区域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观点,将台湾地质发展演化划分为燕山和喜马拉雅两个构造旋回,划分五个级次的大地构造单元,直观反映了台湾"弧陆碰撞、东西分带"的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发育有面积达35 000 km2的、壮观的沉积物波波域,水深2 600~4 100 m。基于波域的特征、区域分布、物质组成等,判断其为重力流成因。该波域于1.2 Ma开始起动,从而形成了和下伏平行反射截然不同的波状反射,二者之间为沉积物波的起动面。该波域的发育史受控于台湾造山运动的发育史,吕宋岛弧在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携带下,于6.5 Ma左右和欧亚大陆边缘发生斜向弧—陆碰撞,碰撞焦点持续向南转移,于1.2 Ma左右转移至台湾南部,造成台湾南部的物理剥蚀、乃至向毗邻深水的碎屑供应急剧增加,改变了深水沉积动力学状态,浊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极大加强,从而开始了该波域的起动和发育。该沉积物波的发育和台湾造山运动构成了完美的构造活动和沉积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柏林 《安徽地质》2006,16(1):F0002-F0002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在环境地质及地质景观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我省地质界与台湾同行的民间学术交流,应台湾财团法人空间及环境科技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安徽省地质学会于2006年1月3日至12日组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地质考察。该团共七人,主要是学会各部门单位的地质专家。此次交流考察是安徽省地质学会首次组织赴台学术交流和地质考察活动。2006年1月4日,学会与台湾财团法人空间及环境科技文教  相似文献   

9.
闽台地球动力学及其能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菲律宾海板块凸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异常岛弧带。福建位于台湾岛弧西侧活动地块。闽台独特的构造格架、地球动力学状态和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之成为研究海陆板块俯冲-碰撞效应及其对板内地震活动影响天然地区。本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热场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详细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学与强震构造等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学性状的异同性。试图为本区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话动断裂具有特殊的电磁波效应和遥感信息特征,在卫星图像中呈现独特的影像标志。因此,综合对比中国东部地区活动断裂的卫星图像,结合地质、地貌资料进行剖析,可以初步总结出中国东部断裂在新构造时期的一些活动特征:①南北带、华北区和台湾的断裂活动强度较大,东南区和东北区较弱;②南北带、华北区和台湾的断裂活动一般都持续到现代,东南区和东北区在中更新世以后多数断裂活动已不明显;③断裂活动的时序变化很不稳定,多数表现为间歇性或时强时弱的节奏性活动;④许多具一定规模的活动断裂,各自可分为若干地段,各地段的活动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71-1998年福建台网地震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与台湾东部区城中、强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分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康定至炉霍公路走廊沿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展布,断层活动造成区域地形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震频发、山地灾害多发,路线方案的合理布设事关项目成败。本文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前人成果,研究论述了区域宏观构造格架、鲜水河断裂带及活动性、山地灾害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特征及相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活动对路线方案的影响与控制作用,提出了路线方案的宏观思路见解和地震、地质灾害的专题研究建议。为路线方案设计及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春光 《矿产与地质》1993,7(6):414-419
台湾省已知矿产,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金、铜、硫、大理岩、石灰岩、硅石砂岩、蛇纹岩、地热等.新生代地层发育,含矿层位多,以中新统含矿层位最具工业远景.新生界主要为沉积型燃料、非金属矿产及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金、铜、硫等矿床;前第三系多为沉积—变质矿床.本文从地层、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条件等,分析台湾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台湾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成矿作用特点,论述矿床在时空上分布规律,划分为华力西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山期三个成矿时代;各类矿床分布和相应含矿建造、构造带具一致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建造—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首届全国珠宝学术会议暨珠宝学院建院十周年院庆活动于 2 0 0 1年 1 1月 1 0~ 1 2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隆重而热烈 ,与会者有英国、瑞士、俄罗斯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各主要珠宝教育检验机构和企业界代表共 2 3 6人。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主办 ,由国土资源部首饰管理中心、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宝石专业委员会、香港珠宝学院和台湾中华宝石协会等 2 3个单位协办。会议收到学术论文 5 1篇 ,到会发言的有 41人次 ,报告的主题有 :翡翠的成因分类、钻石的优化处理技术及鉴定方法、珍珠的优化处理技…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南岸地貌第四系发育受控于气候、基准面及区域构造,沂沭断裂带的新近活动是该区域地貌第四纪发育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地形分析、流域水文分析、历史地貌分析、第四系厚度与历史构造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地貌第四系发育与断裂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下切深度自西向东依次减小;典型河流河间地比率自西向东增大;分水岭向东迁移。(2)第四系西薄东厚,区域第四系厚度分布受断裂带控制。(3)沂沭断裂带控制了潍北组的区域分布,控制了区域第四纪沉降中心,影响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侵范围。第四纪沉降主轴与断裂带之间的几何关系表明沂沭断裂带在第四纪具有右行走滑性质,区域地貌第四纪特征为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提供了地貌第四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地形地貌参数指标是分析区域活动构造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渭河上游流域的活动构造研究为例,通过提取地貌的参数指标,如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山前曲折度(Smf)以及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的比值(Vf)、盆地形状指数(Bs)等,然后对地貌参数指标等级进行算术平均化(S/n),可得到区域的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分为:低、中等、高、较高四类等级。研究认为渭河上游流域的构造活动程度相对高(Iat=1.50),这种方法对探讨整个区域活动构造的差异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温度高、潜力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评价该区地热资源潜力,探索符合青藏高原地热资源特点的勘查、开发方案,需要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在总结前人对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和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从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角度分析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因素,探讨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地热资源的空间展布关系,重点讨论藏南地区地热区划和雅鲁藏布缝合带岩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地热活动受控于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南强北弱的分布特点; EW向区域性构造缝合带和SN向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地热的主要活跃区域,不同的岩浆活动为地热提供热源。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喜德县与昭觉县交界区域为研究区,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水文钻、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等手段,量化分级评价体系指标,确定体系中不同层次指标权重,用GIS软件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及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92.38%的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较好,而区内两河口镇、沙马拉达乡、巴久乡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这与研究区实际现状相符。研究成果可为乌蒙山重点贫困地区推进区域精准扶贫,实现区域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福建沿海地区区域活动构造、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区域活动构造是深部构造的表部体现,而活动构造的活动方式与强度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产生地震,它们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伴生的关系。了解一个区域的深部构造特点只有借助于地质及一些地球物理方法来综合确定。经分析,本区域地有生的真正原因具有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宋达泉 《地质论评》1948,13(Z2):281-283
台湾土壤,过去曾经日人研究,但多注意局部农用土壤,与小区域内土壤之分析与肥料试验,而对全区主要土类之分布及其特性,则甚少详尽之研究与记载。自台湾收复后,国人亦未展开全面调查,故台湾土壤概图,亦尚付缺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