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0——1995日地能量计划》(STEP)是国际科联(ICSU)下属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于1990年4月形成的一个庞大计划。 与ICSU的其他计划,如《巨型计划》(mega—program)、《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G)、《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HR)、《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一样,STEP也为了解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外部的以及人类本身的扰动和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福建减灾十年(1989-1999)正处在我省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有6次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害,使我省经济损失达2.6亿元,人员伤亡412人,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本省地震活动特点与灾害特征,分析了造成本省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和地震灾害不十分严重的原因。 在福建减灾十年中,省地震部门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政府减灾职能,走综合防震减灾道路;认真抓好观测数据高质量产出,各类信息处理与综合分析,震后快速应急三个环节;积极实施全省综合防御地震灾害体系建设,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综合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工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投入观测的全省数字化地震台网;同时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这些措施对减轻福建十年地震灾害取得显著收益。 为了减轻我省下世纪地震灾害,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向题,防患于未然。全省地震前兆台网必须彻底改造,建设高灵敏度、高精度的数字化前兆台网,引入新的观测系统,以期捕捉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关注未来城市地震灾害向题,应该开展城市地震灾害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管理,对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中国的地学研究人员肩负重任。在90年代,我国应总结哪些经验教训、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及科学技术手段来防灾减灾、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呢?继1989年2期报道了“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内容之后,本刊又组织了一批专家评述文章,陆续在1990年3期、4期的“地学与四化建设”栏目发表,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力求以科学的措施、持续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是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下设了GGT协调组,由地矿部牵头(赵文津研究员任组长)与石油部、中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四个部门共同设置了11条一级地学大断面,它们跨越和控制了我国主要构造(见图).全部完成后将为研究我国岩石圈格架打下基础,为研究矿产分布规律和减灾提供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际科学跨世界的重大研究主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志强 《地学前缘》1997,4(2):255-262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科学界跨世纪的重大研究主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从其组织、计划制定与实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机的完整的框架体系,整体推动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从国际全球变化的组织框架、计划体系和主要研究环节等主要方面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实施十年后的进展与现状,特别是分析概括了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环节--观测研究,过程研究、预测研究、数据与信息管理研究、影响(后果)分析研究,对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研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科学界跨世纪的重大研究主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从其组织、计划制定与实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机的完整的框架体系,整体推动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从国际全球变化的组织框架、计划体系和主要研究环节等主要方面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实施十年后的进展与现状,特别是分析概括了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环节——观测研究、过程研究、预测研究、数据与信息管理研究、影响(后果)分析研究、对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研究,简明概述了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杏垣、程裕洪、叶连俊、刘东生、王鸿桢、刘光鼎、叶叔华以及来自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有关高校、能源部、国家测绘局的二十多位地球科学家,联名呼吁把岩石圈研究列入今后十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 国际岩石圈计划是80年代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也是当代固体地球科学中最大的一项跨学科的国际合作计划。十年来,参加实施这项计划的国家达60多个。我国是最早参加国  相似文献   

8.
“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是国际科联理事会与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研究气候异常,解决长期预报和以减灾防灾、保证粮食生产为目的而设立的世界研究计划;同时也是气候研究计划(WCRP)在今后20年所执行的研究子计划。为了执行GEWEX,成立了国际委员会。许多国家也相应成立了国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4):F0002-F0002
刘宝琚院士 男,生于1931年9月,天津市人,著名地质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曾任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第二十一届大会通过了制定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来,经过计划特别委员会二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1988年10月(ICSU)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咨询委员会上讨论通过了IGBP计划大纲。  相似文献   

11.
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在全球尺度上评价全球变化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与适应,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力图定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暴露性与脆弱性变化,构建基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的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定量评估模型,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评估模式,并在全球尺度上定量评估近期和中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编制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地图集。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谈判,以及国际减轻灾害风险战略框架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执行十年之后,又提出了一项再延续五年的新计划。在1990年4月召开的国际岩石圈计划年度总会上,经过国际地科联(IUGS)和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审查,由国际科联理事会(IGSU)签发了这一新的五年计划。新计划的主席为A.W.Bally。 新的ILP五年计划是围绕四个主题展开的,此外还设置了一些协调委员会开展工作。代表国际岩石圈计划今后五年工作方向的四项主题为:  相似文献   

13.
北京减灾协会1995年学术年会简讯1995年12月7-8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了北京减灾协会成立周年学术年会。来自首都各界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国家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王昂生做了"中国减灾规划与对首都减灾工作的建议"、北京市副市长段强做了"北京减灾...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  相似文献   

15.
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中国委员会于1989年2月19日在青岛成立。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是组织和协调我国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oint Global Ocean Flux Study-JGOFS),并参与国际全球海洋通量研究工作的学术性机构。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的13位学者和教授组成第一届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委员会的职能是,根据世界和我国JGOFS工作的要求,组织、协调我国海洋科学各学科领域,共同制订和实施中国JGOFS计划。对外代表我国参加JGOFS国际机构及其它相应  相似文献   

16.
1991年9月18—22日,由SCAR(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组织的“南极洲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工作组”在德国布莱梅港市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举行专家会议,就南极洲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今后国际南极研究围绕全球变化应采取的对策和研究方向进行讨论,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全球变化研究南极洲执行计划。应SCAR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我参加了专家工作组第三组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GBDB团队利用定量地层学并行计算软件,在全球排名第二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上成功完成了晚古生代海洋无脊椎生物10148物种的多样性计算。该项进展表明,我国在定量地层学的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GBDB平台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全球地层古生物数据,在2012和2015年还分别被确立为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古生物协会的官方数据库。但随着数据的快速增长,计算能力的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 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风险、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兴起了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灾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灾害恢复力的恢复力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承灾体的恢复力建设近年来也逐渐被认识到是减灾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对恢复力的概念发展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论述了灾害恢复力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分析了灾害脆弱性与灾害恢复力的关系,总结了恢复力评估的主要方法、特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深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可更新资源保障能力和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时空格局的影响。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巨灾造成了严重的灾情,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2007年孟加拉国的台风灾害,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加强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CNC IHDP的领导下,CNC IHDP RG工作组向IHDP提出了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研究的建议。经过2年多的努力,作为IHDP新一轮国际性核心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HDP IRG)已经得到IHDP SC的认可,即将于2009年4月在德国波恩IHDP科学大会期间正式宣布启动。该核心计划为从事风险研究、管理和具体实践方面的全球顶级专家和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并引导未来国际综合风险防范研究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科学、技术与管理问题入手,通过案例对比,从多学科角度,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推动全球综合减灾实践的深入发展。CNC IHDP RG作为这一核心科学计划的倡议、发起和主要组织者,通过该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但可以在国际上充分展现我国综合灾害风险研究领域的成果,更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