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也是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即通过矛盾的创设,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基本习惯。而在一堂课上,仅通过若干小环节即可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5.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效问题”。其特征是能引起学生困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维,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思维能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之功效。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问题”的寻找和设置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责怪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主动性太差,不会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学习只会被动接受,学得很死,实际上根子在教师。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太“权威”,太惟我独尊,因此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9.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0.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0,(17):26-27,22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3.
曹军 《地理教学》2012,(5):60-60
学生根据生活感受,有时就能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在学习“水圈和水循环”时,就有学生指着教材中的“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问:该河流属冰雪融水补给,一、二月断流,怎么在二月底径流量突然达到了40立方米/秒?还有学生说,12月径流量约50立方米,秒,到一月就突然变为0了。  相似文献   

14.
凌锋 《地理教学》2009,(5):30-31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问”,是思维的起源,是探索的开端,是学习的钥匙。学生“问”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如同火山爆发,学习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再问”的“问”的思维,让学习因“问”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15.
“实间”即针对教学内骞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问,一般用于难度较大或较抽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虚问”是似问非问,巧设迷雾,但要虚中有实,一般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能记住、背熟就算是懂了,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一些地理知识提出一系列题意明确、清楚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理解,帮助他们克服盲目自满情绪,以达到突破、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17.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追问,即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二次提问,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崔璨 《地理教学》2010,(6):44-45,43
本学期地理课程以人文地理学为主,比较贴近生活;对比高一上学期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原理性知识较为隐性,而显性的现象性知识较多,开学之初学生就普遍反映本学期地理课“很简单”、“不用听就会”。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甚至在课堂上有开小差的情况,而学生不听课、不复习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下课一看书就能会,我用不着听”。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就是为了刺激学生,让他们懂得自己还差得远,差就差在只能看到现象,而忽视了现象背后深刻的地理原理。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出现偏差。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  相似文献   

20.
施鲁 《地理教学》2010,(5):13-15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